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举制的特点
|
史例
|
三国时,诸般英雄杰才辈出。这一时期选人用人的故事,成为宋人借鉴的重要历史资源。两宋科考策题多以三国时期的人才选用为素材。
|
哲宗亲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以曹魏等考课、中正法为命题内容,要求考生分析出“有于今而可以救失者”。胡铨的策题根据三国故事谈论士人的忠节观,极力宣扬三国时期荀攸、顾雍、诸葛亮等“以身殉义”之士。
|
魏蜀吴政权在纵横捭阖的战争中留下了丰富的战略战术经验,宋人在科举试策中常常结合三国时期的战略战术予以命题。
|
北宋中期,哲宗殿试,制策曰:“诸葛之服夷众,威怀禽纵,其术如何?”要求应试者从诸葛亮“七擒七纵”的战术中寻求化解华夷矛盾的经验。绍熙初年,周南任职池阳,所拟《月试策问》举曹操不从司马懿灭蜀之计、曹丕不从刘晔伐吴之计等,引导应试者总结“抚机不断”的后果。
|
宋代不仅不限士子出身,还增加科考录取人数,而且不断完善对落第士子的优抚政策。
|
宋代科举对屡试不第而又年岁偏大的士子实施优抚政策,给予其“特奏名进士、诸科”功名。两宋科举共录取进士、诸科约11万多名,其中“特奏名”5万余人。
|
宋朝科举考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但对边远落后地区的士子给以优容照顾。
|
“自哲庙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