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高考真题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826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把五帝时代到夏代中期首领的更迭情况制作成图,如图1。据此可知(  )

A.东夷族是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主角B.华夏族在文明起源过程中占中心地位C.夷夏两族彼此争胜并且联盟执政D.夷夏两族的融合主要以战争方式实现

2.

学者劳思光将自我境界划分为四种,分别是形躯我,强调生理欲求;认知我,以知觉推理为要;情意我,重视生命感受;德性我,以价值自觉为主。以下先秦诸子格言中,体现最后一种境界的是(  )

A.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C.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D.可在乐生,可在逸身

3.

汉成帝时,薛宜上疏指出当时国家治理不善, 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 汉桓帝时, 夷寇钞百姓,益州刺史山昱击破之。 荆州刺史度尚击零陵、桂阳盗贼及蛮夷,大破平之。 由此可见,汉代刺史(  )

A.职权范围日渐缩小B.职权重心发生转变C.监察权力不断分化D.监察范围逐步扩大

4.

陆游说: 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毁《周礼》、疑《孟子》……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 清人皮锡瑞也指出,庆历后 其时风气实然,亦不独咎刘敞、王安石矣 。这种社会风气(  )

A.有助于士人地位提升B.阻碍变法运动的推行C.有利于新思想的发展D.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5.

明初,北京内城 商贾未集,市廛尚疏 ,因此官府在皇城四门外等地修建民房和店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货。明中后期, 正阳门前搭盖棚房,居之为肆 ,形成 布棚摊子满前门 的外城市肆。这反映了(  )

A.城市商业区域的扩张B.新的经营方式出现C.城市商业分工的繁细D.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6.

晚清时期,国人对西学的认知,经历了从 朝士皆耻言西学 到80年代的 谈洋务者亦不以为深耻 ,再到90年代后,形成了 中国人心至是纷纷欲旧邦新命 的气象。这种转变源于(  )

A.阶级矛盾尖锐B.洋务运动失败C.立宪运动兴起D.民族危机加深

7.

1912年1月15日,上海 工商全体休息一天,升旗悬灯,公贺总统履任,补祝纪元 ;中法大药房还打出了促销广告 南北两店,凡承蒙赐顾者,概赠孙大总统纪念照一纸 要与我同胞相更始,共伸庆祝,留一永远之纪念而已 。据此可知(  )

A.城市商业竞争日趋激烈B.资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C.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渐广D.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

8.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迅速。据统计,1912年设立银行14家,至1927年共设立银行185家,其中1917—1923年尤为繁荣,共设立131家。这反映了(  )

A.北洋政府大力发展近代金融业B.列强加大对华资本输出C.民族工商业对资本的需求增加D.民众积极支持国货运动

9.

1934年2月,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达到1140个,成为中央苏区各区各乡普遍的经济组织,自成立以来, 不间断供给与优惠价格满足了民众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 ,部分合作社还提供 免费看病等福利 。这有利于(  )

A.增强党在苏区的社会动员能力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推动根据地土地改革顺利实施D.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10.

1942年9月,毛泽东在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中,借用孙行者化身小虫战胜铁扇公主的故事强调: 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 其目的在于(  )

A.大力开展大生产运动B.实行减租减息政策C.贯彻 三三制 原则D.落实精兵简政政策

11.

1946年6月,国内资金呈现自北向南流动。1948年2月,资金南流加剧;10月,上海《正言报》报道: 近周沪资金南流,约在五千至一亿金圆,此批资金或在广州搜购黄金,或套汇来港。 这反映了(  )

A.民族资产阶级对国民政府丧失信心B.民国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C.美国商品大量倾销加剧了通货膨胀D.国民政府出现严重财政危机

12.

普鲁塔克记述: 屋大维感到非常惊讶,亚历山大竟然没有意识到,还有比获得帝国更加伟大的事情,那就是塑造和完善帝国。 由此可知,普鲁塔克(  )

A.推崇寡头政治统治方式B.强调罗马继承希腊体制C.肯定元首制的历史贡献D.赞扬了亚历山大的功绩

13.

