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山西省长治市部分学校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8 浏览数:128

一、单选题

1.

如图为距今约5300至4000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人工栽培稻谷。据此可推知,该时期良渚一带(  )

A.水稻种植技术先进B.小农经济初步形成C.已经实现定居生活D.处于母系氏族时期

2.

有学者指出:西周宗法制的实质在于男性族长对宗族政治、经济、宗教祭祀等方面有绝对的支配权,实行家长制的统治。由此可见,西周宗法制(  )

A.避免了宗族内部矛盾发生B.促进了宗族观念形成C.沿袭了商代的内外服制度D.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

3.

商鞅称: 法者,国之权衡也……凡赏者,文也;刑者,武也。文武者,法之约也。 其体现的主旨是(  )

A.树立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B.赏罚分明是治国的基本要求C.发挥儒学教化臣民的作用D.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实行垦殖,并给予拜爵一级的奖励。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拓展了秦统治的疆土范围C.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D.传播了中原先进农耕技术

5.

汉武帝即位后不久,召集一些青年才俊出入禁宫,授予他们侍中、中常侍等官职,让他们 参与谋议 ,并按皇帝旨意,在朝堂对以丞相为首的公卿百官拟定的行政方案加以诘难。这一做法旨在(  )

A.加强皇权专制B.选拔优秀人才C.优化官僚结构D.削弱外戚势力

6.

公元2世纪初,留心工艺制造的宦官蔡伦总结了民间造纸的经验,改良了造纸技术,使造纸业快速发展。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B.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东汉C.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D.纸是东汉时主要书写材料

7.

平吴战争结束后,晋武帝司马炎悉召群臣曰: 吴既平,上将为桃林华山之事(意即停止武备),息役弭兵,示天下以大安。诸州无事者罢其兵。 其意在(  )

A.缓解冗兵问题B.加强中央集权统治C.彰显正统地位D.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8.

隋文帝在位期间虽力行仁政,减免赋税和徭役,并开凿了广通渠,将关东的粮食经渭水运往长安救济,但每到灾荒年间,关中一带仍供不应求,造成哀鸿遍野的惨景。为解决这一问题,隋朝(  )

A.通过迁都摆脱经济困境B.推行两税法减轻赋役C.实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D.开通大运河沟通南北

9.

天宝十三年,中亚古国拔汗那的首领阿悉烂达干迎娶唐朝和义公主,之后遣子弟入唐以习华礼;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后,松赞干布一改游牧装束, 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 。据此可知,唐朝的和亲政策(  )

A.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往来B.形成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C.扩大了唐文化的影响力D.成为了朝廷最重要的外交手段

10.

唐高祖武德年间, 天下兵革方息,万姓安业,士不求禄,官不充员,吏曹乃移牒州府,课人应集,至则授官,无所退遣 。这反映出,唐朝初年(  )

A.选官方式适应政治需要B.科举制度不被认同C.官吏的选拔具有公正性D.门阀政治影响深远

11.

据考古发现,唐代的丝绸纹样呈现出一种与前朝不同的新面貌,外来元素开始更多地出现在丝绸上,比如骑士、狮子、大象、石榴、葡萄、宝相花纹等。这反映出唐代(  )

A.民族关系和睦B.文化政策开放包容C.丝绸贸易繁荣D.艺术形式呈现多样

12.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全宋朝319年的记录,无非是军事的挫败和退却,所有的例外都是以 岁币 为名向北方少数民族购得的和平。 这一观点(  )

A.揭示了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B.否定了宋王朝的正统地位C.反映了历史评价的主观色彩D.体现了对宋朝的同情怜悯

13.

下面是辽朝职官设置示意图。这种设置(  )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智慧B.反映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造成了民族关系的紧张D.巩固了 大一统 的局面

14.

宋朝制定了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条法》核心是为了保障抽解和博买,即对进口品按比例抽税和按官定价格购买。南宋高宗皇帝曾说: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这说明宋朝(  )

A.提高关税限制商业发展B.朝贡贸易体制确立C.海外贸易成为经济支柱D.政府注重海外贸易

15.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中指出,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据此可知,朱熹强调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

A.提高个人道德素质B.维护封建统治秩序C.培养社会责任意识D.践行经世致用思想

16.

南宋时期, 说话人 口头创作的 说话 技艺在一些城市盛行,主要分为 小说 讲史 两类。前者是以市民本身或市民所熟悉的人物为主角的短篇故事;后者是以历史上的帝王将相、英雄好汉等为主角的长篇故事。这反映出当时(  )

A.文化的世俗化色彩明显B.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嬗变C.市民文化淡化等级观念D.市民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

17.

据统计,清代文字狱持续时间之长,文网之密,案件之多,打击面之广,罗织罪名之阴毒,手段之狠,都是远超前代的。这可以用来说明清朝(  )

A.封建制度的发展B.专制制度的强化C.满汉矛盾的尖锐D.文化市场的混乱

18.

如表为清朝前中期全国赋税征银情况统计表(单位:万两)这一变化反映了(  )

时间

地丁银

盐课银

商税

总额

岁入

占比

岁入

占比

岁入

占比

1652

2126

87%

212

9%

100

4%

2438

1685

2727

85%

276

9%

187

6%

3190

1725

3007

82%

443

12%

203

6%

3653

1753

2938

70%

701

17%

535

13%

4174

A.赋税货币化趋势增强B.农耕经济持续衰退C.工商业经济有所发展D.政府税率不断提高

19.

明朝中后期,福建地区不论沿海或内地,努力开垦 深山中巅崖,皆开垦种艺,地无旷土 ,同时与江海争地,填筑洲田,灌溉埭田。据此可推知,明朝中后期(  )

A.人地矛盾日渐突出阻碍农业发展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步提高C.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遭到破坏D.高产粮食作物得到推广种植

20.

