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541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认为,战国时期中原文化对周边地区具有一定吸引力。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中山国王墓出土的鼎等生活用器形制与中原一致B.王畿附近的陆浑戎贵族墓地采用了中原文化的葬俗
C.河南淅川下寺楚墓的青铜器体现楚文化独特面貌D.中原多地考古发现吴越风格的青铜用具和武器

2.

图1所示是《岳麓书院藏秦简》中对秦朝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秦朝(  )

乡部啬夫、令史、里即为读令,布令不谨,吏主【者赀罚款二甲】,令、丞一甲,已布令后,吏、典、伍谦问不善当此令者,辄捕论。后恒以户时复申令县乡部吏治前及里治所。

图1

A.基层社会治理受到重视B.地方治理充斥法家思想C.公共管理职能亟待完善D.乡里制度提升管理成本

3.

南朝梁武帝即位后,制定九流常选,试经授官, 不通一经者,不得为官 。隋代,随着进士科的设置,考试科目基本固定下来,科举制初具规模。唐代,科举制逐步走向完善。这说明隋朝科举制(  )

A.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B.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C.深受南朝选官制影响D.打破了官位世袭制度

4.

唐代军队编制有严格规定,《旧唐书·地理志·一》中就有记载,开元边军十节镇兵额,可资佐证。玄宗后期,出于平叛的需要,朝廷不仅明令一些地区募兵抗敌,而且允许各地募兵自守。这一变化(  )

A.造成了唐朝统治的土崩瓦解B.削弱了地方藩镇的军事力量C.加剧了唐朝政局的动荡不安D.反映了安史之乱的有限影响

5.

表1所示为宋代朱熹与清代梁章钜的有关防疫的认识。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表1

1

朱熹虽然承认疫病有可能传染,但认为若因可能传染而躲避不照顾亲人,则伤俗害理,莫此为甚。故从恩义的角度讲,即便会感染也不当避,何况染与不染,似亦系乎人心之邪正、气体之虚实,不可一概论也

2

清初的梁章钜在分析避疫习俗时说:一为不慈,一为不孝,在僻陋乡愚无知妄作,其罪已不胜诛,乃竟有诗礼之家,亦复相率效尤,真不可解。

A.主流伦理价值观念影响疫病治疗B.士人认为瘟疫防治须阻断传染源C.中医学为疫病预防提供理论依据D.避疫习俗严重削弱国家治理能力

6.

吴震方在《岭南杂记》中记载,康熙年间, 粤中米价涌贵,赖此(番薯)以活。有切碎晒干为粮者,有制为粉如阙状、藕粉者 。《茂名县志》等记载,粤北番薯 饭客称薯饭 ,是曰 薯粮 ,粤东 潮人布种甚多,可备粮食 ,粤中山地 惟番薯,土人间以代饭,颇有补益 。这反映出,康熙时期的广东(  )

A.外来作物深受士绅阶层推崇B.农业种植结构已有明显变化C.灾害救济以番薯为主要食粮D.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难以维系

7.

1883年,晚清官员崔国因在奏折中提出: 议院设而后人才辈出,增饷增兵之制可以次第举行也 设议院者,所以因势利导,而为自强之关键也 。这一提议(  )

A.肯定了晚清洋务运动的成效B.充实了西方宪政体制的内涵C.蕴含了新式军制改革的诉求D.突破了中体西用观念的束缚

8.

1917年11月10日,国民党在上海发行的《民国日报》以《突如其来之俄国大政变,临时政府已推翻》为标题报道了十月革命。次日,该报又以 俄国大政变之情形 为题,对十月革命的经过作了较为详细的报道。这反映出此时的国民党(  )

A.产生以俄为师的想法B.关注世界形势变动C.较早传播马克思主义D.积极探索救国道路

9.

