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4分)
材料一
《论语》《孟子》没有去谈天,《论语》重实践;《孟子》强调
“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
”。孔孟都重视
“仁
”,他们都是由下往上谈,认为先把人做好了,就明白什么是天理与命。《中庸》《易传》与汉代的思想有很大的差异,前者讲求用道德实践去证天理,由下往上;而董仲舒则认为道德由天规范,人应该效法天。据推测,《中庸》成书于战国末期和汉初之间。《大学》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反映的是封侯建国的时代,其中非常清晰的等级序列,是周代贵族政体的反映,与汉代专制政体的基本精神是矛盾的。这间接证明《大学》成书的年代可能为战国末期。
——摘编自刘瑶瑶《<中庸><大学>在思想史的成书考证》
材料二
北宋二程表彰《大学》与《中庸》,朱熹(1130—1200)将此两篇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合并为
“四书
”。《大学》与《中庸》脱离《礼记》而独立,宣告此二篇成为理学之宝典、道统之渊源。元仁宗恢复科举,
“四书
”成为朝廷取士的必读教科书,进一步提升并确立了《大学》《中庸》的权威性及程朱诸经注释的地位。元明两代的《礼记》注本或礼书重编本等不载《大学》《中庸》,俨然成为惯例。万历年间,吴勉学刊刻十三经白文本,在《尔雅》后列出朱子章句本《大学》《中庸》之白文,与十三经对等并列。可以说,《大学》《中庸》的经典地位在明代达到了顶峰。
——摘编自石立善《<大学><中庸>重返<礼记>的历程及其经典地位的下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孟儒学和董仲舒新儒学的不同,并简述《大学》《中庸》成书于汉代以前的主要依据。(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至明代《大学》《中庸》地位变化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学经典地位变化的认识。(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