2024—2025学年度湖南省涟源市部分学校高二第一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3 浏览数:109

一、单选题

1.

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尼罗河三角洲气候炎热,服饰以亚麻为主;而居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气候较冷,羊毛服饰占据主流。亚历山大远征后,埃及的妇女也穿羊毛披肩,希腊人的穿戴中波斯、埃及的服饰元素也较为普遍。这说明(  )

A.地中海阻隔导致南北两岸文化差异B.碰撞促进了区域间文化的交流C.亚历山大远征促进埃及文明的进步D.亚历山大推行希腊化成效突出

2.

公元前287年,经过长期斗争后,平民出身的霍腾西阿被任命为罗马独裁官,平民在法律上取得了政治、社会上的权利和经济方面的部分权利,小农经济得以恢复和维持。这种局面(  )

A.有利于稳固罗马城邦统治B.导致贵族根本利益受损C.推动平民独裁统治的建立D.确保了平民与贵族平等

3.

中古时期的欧洲,各城市之间的关税或通行税名目多、数量大,城市内部出现的商业欺诈、赋税不均、党派争斗、社会冲突等 城市病 也愈演愈烈。这一状况(  )

A.为王权集中提供了契机B.源于城市权力获取途径的不同C.制约了领主经济的发展D.说明城市自治权尚需继续强化

4.

阿拉伯帝国欧麦尔时代,每征服一地,统治者必嘱咐战士宽待基督徒。阿拔斯王朝之后,教徒、摩尼教徒受到统治者的保护。景教徒侯奈因一直坚持自己的信仰,并未改变,而哈里发麦蒙依然聘用他担任巴格达智慧馆的负责人。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  )

A.实行多元融合的文化政策B.注重广泛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C.架起了东西文明沟通的桥梁D.文化发展具有自主性与创新性

5.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虽然是少数人,但小小的意大利分裂得几乎一城一国,这些人文主义者与群众接触并不困难,所以他们能与群众心声相应,并在他们的看法中融入普通市民的情感,这对未来的语言认同意义深远。该学者强调文艺复兴(  )

A.诞生于市民阶层B.促进了民族意识成长C.抨击了世俗王权D.加速了意大利的分裂

6.

1521年,在德意志罗马帝国大会上,皇帝的代表宣读罗马教皇颁布的 关于开除马丁·路德教籍 的敕令,并且要求帝国议会宣布把马丁·路德置于法律保护之外。但议会并没有照办,而是召唤马丁·路德出席议会,听取他的申诉。这表明(  )

A.教皇丧失了对德意志的控制B.帝国议会成为德意志国家权力中心C.德意志统一后世俗皇权加强D.马丁·路德改革提升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

7.

亚伯拉罕·林肯和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一个是美国民选总统,一个是俄国世袭沙皇,在历史上两人都获得了 解放者 的美誉。两位 解放者 都(  )

A.推动了本国的现代化进程B.领导独立战争取得胜利C.维护了民族国家主权统一D.促进两次工业革命完成

8.

反事实推理 是西方史学的一种研究思维,探讨假设不发生该历史事件的前提下历史的发展趋势。据此推知,下表相关研究反映了欧洲(  )

事实上欧洲人均年收入增长率%

反事实下欧洲人均年收入增长率推测%

1700年—1760

0.44

1700年—1760

0.015

1760年—1800

0.52

1760年—1800

0.045

1800年—1830

1.61

1800年—1830

0.15

A.人民生活质量处于较低水平B.战乱导致了收入增长缓慢C.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日益显露D.经济转型推动生产力提高

9.

1831年11月,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并发布宣言称: 真正自由的霞光从今天起照耀在我们城市的上空,任何东西也遮不住它的光彩。 这说明在法国(  )

A.工业革命使民众注重经济诉求B.社会变迁呼吁工人阶级联合C.马克思主义成为起义指导思想D.工人阶级主体意识已经觉醒

10.

1870年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材料可用于说明(  )

A.资本主义开始在世界范围扩张B.列强加快资本原始积累的步伐C.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逐渐显现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1.

1908年,丘吉尔出任英国商务大臣后呼吁紧缩海军经费;但他在1911年被内阁任命为海军大臣时却称 必须加强英国海军,否则后患无穷 。丘吉尔态度的转变主要是因为(  )

A.政治斗争的需要B.出色的军事观察能力C.英德矛盾的激化D.英国霸权地位的动摇

12.

1921年,饥荒迅速席卷苏俄,这场饥荒引起坦波夫省农民叛乱。据镇压叛乱的图切哈夫斯基将军说,叛乱的主要原因是 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以及在地方上拙笨地,甚至是极为残酷地执行余粮收集 。据此可知,当时苏俄(  )

A.积极应对国内外敌对势力B.国家与农民关系亟待调整C.社会主义革命已提上日程D.市场经济受到进一步排斥

1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印度国大党领导的反英斗争、摩洛哥反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游击斗争、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等遥相呼应。这些斗争都(  )

A.催生了本国资产阶级政党B.运用暴力手段进行抗争C.体现了民族忧患意识觉醒D.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帮助

14.

1932年7月,英国与英联邦其他国家缔结互惠关税协定:英国保证自治领和殖民地农产品在英国的销售市场,英国工业品输往自治领和殖民地时享受优惠待遇,限制从自治领和殖民地以外的国家输入农产品并征收高额关税。其旨在(  )

A.维护英联邦国家的集体利益B.巩固自由主义经济体系C.减轻经济危机对英国的冲击D.建立新的世界经济秩序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希望美国填补希腊和土耳其这一 地缘政治真空 地区。杜鲁门政府接过英国拱手相让的 世界领导权 ,并主张 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杜鲁门旨在(  )

A.建立世界霸权B.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C.重构西方阵营D.巩固美英的盟友关系

16.