1920年底,上海机器工会宣告成立,不久又成立了上海印刷工会。随后,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的产业工人和手工业工人也相继成立工会。工会成为发动工人举行罢工的重要组织力量。这在当时直接得益于(  )

A.早期共产党组织的活动B.五四运动的重大影响C.民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D.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

10.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颁布 非常时期安定金融办法 ,限制存户提取存款数额,节制不必要的消耗,防止资金外流。至于公司、工厂、商店与机关等的存款,如需发付工资,或与军事有关者,准其通融,照常支取。这一做法(  )

A.确保了金融机构的有序运行B.规划了币制改革的基本路径C.强化了国民政府的经管职能D.打破了日本既定的侵华步骤

11.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 ,于是全国掀起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此后每年的3月5日,成为学雷锋纪念日。这有助于(  )

A.唤醒国民民族危机意识和爱国意识B.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激发人们爱科学、爱劳动的积极性D.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2.

公元前1000年左右,原居住在南阿拉伯半岛的萨巴等族,开始一批批地渡过红海,散居在埃塞俄比亚北部各地。由于新来的阿拉伯人有着比当地原库希特各族更发达的政治经济与更好的文化生活,因此前者在双方融合过程中作用更大。阿拉伯人带来了先进的摇动犁,增加了粮食的产量。这说明(  )

A.区域交流推动阿克苏姆王国的崛起B.农耕经济改变东非文明的进程C.人口迁移促进了古代东非文明发展D.手工业助推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13.

成书于12——14世纪的《列那狐的故事》是一部法国故事诗,故事主要以狐狸列那和代表贵族的狼伊桑格兰的斗争为线索,辛辣地嘲讽了专制的国王、贪婪的贵族、愚蠢的教士等。这部作品(  )

A.启发了《天方夜谭》的创作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念C.描绘了封建骑士的游侠精神D.深受西欧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14.

表2为1890—1936年日本内阁、议会的法案提出及结果统计表(单位:件)。这反映出当时日本(  )

表2

法案提出

内阁

议会

3248

2947

详细

否决

106

432

未结

379

1910

撤回

78

112

不议

0

124

成立

2685

269

A.内阁主导国家政治运行B.议会立法权限已被剥夺C.全面遵循分权制衡原则D.宪政体制存在明显缺陷

15.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政府不断强调 共产主义已经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35年的努力,对贫困群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虽然美国加强了宣传活动的规模,但仍认为 共产主义集团的宣传活动仍然数倍于我们 ;美国担心共产主义国家在欠发达地区 野心勃勃的宣传语文化活动 会被用来煽动推翻美国支持下的 友好政权 。材料意在说明(  )

A.意识形态决定美国外交政策B.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亟待巩固C.美国蓄意发动全球冷战攻势D.社会主义国家挑战美国霸权

16.

20世纪90年代末,美、日作为亚太地区的最大商品吸纳国,在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巨大市场的同时,还充当了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资本、技术和经营管理的主要来源。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既是亚太地区资源和农产品的重要供应者,又有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技术。中国和东盟等国是有着潜力巨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市场,还充当了能源、原材料的供应基地。这可用于说明,此时的亚太地区(  )

A.内部协调机制完善B.区域联合程度较高C.经济合作互补性强D.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这些学者(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朱舜水等人)虽生长在阳明学派空气之下,因为时势突变,他们的思想也像蚕蛾一般,经蜕化而得一新生命。他们对于明朝之亡,认为是学者社会的大耻辱大罪责,于是抛弃明心见性的空谈,专注讲经致用的实务,他们不是为学问而学问,是为政治而学问……他们……断断不肯和满洲人合作,但求改变学风以收将来的效果。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嘉(庆)、道(光)年间,白莲教痛溃于腹地,张格尔变乱于西北,英吉利凭陵于东南,士大夫惊于商羊石燕之警,惧有梁倾压侨之祸,于是自陇亩而至庙堂,相与讨论朝章国故,古今利病,边陲离合,绝域政教,而史学兴焉,而经世之音振焉。喁于相望,遂与明末遗老相椁鼓(相互应合)矣。

