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七年级(下)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试卷类型:月考试卷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3 浏览数:226

一、选择题

1.

元谋人、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该通过(  )

A.神话传说B.历史记载C.考古发现D.学者推断

2.

如图所示为距今70万至20万年的古人类复原头像,应该是(  )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

3.

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下图为考古工作者在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化石。它们体现了山顶洞人(  )
202410020859052853

A.懂得人工取火B.会狩猎和捕鱼C.过着群居生活D.掌握钻孔技术

4.

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黍均发现于(  )

A.中国B.俄国C.印度D.埃及

5.

下图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器。这说明半坡人(  )


石铲
翻土


石刀
收割


石墨盘
谷物加工

A.以捕鱼狩猎为生B.已从事农业生产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D.懂得人工种植水稻

6.

红山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房屋为方形半地穴式。下列与其相类似的农耕文明代表是(  )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7.

公元前4000年前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迅速发展,无论是从地理还是文化的意义上,都为此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反映出(  )

A.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B.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特征C.仰韶文化最早形成文化圈D.中华文明以中原地区为引领

8.

河姆渡居民的和半坡居民无论是粮食种植还是居住的房屋样式都有很大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理环境B.生活习惯C.生产工具D.文明程度

9.

下列有关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比较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都生活在黄河流域B.都过着定居生活C.都懂得使用天然漆D.两者都种水稻

10.

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B.创造众多文明成就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D.杂居相处交融而成

11.

尧舜禹时期,采用某种具体方式传递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这种方式是(  )

A.父传子B.兄传弟C.母传女D.推举

12.

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事件是(  )

A.禹建立夏朝B.废井田制C.汤战胜桀D.秦孝公去世,失去政治支持

13.

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

A.三省六部制逐渐建立起来B.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C.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14.

考古学者在今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不仅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这反映出夏朝(  )

A.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国家B.开始学会建造房屋C.呈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D.实施严格法律制度

15.

由夏到商的王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这一王位继承制度被称为(  )

A.世袭制B.禅让制C.分封制D.郡县制

16.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下列人物属于亡国之君的是(  )

A.启B.桀C.盘庚D.周厉王

17.

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西周古代青铜器利簋为我们还原了商朝灭亡的历史真相。一场大战成为压垮商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商纣王军事战略失误使周武王能一战灭商。这场大战是(  )

A.阪泉之战B.长平之战C.涿鹿之战D.牧野之战

18.

《史记·周本纪》记载: 封神农之后于焦(地点),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这反映了西周实行(  )

A.世袭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察举制

19.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入侵者,来犯者,敌人)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 材料说明诸侯应承担的义务是(  )

A.服从周王调兵B.进献贡物C.定期朝觐天子D.定期服役

20.

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  )

A.鲁国进贡周天子B.鲁主动与齐晋结好C.周王室地位衰落D.周天子依附于诸侯

21.

《史记·周本纪》记载: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从这段材料中能够得出的信息是(  )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B.各诸侯国都 尊王攘夷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D.楚国是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

22.

《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 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这一 革命性突破 发生在(  )

A.夏朝时期B.商朝时期C.西周时期D.春秋时期

23.

孔子有两个学生,一位叫冉伯牛名耕,还有一位学生叫司马耕字子牛,当时晋国还有一个大力士叫牛子耕。从这些人名可以看出(  )

A.刀耕火种B.使用牛耕地C.使用牛祭祀宗庙D.使用耒耜脚踏耕地

24.

《三字经》中这样描述: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 七雄 中地处最南边的是(  )

A.齐B.楚C.秦D.燕

25.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一百四十多个诸侯。经过近300年的征战;战国初年,仅剩十几个,以韩、赵、魏、楚、燕、齐、秦七国较强。这表明战国时期(  )

A.分封制逐步瓦解B.社会经济发展C.各国变法改革D.统一趋势增强

26.

楚王问鼎、卧薪尝胆、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围魏救赵,这些成语和典故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

A.和平稳定B.战乱不断C.经济发展D.文化繁荣

27.

近年来,南方的洪涝灾害经常发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引起了人们对水利工程的关注。战国时期,秦国郡守口口修建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口口 处应是(  )

A.大禹B.李冰C.商鞅D.秦始皇

28.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 天府 也。 天府 得益于(  )

A.商鞅变法的实施B.都江堰的修建C.铁犁牛耕的推广D.秦朝统一的完成

29.

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  )

A.推行县制B.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C.奖励生产D.承认土地私有

30.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  )

A.目的B.影响C.内容D.过程

二、填空题

31.

①__________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__________”。
②河姆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__________,半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__________。
③约公元前__________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公元前__________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④春秋时期,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
⑤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__________主持变法,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__________,至今依然发挥着作用,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三、材料题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202410020859052853
(1)两则材料中所述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2分)
(2)根据材料一判断这种制度封什么人为诸侯?(2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人可以被封为诸侯?(2分)
(3)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分)
(4)该制度的贵族等级从上而下依次是什么?(4分)
(5)西周实行这种制度有何作用?(4分)
(6)请在材料三中的①、②处填写出相应的制度和人物。(2分)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 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 大争之世 ,在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秦国,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 黑色裂变 ,以期改变落后的状态。
材料二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

——李斯《谏逐客书》

(1)材料一中的 黑色裂变 指的是什么事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这一 裂变 的目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假如你是生活在那一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 卫鞅 的变法?为什么?(2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上述变法使秦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4)后来 卫鞅 被这些守旧的贵族诬告 谋反 ,遭车裂而死,但是他的法令仍然在秦国推行,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