据记载,嘉靖初年,士人 见尊长多执年幼礼 ,至万历年间, 或与先辈抗衡,甚至有遇尊长乘骑不下者 。嘉靖初年, 市井极僻陋处,多有丰厚俊伟老者,不惟忠厚朴实,且礼貌言动可观。三四十年来虽通衢亦少见矣 。这些变化反映了(  )

A.经济发展冲击礼制观念B.传统社会结构趋于瓦解C.个性自由受到社会推崇D.社会风气逐渐奢靡腐化

21.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论述了置相、取士、建都,田制,兵制,财计等十五项议题,其内容都源于对明代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反思,如 建都 讨论明朝建都的问题,本质是反对政府对江南的剥削; 置相 讲的是废除宰相导致皇权独大的问题。由此可见,《明夷待访录》(  )

A.体现资产阶级诉求B.未能突破传统儒家范畴C.旨在解放民众思想D.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22.

19世纪初,在正常的贸易中,中国的茶叶出口足以引起西方国家高度注意,因为用来贩卖茶叶所得的白银,远比他们所自以为 现代 的商品带来的利润多得多。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具有抵制作用B.近代工业品与中国习俗不相符C.白银大量外流导致民众购买力下降D.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不多

23.

1839年,林则徐到达广东,发出布告称: 大皇帝待遇外人,恩泽深厚,外人当遵守中国法令,与本国同。若以鸦片之故,致通商全行停止,则茶及大黄等需要之物,亦准照旧贸易 。据此可知,林则徐(  )

A.主张废除闭关锁国的政策B.筹划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C.具有一定的国家主权意识D.师夷长技以解决鸦片问题

24.

鸦片战争的战败,迫使中国人 开眼看世界 ,承认自己落后,逐步消除 上国天朝 惟我独尊 夜郎自大 的虚骄之气,同时又提倡 经世之学 来挽救封建社会的危机。这反映出,开眼看世界(  )

A.起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B.掀起了反封建斗争的风暴C.带来了崇洋媚外的风气D.促进了中国社会成功转型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一个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秦国完成统一后,农战政策的基本前提发生了变化,而与其相配套的抑制工商的管理政策自然也有所松动。秦朝允许民间开发山林矿产资源,因而出现了私人经营的盐铁矿业。当然国家对盐铁私商实行高税收的政策。为了自己江山的千秋万代,秦朝统一了各项制度,其中在经济制度建设方面的强化对秦朝及后世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黄栋法《论秦国秦朝的经济制度建设》

材料二
公元前140—前88年,汉武帝刘彻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体制,不仅在政治上采取建立中朝、推恩令等政策,在经济上也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称为新经济政策。汉武帝实施新经济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体制,通过统一币制、官营盐铁、建立均输和平准制度等措施,打击豪强商贾势力,驱民归本,增强中央政府经济实力。

——摘编自张伟《汉武帝实施新经济政策因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统一后发展经济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陈寅恪先生曾经指出,其目的在于与南朝争取文化正统地位。他认为洛阳是东汉、魏晋故都,北方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观念,谁能定鼎嵩洛,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翦伯赞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其原因主要有:代北地区农业生产不能满足国都平城日益增长的需要;摆脱代北鲜卑贵族保守思想;加强镇压中原人民起义。王仲荤认为孝文帝所以要迁都,一是为了更好地镇压中原的汉族和其他各民族人民;二是解决塞北一带严重粮荒;三是避免柔然人的势力。

——摘编自戴雨林《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问题研究综述》

材料二
王安石在经济方面的改革思路就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来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王安石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垦荒、淤田;通过实施一系列像青苗法、水利法、募役法等制度措施来强化国家对于小农经济的扶植与控制,做到合理均摊赋税,扩大税面,保证财政收入;通过均输法与市易法介入流通领域,对手工业和商业进行控制,从而对社会财富进行重新调配,将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的一部分权利收归国家。然而在青苗法实施过程中,许多官吏在发放青苗钱时收受贿赂,有的为了多放邀功,竟然强行摊派,由此导致许多农民破产。均输法和市易法也是如此,原本是为了平抑物价,结果官商代替了私商,而垄断的官商没有竞争对手,对民众的盘剥更为厉害。

——摘编自罗虹宇《王安石变法的得失对当今改革方法论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在经济领域的得与失。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科举制度既承袭了隋唐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又有自己的发展和创造。宋代科举的各项规则、程序趋于完备,为元、明、清各代所效法。宋代不但扩大录取名额,而且还通过改革科举考试方式,例如,废除荐举制度,推行弥封、誊录之法,保证了科举考试中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这一公平竞争原则的实施。宋代考试内容趋向多样化,进士科由以诗赋为主转变为经义、诗赋、策、论并重,使地主阶级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乃至农民的子弟,都可以不受家庭地位、父祖官爵的影响,在考场上凭学识取得官位,最终使科举出身的非官僚家庭官员成了统治阶级队伍的主流。

——摘编自柳竹青《浅论科举制度对宋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总的来说,在科举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宋代逐渐完善了选拔官员的标准和程序,确保了政治清明度和官僚的纪律。此外,这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不断改革和创新也使得这个制度在历史上得以延续和发展。尽管当时的科举制度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摘编自钟治民《北宋科举制度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发展与完善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代科举制度发展与完善的影响。

三、开放性试题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阶级性。民族性是指各民族具有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文化,而不是说每个民族只有一种统一的文化;任何文化都属于一定的时代,表现为各个民族文化的社会制约性和历史性,表明的是这种文化产生的必然性和何以如此的原因;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文化的人都属于一定阶级。

——摘编自陈先达《论文化与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