在写于1549年的《关于英格兰王国公共福利的对话》中,商人抱怨 所有的食物都是那样昂贵或者更加昂贵,而就我所知,这里并无货物方面的原因,因为我从来未见过我们拥有比现在更多的粮食、牧草和各种牲畜 。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英国垄断了全球海上贸易B.贵金属大量流入欧洲市场C.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D.封建领主的经济地位下降

14.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列强之间有四十年未开启战端。基辛格评论道: 各国不仅在有形势力上,在道德上亦处于均衡状态,权力与正义取得相当的协调。权力均衡降低诉诸武力的机会。 该观点认为(  )

A.欧洲均势维护国际关系稳定B.欧洲协调降低战争爆发概率C.欧洲列强建立集体安全体制D.欧洲协调符合大国一致原则

15.

1894年,美国记者亨利·劳埃德在《财富与国民的对立》中指出,标准石油公司操纵市场,以便消除竞争。他还称 自由创造富裕,但富裕毁灭自由 。这反映了美国(  )

A.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B.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C.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D.贸易保护主义的形成

16.

图2是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宣传画,标题是 一个威胁着德国的小国家 。由此可见(  )
202409200950030516

A.《凡尔赛条约》遭到破坏B.德国优先发展空军力量C.欧洲大国展开军备竞赛D.德国意图推进侵略计划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列国在文化面貌上的接近,从考古学文化角度观察,已达到空前的程度,民族文化的融合已突破原来六大区系的分野,这就为战国时期的兼并和秦的最终统一做好了准备。

——摘编自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二
秦汉时代的文明,是在各地区、各族人民不同的文明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而在统一的前提下,又保持着各地、各族间不同程度的差异。秦汉时代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建立为大规模吸收外来文明创造了有利条件,是我国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这种飞跃在后来还出现多次,但秦汉时代为首开其端的一次。大规模的吸收和远距离的传播,使中国在 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三
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统的局面下蓬勃发展的,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新的与旧的,中国固有的与外来的,南方的与北方的,相互交融共同前进。在南北文化交融和中外文化交流这两方面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而使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中华文明格局的演进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代中华文明取得飞跃发展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唐代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贡献。(6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 77国集团 的建立,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觉醒和第三世界的逐步形成。新兴的民族国家不仅要继续捍卫政治独立,迫切要求发展民族经济,而且在反对外来干涉,增进亚非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以便在国际格局中作为整体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等方面,有着共同的渴望和要求。

——摘编自高岱等《殖民扩张与南北关系》

材料二
全球南方 从发展中国家和 第三世界 的概念而来。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南方的挑战:南方委员会的报告》,强调南方国家需要在全球层面共同努力。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 全球南方 被视为全球战略博弈和全球格局重塑的重要动力,成为百年变局深化演进的重要标示。

——摘编自门洪华《全球南方的兴起与国际博弈的新图景》

材料三
中国是 全球南方 的当然成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4年发布的《打造全球南方》报告,明确将中国列为 全球南方 国家。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秩序变革中着眼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努力提升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切实维护 全球南方 利益,推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摘编自王健《全球南方崛起与国际秩序新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发展中国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中国是 全球南方 的当然成员。(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邮票被誉为 国家名片 ,作为时代的象征,记录了民族历史。《邮票看中国》一书在邮票的方寸天地之间,展示与铭刻了国家发展的无数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下表标题摘编自这本书的目录。

标题

纯情岁月(19491959)

躬耕季节(19801989)

春日辰光(19901999)

希望朝旭(20002009)

新的征程(20102019)

根据材料,任选一个时段,另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标题,并结合新中国的发展成就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观点突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20世纪30年代,以陈翰笙、薛暮桥等为主要成员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开展了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研究。通过大量的事实,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同整个中国一样,仍然是半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农村里面虽然相当存在,可是资本主义的矛盾还没有变成中国农村中一切矛盾的支配形态,而榨取剩余生产物的基础,主要地还在土地所有 。辨认某一社会的经济结构或社会性质,要着重看生产关系本身,特别是要着眼于生产手段的所有者与直接生产者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及剩余生产物被榨取的形态。中国农村的阶级关系,非常明显地不是企业主与雇佣劳动者的关系,而主要是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和无地少地的农民饱受地主剥削的关系。中国农村中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准,也还是土地的占有情况,而并非是其他工业化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因此,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依旧是中国革命当前阶段最核心的问题。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 农村社会性质研究 体现的指导思想,并说明其在该研究中的具体运用。(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 农村社会性质研究 的意义。(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