1989年的 华盛顿共识 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组织所制定,并由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实施。该共识包括压缩财政赤字、降低边际税率、实施利率市场化、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放松政府的管制等十个方面。据此可知 华盛顿共识 (  )

A.导致全球经济危机程度加剧B.是 新自由主义 的升级版本C.使国家的经济主权受到威胁D.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除了加强区域合作外,还经常一起召开会议呼吁解决国际争端,反对霸权主义。20世纪末,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构建新的国际秩序,联合起来反对强权政治。这些现象(  )

A.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很大B.体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C.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D.反映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18.

1960年,第15届联大通过《非殖民化宣言》,认为外来统治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同年,非洲共有17国宣告独立。1961—1969年,非洲又有16个国家独立。这说明,这一时期非洲的独立运动(  )

A.源于宗主国主动放弃殖民统治B.主要是依靠非暴力斗争的方式C.在有利的国际环境下迅速发展D.都在联合国的直接领导下开展

19.

下图所示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方框中可以填充的是(  )

A.跨国公司B.世界贸易组织C.世界银行D.区域集团

20.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执政期间,以 美国优先 为由,在国际上实行单边主义,退出多个重要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协定,大打贸易战、科技战、安全战等,力图硬性扭转美国的颓势,反而造成了美国与其盟友的摩擦不断。材料表明(  )

A.美国丧失了超级大国地位B.逆全球化成为时代主流C.文化多样性加剧国际冲突D.全球化面临较大的挑战

二、材料阅读

21.

学者围绕 近代荷兰经济的发展 这一主题展开研究。下表是关于能源与近代荷兰经济发展关系的观点。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观点

史实

泥炭说

    1617世纪上半期,荷兰埋藏较浅的泥炭被大量开发,且运输便利,使得酿酒、蒸馏、制陶等工业能够充分发展。

    17世纪后期,较深层泥炭开采的成本上升。

    18世纪,荷兰经济出现衰退时,依然有大量的泥炭资源可供开采。

泥炭、煤炭混合说

    17世纪,荷兰每年进口的煤炭平均数是65000吨。这些进口的煤炭约占国内泥炭提供能耗的2/5

    18世纪,荷兰的泥炭产量逐步减少,泥炭价格稳定上升,煤炭竞争力加强,煤炭的使用和泥炭变得大致相等。

    1863年,荷兰煤炭消费税被废除后,泥炭总消费量从1863年占全国能源消费的50%下降到1865年的38%

——据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等

(1)指出材料中两种观点的共性,并分别概括两种观点的论据。 (6分)
(2)围绕 近代荷兰经济的发展 这一主题,评析上述学术研究的价值。 (6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美国的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纺织工业。美国取得独立后,在一段时间里还未能摆脱在经济上对英国的依附地位。因此,进行工业革命与争取国家的经济独立是同步进行的。联邦政府实行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保护关税和鼓励科学技术进步的政策,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工业的发展。在19世纪外来移民中占27%的英国人,带来了许多英国的先进技术。19世纪60年代后,美国的工业革命进入决定性阶段,技术革命扩展至重工业部门。美国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至80年代初已跃居世界第一位,美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

表2美国工业革命重要成就

产业

时间

成就

纺织工业

1790

塞繆尔·斯莱特仿照英国人的设计,制成了珍妮型新式纺纱机,揭开了美国工业革命的序幕。

1793

惠特尼发明轧棉机,使清理棉花的工效提高了近百倍。

1813

波士顿商人洛厄尔引进英国织布机的制造技术,美国棉织业的纺、织两个环节的技术革命大体完成。

钢铁工业

19世纪中叶

威廉·凯利发明了新式转炉炼钢法,炼出了质量合格的钢。

1870年至1890

钢产量由10万吨增至435万吨超过了英、法两国。

石化工业

1859

在宾夕法尼亚及其他地区发现了油田。

19世纪后半期

美国石油产量大幅度上升,1865年为250万桶,1880年达到2600余万桶。

——整理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60年代后美国工业革命迅猛发展的原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3.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表5为不同时期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12分)

表5 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时期

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古希腊时期

荷马史诗记叙的特洛伊战争预示了东西方的分野。希波战争后,希腊人逐渐把以波斯为象征的东方想像成了典型的蛮族。埃斯库罗斯在悲剧《波斯人》中把希腊的自由、民主、胜利和波斯的专制、奴性、失败对立起来。

1416世纪

欧洲人的东方认识延伸到了中国和日本。马可·波罗向欧洲描绘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东方,金银满地、富庶无比的中国。

1718世纪

欧洲刮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风靡欧洲。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中国社会是合乎理性的理想社会。

18世纪下半叶19世上半叶

在欧洲人的认识中,西方与东方不再仅仅是地理的概念,而且是一种新的文化表述。西方理性、科学、进步,一片光明,东方非理性、愚昧、停滞,黑暗一片,有待于西方人用理性之光来照耀。从此历史有了标准,世界有了隔断。

——据黄洋《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东方想像》和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注:希波战争是对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所引发的一系列战争的统称,结果希腊联军获胜。战后,雅典民主政治走向繁荣,波斯帝国从此一蹶不振。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至少源自两段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