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四校联考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85

一、单选题

1.

大汶口发掘的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多达十四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葬品却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据此可推知,当时(  )

A.奴隶制等级观念强B.社会劳动分工出现C.社会阶级分化明显D.畜牧业发展水平高

2.

殷商代出现了史官,但史官起初并不是专司记事,而首先是负责主持祭祀,占卜吉凶,沟通神与王的意志。这说明殷商时期(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殷商祭祀程序复杂C.商王权力高度集中D.统治具有神权色彩

3.

西周时期,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国有制确立B.分封制逐步完善C.国家统一的推动D.铁犁牛耕的使用

4.

柳宗元《封建论》写到: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 秦朝这一制度(  )

A.标志着贵族政治结束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管理C.推动各民族开始交流D.创新了地方的管理模式

5.

汉代画像石(砖)中, 孝子图 大量出现,其中以山东的丁兰刻木、老莱子娱亲、闵子骞御车失棰、曾母投杼、孝孙原穀、赵口屠、董永侍父等最为著名。 孝子图 的大量出现(  )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全面真实还原了汉朝的社会面貌C.反映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深入渗透D.缓和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纷争

6.

下表为东汉中后期皇帝继位和寿命的统计表,这一现象导致东汉后期(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继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卒年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皇权日益衰落B.政治日益腐败C.相权逐渐强化D.土地兼并严重

7.

汉末,胡服裤褶传入中原地区,并成为汉族的军旅之服;魏晋南北朝时期,裤褶广泛地流行于民间。北方少数民族穿起了汉族服装,孝文帝甚至率 群臣皆服汉衣冠 。这反映当时(  )

A.民族间的经济差距缩小B.民族间隔阂消失C.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快D.民族交融的发展

8.

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政治中心在北方。但当时北方的粮食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京师的需要,三吴地区的粮食对隋朝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为此,隋政府(  )

A.选贤任能,改革地方吏治B.广建粮仓,营建东都洛阳C.开通运河,实行南粮北运D.兴兵灭陈,结束分裂局面

9.

下图是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示意图,以下对三省六部制解释合理的是(  )

A.尚书省具有决策的权利B.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D.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10.

唐朝统治者具有 华夷一家 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 道唐使 就达13次。这反映唐朝(  )

A.实行开放开明的政策B.全面接受外来的文化C.政治制度领先于世界D.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11.

中国的书法艺术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蔡襄的行书《谢郎帖》亮相2023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以下选项与这一作品风格相同的是(  )
202409301223412447

A                                B                            C                                        D

12.

宋朝武举制度考试中,武将晋升并不以武举为主要标准。在武学的教育体系中,教官多由文官担任,教育内容侧重于忠义道德等文化素养的培养,而且士族子弟大都耻于习武,民众鄙弃武科。这一现象反映了宋朝(  )

A.推行崇文抑武方针B.科举选拔功能发生转变C.冗兵现象日益严重D.消除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13.

宋仁宗时期,北宋与西夏爆发战争,宋朝对西夏实施经济封锁,关闭榷场,禁止茶、盐等物资出境。西夏百姓 饮无茶,衣昂贵 ,怨声载道。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西夏不得不寻求和议。这说明(  )

A.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到解决B.宋夏在经济方面具有相互依赖性C.西夏由游牧经济转为农耕经济D.榷场贸易利于维护宋夏和平交往

14.

辽朝分置南、北面官,金朝保持了管理女真民族的 猛安谋克制 ,元朝在西南、华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官职)制度。从中国政治制度的创设角度来看,这体现的共同特点是(  )

A.分而治之B.兵农合一C.民族分离D.因俗而治

15.

宋仁宗时规定: 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这反映宋朝(  )

A.租佃关系的普遍发展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奴婢的政治权力扩大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16.

元杂剧是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形式,盛行于城乡之间的勾栏瓦舍,反映了市民百姓现实的生活气息,通俗易懂,广受欢迎。元杂剧的兴盛(  )

A.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适应士人阶层的需求C.使通俗文化成为主导D.得益于统治者的推崇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荀子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是富民的 ,只要百姓努力生产,勤俭持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如果不重视社会生产的发展,只知道利用赋税手段没完没了地搜刮百姓来增加国家收入,那就是 伐其本,竭其原 。所以,荀子说: 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军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 政府注重发展生产,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就可以使百姓的财富和国家财政收入两方面同时增加。

——摘编自方建国《先秦诸子百家民生经济思想探析:结构变迁的视角》

材料二
唐朝中叶,土地买卖和兼并加剧,授田不均的问题日益严重;安史之乱的爆发,更使得唐朝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公元780年,唐朝颂行两税法,实行量出制入的课税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确定全国总税额,摊派到各地征收。内容上包括户税和地税,不分主户客户,一律在现居住地建立户籍,凡有产者就必须缴纳赋税;两税法推行后,废除租庸调和一切杂税;对于没有固定住所的商人,由所在州县,按首日的三十分之一征税;分夏、秋两季进行两次纳税。

——摘编自薛涵月、黄品品《论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浅析唐朝两税法的进步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民生经济思想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税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帝即位后,鉴于市面上因流通 半两 四铢 榆英 等币量不一的货币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收回封国的铸币权,并严禁民间私铸。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中央政府收回铸币权……铸造新的五铢钱……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盗磨……至唐武德四年(621)废止,前后跨度为733年。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材料二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达到鼎盛,中国货币成为域外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的流通货币,货币国际化程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宋元时期中国货币在域外流通过程中,承担了国际结算货币职能、他国流通货币职能、可兑换货币职能、财富贮藏职能。…… 蓄夷得中国钱分库藏贮,以为镇国之宝 。不少国家和地区将中国铜钱作为财富贮藏。……宋代纸币制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领先世界。

——摘编自张星《宋元时期中国货币域外流通研究及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中国货币国际化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匈奴时常侵扰西北边郡,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募民实边,通过优厚条件吸引民众充实西北边疆。到公元前127年, 募民徙朔方十万口 。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在西北边地设张掖、酒泉郡,置田官, 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军屯戍边由此成为安置移民的一种主要方式。此外,政府还通过迁徙罪犯及家属戍边、迁降卒于边郡等向西北边疆移民。这些政策既开发了边疆又保卫了边疆。

——摘编自翟麦玲《两汉西北边疆移民政策比较研究》

材料二

北人南迁基本概况简表

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朝中后期及五代十国时期

宋金对峙时期

迁移持续时间

东汉末到南北朝末期

公元755年至五代十国末期

公元1126年至1279

迁入地域范围

四川盆地、江南、江东地区

江南、江淮、荆湘以及岭南、闽中一带

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甚至岭南和广西

迁移人口数量

313年至450年就有90万人

安史之乱时期就有约100万人

大约在500万人左右

——摘编自林宪生、王钦《中国古代北人南迁高潮的成国变化——基于推拉理论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西北边疆移民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至宋金时期北人南迁的变化趋势。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有大大小小数百次政治及经济上的改革,虽然历史上改革采用了改良、改制、变法、维新、更化等不同的说法,名称各异,但本质都是改革,只是各种改革在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差别。依照古人的解释, 改革 一词意味着 鼎新革故 ,或者叫作 变法乱常 ;用现在的话说, 改革 就是除旧布新,打破常规。它意味着对原有的权力配置、利益关系、社会秩序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行新的调整。

——摘编自张美生、陈佰江《西眸中国古代的改革及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变法或者改革,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