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潍坊市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20+3)【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3 浏览数:533

一、单选题

1.

在地方管理上,从商朝附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的分封制制度,再到秦汉实行郡县制度,这一发展轨迹(  )

A.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向B.意味着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C.使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得到遏制D.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

2.

出奔 是被迫从一国出逃到另一国寻求政治庇护或援助的行为。春秋出奔者多来自贵族阶层,有不少宗族成员和私属仆役跟随,出奔事件集团性色彩浓重;战国时期出奔占主导地位的是士,向个人化方向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诸侯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C.当时的政治斗争错综复杂D.宗法血缘关系在政治领域淡化

3.

从现有材料来看,周人围绕 形成了 以时中万邦 ,围绕 四方 方位形成了 圣人南面而治天下 ,围绕 左右 方位形成了 左祖右社 左昭右穆 ,围绕 上下 方位形成了 上尊下卑 ,围绕 内外 方位形成了 内诸夏外夷狄 等方位观念。这表明,西周时期(  )

A.周王强化了地方行政管理B.方位观念赋予了礼制内涵C.家国一体观念得到了认同D.同源共祖的意识初步确立

4.

廷议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的重要方式。秦朝皇帝制度、郡县制的确立,都经过了廷议;唐朝有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合议的制度;宋明清时期廷议制度进一步规范化。该制度(  )

A.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B.体现出了一定的民主精神C.对皇权形成了有效的制约D.具有浓厚的形式主义特征

5.

清朝时期的大臣谢济世说: 自后世有密奏之例,小人多以此谗害君子,首告者不知主名,被告者无由申诉,上下相忌,君臣相疑 ,建议 自今除军机外,皆用露章,不许密奏 。这反映出密折制(  )

A.加剧了君相之间的矛盾B.在强化皇权过程中产生一定弊端C.威胁到了军机处的权力D.极大地提升了官僚机构行政效率

6.

自汉至隋,以他官居宰相职的现象很少见,然而到了唐朝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君主可以用各种名号使其他官员具有宰相的资格,如参掌机务、参知政事、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这种名号较为随意,并不统一和固定。这表明当时(  )

A.地方官员升迁渠道拓展B.中央行政制度日趋完善C.皇帝试图强化君主专制D.政府决策效率不断提高

7.

关内侯是两汉社会等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身份和社会等级地位较高、规模较大并享有比较丰厚的经济权益。两汉关内侯逐步由贵族爵向官爵转化,由普遍享有食邑向一般不可拥有食邑转化,爵位由可以世袭向大多不可继承转化。这反映出两汉(  )

A.官吏的来源日益平民化B.统治阶层内部力量对比变化C.中枢权力机构职能加强D.地方政治势力受到严密制约

8.

有学者认为,中世纪欧洲盛期的政治文化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顾炎武在明末竭力倡导又未能实现的政治理想,即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这种观点是基于这一时期的欧洲(  )

A.建立了以农奴和庄园制为特征的封建经济B.实现了封君封臣制和城市贵族统治的结合C.形成封建君主和城市贵族共治天下的格局D.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国王权力逐渐加强

9.

英国1782~1820年间65位内阁成员中,43位是贵族,剩下的22位中14位是贵族之子,其他8位也与贵族有着亲戚关系。1721~1832年间22位首相中,13人是上院贵族,6人是贵族之子,1人为贵族之孙。这表明当时英国(  )

A.贵族首相大多与王室关系密切B.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C.封建贵族完全控制着议会选举D.构建分权制衡体制的紧迫性

10.

在德国,宣传代表工人阶级的社会民主党,1903年获得300万张选票,当时德国选民是900万,1912年又获得选票425万张。在英国,1918年英国工党发展成为自由党和保守党之外的第三大政党,继而又取代自由党而与保守党轮流执政。20世纪一二十年代,拥有大众基础的法国社会党也迅速崛起。这表明(  )

A.工人运动发展主导了民主化进程B.西方普遍扩大选举范围推行普选C.德国工人阶级由此掌握国家权力D.政党是大众政治参与的基本工具

11.

1924年孙中山在《大纲》中指出:“(训政是)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1928年蒋介石在《训政纲领》中提到: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总揽执行。 这表明(  )

A.国民党发展了美国三权分立的理论B.蒋介石践行了孙中山的 训政 理念C.当时中国尚不具备基层自治的条件D.训政 沦为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工具

12.

抗战时期按照边区政府规定:各级参议会 是人民代表会议,是各级政府的最高权力机关。各级政府必须遵守和执行参议会的决议,并对它负责 ;它有 监督及弹劾边区各级政府、司法机关之公务人员,督促及检查边区政府执行参议会决议之事项 ;边区各级政府受 参议会之监督 。这些规定,就把各级政权机关都置于参议会,尤其是各级参议员的监督之下,使各级参议会的监督职能得以充分发挥,使政府部门的工作受到严格的监督,职能与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一规定(  )

A.发挥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B.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群众基础C.提高人民群众在边区政府的地位D.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

13.

明代实行 一条鞭法 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约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在1567—1572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这些地区较早实行 一条鞭法 的主要原因在于(  )

A.自然经济解体较早B.地理位置相对优越C.海外白银大量流入D.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14.

唐朝采用 勾检制度 履行审计职责,从三省到九寺五监大都设有勾检官,负责审核本单位对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重点勾检财务收支状况,其结果层层上报,最后由户部进行审计。该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官员权力B.规范政府行为C.协调中枢机制D.提高行政效率

15.

下图是经统计整理的两汉士人家庭官职代间传承的情况。据此可知两汉时(  )

A.职官阶层属性划分明显B.官职世袭制开始被打破C.家世背景影响社会流动D.官员执政能力不断降低

16.