——摘编自陆宝千《嘉道史学——从考据到经世》

材料三
明清时期,一些关心社会政治的士大夫与思想家,以 批判的武器 抨击封建专制和空谈误国的理学。于是,在17世纪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具有求实批判精神的经世致用思潮,形成了又一次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上的高潮,解决了儒学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命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摘编自王俊义《略论清代学术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1)指出材料一中明清之际学风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6分)
(2)分析材料二中嘉道时期的经世学风 与明末遗老相浮鼓 的依据。(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影响。(4分)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下诏将铁路作为自强要策而毅然兴办。至此,束缚铁路数十年的政策 枷锁 被彻底打破,由此催生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铁路建设的热潮。虽然中国铁路事业驶入正轨,但囿于经费支绌、人才缺失、材料匮乏等阻掣,清政府不得不向西方列强 求援 ,使他们乘机大肆掠夺和控制中国铁路权益。1895年至1911年间,西方列强通过采取强行擅筑、假借 合办 、贷款控制等各种手段,直接修建或间接控制了中东、滇越、京汉、京奉、津浦等诸多线路。为了鼓励和规范铁路建设,清政府于1903年颁发《铁路简明章程》,规定华洋官商均可禀请修筑铁路,正式向民间社会开放筑路权,为当时中国铁路建设注入了一针 强心剂 。于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收回路权运动,创立商办铁路公司,自筹资金修建铁路,以保中国自主权利。1903年至1907年间,共有15个省先后创建商办铁路公司,筹资修建铁路900余公里。商办铁路虽声势浩大,可成效有限,而且弊端百出。

——摘编自李海滨《近代中国铁路的曲折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叶,在印度修建铁路成为英国企业和政府的投资目标之一。为鼓励更多的英国商人来印度修铁路,印度殖民当局给来印度建造铁路的公司提供免费担保。虽然印度殖民当局开出了诱人条件,但当时的印度,修建铁路的成本高、难度大、收益低。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国政府开始投资在印度兴建铁路,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印度的铁路总里程已经高达56327公里,印度也成为亚洲第一个通火车的国家。修建铁路的过量投入使印度水利建设发展滞后,铁路大量输出粮食,也对印度饥荒次数的增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铁路修建过程中对印度森林的破坏,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生态损失。有关材料表明,一战前的印度铁路建设,有助于转移英国过剩的铁路投资和铁路生产力,英国资本通过在印度的铁路建设获得了有保证的高额利润,有助于伦敦巩固世界金融中心地位。

——摘编自杞新村《一战前英国在印度修建铁路的影响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清铁路建设曲折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前印度铁路建设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印铁路事业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40余年来,位于广东的经济特区坚持 自上而下 的引领与 自下而上 的实践探索相结合,实现了中央 放权让利 与特区 扩大自主权 良性互动,这对于今天续写改革开放新的生动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陈雷刚《广东经济特区创建和发展的历史经验》

结合材料,围绕 广东经验与当代中国 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四、综合题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地破坏了国际法,使国际法面临严重危机。然而,国际法并没有消亡,它仍然随着国际关系的演变而发展。进入20世纪后,国际组织有了较大发展,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制度开始受到重视。国际联盟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常设国际法院的诞生,这是国际司法制度的一种进步。19世纪开始出现的广泛强制仲裁体系,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早在1920年,国联行政院的一个决议就表明,国联成员国中立的概念并不符合如下原则:所有成员国在实施针对盟约违反国的行动方面有合作的义务。1934年国际法协会通过了《非战公约》的解释条款,并指出,在交战双方都违反该公约的情况下,可以免除中立国的传统法律义务。

——摘编自杨泽伟《国际法发展的历史分期》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更为深刻地改变了国际格局,国际法在此前的厚积与酝酿下生机勃发,开始了重大变革。国际法院继承了《常设国际法院规约》,此前形成的国际法形式都得到了保留。即使在冷战的背景下,大规模的国际造法、释法依然存在。这些都使各类国际法形式在国际社会发展变革中前所未有地串联起来。20世纪中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际法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方面,国际组织增多,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人权组织等,为国际法的适用提供了广泛的平台;另一方面,国际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如国际刑法、国际商法等,国际法不断得到完善。

——摘编自何志鹏、魏晓旭《历史变革与国际法形式变革的螺旋推进》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国际法发展的特点。(4分)
(2)就材料二中的二战以来国际法发展呈现出的某一趋势进行论述。(要求:说明所选趋势,论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