南北榜案是明初科举考试中的重大事件。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试。后发榜,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北方人一名未取。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朱元璋命人复阅落第试卷,证实所录取51人皆是凭才学录取,无任何问题。朱元璋大怒,处理了相关官员。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共录取北方人六十一人,故又称北榜。南北榜案以为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朱元璋以后遂成定制。朱元璋此举旨在(  )

A.扩大统治基础B.拉动北方经济发展C.适应经济重心南移需要D.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17.

美国从1883年确立文官制度的《彭德尔顿法》开始,逐渐形成的文官制度的传统是 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 。据此可知,美国文官制度(  )

A.强调专才的特殊地位B.忽视了官员道德品质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D.促进了人才自由流动

18.

下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局部)的对比,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的实质是(  )

项目

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

中国科举制乡试

考试内容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

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A.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B.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C.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D.英国选官制是对科举制的借鉴发展

19.

如表是1861—1911年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情况表。这一构成(  )

途径

章京考选

驻外使馆

同文馆与译学馆

留学生

举贡考试

其他

合计

人数

68

15

45

79

22

4

233

比例(%)

29.18

6.44

19.31

33.91

9.44

1.72

100

A.体现了中国外交体制的完善B.表明科举制仍为主要选拔方式C.彰显了选拔程序公平公正D.有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20.

1982年2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指出: 各级领导班子老化的状况,达到相当严重的地步 妥善地安排新老干部有秩序有步骤地实行适当的交替,已经成为当前摆在我们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这一文件(  )

A.成为法制现代化的重要成果B.推动了干部任用制度的逐渐形成C.顺应了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D.促进了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

二、材料阅读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雨泽奏报

康雍乾时期逐渐形成雨泽奏报制度,皇帝要求各级官吏按期以奏折的形式上报地方各地雨泽等相关信息。该制度直至清末仍发挥作用。
皇帝谕旨
康熙谕旨:每岁于直隶各省,凡雨旸期候、丰歉情形、莫不留心访察。虽在僻远,必务周知。
雍正谕旨:凡地方水旱灾祲,皆由人事所致。或朝廷政事,有所阙失,若督抚大吏,不修其职,或郡县守令,不得其人。
乾隆谕旨:直省旬月奏报雨雪。
官员奏折
苏州织造李煦奏:六月十八日已得甘露,近复霑足……惟山田高壤插莳稍迟者,约有五六分收成。目下米价亦平,粗者七钱上下,细白者九钱、一两不等。
开封等八府暨郑许等七州并所属各州县奏:四月十七日巳时起至酉时大沛甘霖……臣复委员分路查勘,得雨盈尺,四野沾足,民心大悦……此诚皇上亲赐祈祷,精诚上格之所致也。
直隶总督那苏图奏:各处麦苗……长者五六寸,短才二三寸,保定一带……现在地尚潮润,若月内再得时雨,二麦均可有收,设天时难定,必需豫东二省麦接济。查上年麦收甚歉,所拨二十万石之数,已足敷用,似可照上年之数办理。

——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清高宗实录》等

(1)分析说明雨泽奏报制度的功能。(8分)
(2)指出影响雨泽奏报制度运行实效的因素。(6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材料一
下表为不同时期有关科举制度的史料

时期

出处

史料

唐朝

《通典》

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

两宋时期

《金史》

辽起唐季,颇用唐进士法取人。……金承辽后,凡事欲轶辽世,故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终金之代,科目得人为盛

明朝

《明实录》

科举是国家取人才第一路,不可滥

清朝后期

《梦蕉亭杂记》

末世不察,至薄帖括为小技,而未审先朝驾驭英雄之毅,即在乎此。科举一废,士气浮器,自由革命,遂成今日无父无君之变局

民国时期

《孙中山全集》

自世卿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材料二
考试权独立 思想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成为南京临时国民政府考试制度确立和推行的直接理论基础。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提出了以考试权为核心的文官考试思想。他令法制局的文官编写草策,规定文官考试委员隶属于内阁总理,掌管高等文官考试、任用等事项,以及高等文官试验科目厘定事项等。南京临时政府遵照孙中山的考试权思想,先后拟定了《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会官职令》等有关文官考试的法令。这些法令对文官的考试和任用等做了比较具体的规划。《任官令》规定了简任、荐任和委任三种不同等级的文官任用规则,还规定了考试的种类、资格、科目与作弊的惩罚等。尽管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间短暂,参议院没有完成这些法令的立法程序,但这些法令对以后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参加考试担任文官的权利。 考试权 第一次被写入宪法。

——摘编自邱静远《依法治考:孙中山考试权独立思想》

(1)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从材料一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 考试权独立 思想对南京临时政府文官选拔制度的影响。(6分)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西方的制度改革
材料一

近代英美的政治演进

英国

美国

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

1649年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英国革命发展的顶峰;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爆发;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

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美国独立;

1783年,英美签订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制宪会议制定和通过《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789年,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英国的文官制度改革
英国政府于1855年和1870年以枢密院名义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改革的序幕。首先,确立了文官考选制度。其次,文官作为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及法令实施工作的人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
1968年,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新的改革。首先,规定除常务次官外,各部增设一名政策顾问,负责研究部内的长期政策和计划,并保证现有政策的执行。其次,凡新录用的行政级文官须经两年的见习期,在文官学院学习两期为时20周的课程。第一期学经济、法律、公共行政等课程,第二期研究行政制订、财政管理等。30—40岁左右的文官都要学习决策程序、个人管理技术、电脑使用等课程。

——整理自范文超《英国文官制度变迁初探》

(1)据材料一概括英美政治演进方式的相同点。(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社会环境变化与政治制度变革的关系。(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