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3 浏览数:277

一、单选题

1.

《礼记·丧服传》中记载: 诸侯之子(非嫡长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称(祭祀)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祭祀)诸侯。此自卑别于尊者也。 材料中的规定主要体现的是(  )

A.宗法制B.分封制C.内外服制D.世袭制

2.

《说文解字》一书解释说: 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 宗法 的本义是 宗庙 ,这说明宗法制是以什么关系为纽带(  )

A.财产B.血缘C.信仰D.地域

3.

汉代大体是秦代之延续, 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 以上认识基于汉代(  )

A.设立中朝限制相权B.设置刺史监察地方C.分封诸侯郡国并行D.广置列侯层层分封

4.

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刘邦、萧何相继去世后,宰相曹参对萧何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一律照搬,出现了 萧规曹随 现象。材料反映出汉初(  )

A.政治制度未出现创新B.出现了崇道抑法现象C.治国政策颇具连续性D.政治对后世影响深远

5.

如表为唐、北宋、明、清时期四省状元数据汇总表。其中③为(  )

地区

河北

河南

江苏

浙江

17

12

7

0

3

1

45

20

1

20

4

4

2

2

15

19

A.唐代B.北宋C.明代D.清代

6.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7.

有学者指出,皇帝亲自下发公文的情况历代均有,唐宋时期,不经中书、门下程序的制敕(称为墨敕或中旨)是不合法的;皇帝的秘密谕旨不经正常程序发布,在明代开始较多使用,但是到了清代才开始制度化。这说明(  )

A.三省体制有利于公文正规化B.权力集中促进公文制度演化C.明代公文体系缺乏制度建设D.中央集权加强改变公文发布

8.

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这表明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  )

A.君主专制政体尚未形成B.君权与教权的分权制衡C.封君与封臣间互不隶属D.国王与教会的矛盾尖锐

9.

19世纪中期,英国国王有选择和任命首相及其他内阁大臣的法定权力。但实际上,国王只能接受议会选举结果,委任在选举中获胜的党派领袖为首相,授权首相组阁。这说明当时英国(  )

A.法律未能得到执行B.内阁权力开始膨胀C.议会主权得以确立D.国王 统而不治

10.

东汉时期,察举制依赖乡里清议,选官权掌握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朝廷政府委任,将评议权收归中央。由此可见,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B.以门第出身为品评标准C.加强了地方门阀的势力D.起初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11.

《宋神宗实录》初编于哲宗元祐年间,书中大量采用了司马光《日记》;绍圣年间哲宗亲政,又以王安石《日录》为依据重新编修;南宋高宗绍兴初年,又因所谓神宗末年的 宜仁谤史 涉及孟太后及高宗继位正当性的书写问题,再次重修。这种现象表明(  )

A.实录作为信史记述非常审慎B.历史叙述随研究深入更完善C.历史记述受政治因素的影响D.原始史料能准确地再现历史

12.

1898年7月4日,张之洞、陈宝箴联名呈递《妥议科举新章折》,主张废八股、改进科举。7月19日,光绪帝发布上渝,认为张之洞、陈宝箴的方案 剀切周详,颇中肯綮 ,并以此为蓝本进行改革。据此推知,该方案(  )

A.推动新旧势力间的合流B.颠覆了 中体西用 的理念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D.否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1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十六条规定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三条规定 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上述条文(  )

A.保证了人民享有民主权利B.充分体现了民主自由原则C.体现了民主进程的曲折性D.意在防止权力的过度集中

1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民主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时期依次建立的人民政权是(  )

A.苏维埃政权一边区政府一行政区B.边区政府一苏维埃政权一行政区C.苏维埃政权一行政区一边区政府D.行政区—苏维埃政权一边区政府

15.

汉朝采取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的制度,自东汉后期其选举标准往往取决于地方上少数人的品评。如许劭、郭太都擅长品评人物, 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 。这一历史现象较适用于研究(  )

A.察举制选举标准的完善B.世家大族的没落C.九品中正制产生的渊源D.中央集权的加强

16.

据统计,1912—1928年,全国有1300多个大小军阀,一共发动了140次以上的省内及省际战争;总统、执政、大元帅多次更换,内阁总理的更换频繁。这反映了北洋时期(  )

A.思想解放文明开化B.共和制度名存实亡C.民族工业迅速发展D.军阀割据政治动荡

17.

陈寅恪先生认为, 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 ,据统计,唐早期的科举入仕官员有245名,在整个唐早期的899名官员中占比仅为27.8%。由此可知,隋代至唐早期(  )

A.地方割据势力潜滋暗长B.科举制度不受帝王重视C.选官制度改革流于形式D.士族门阀政治影响较大

18.

19世纪中期以后,社会化大生产导致西方各国的政府主管事务的膨胀,除了管理治安、国防、财政、税收等传统事务外,日益增加了对经济、文化教育等新的事务的管理。某些西方学者把这种变化称为政府从 消极防卫职能 积极发展职能 的转变。这一转变(  )

A.广泛提升了官员的执政素养B.强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C.成为文官制度改革的推动力D.导致各国政府行事更加专制

19.

19世纪初,对英国官吏制度的批评之声已零星出现,但政府并无改变由王公贵族 恩赐 官职做法的打算,直到1855年,《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才被政府接受,议会根据其改革建议通过了一系列的相关法令。由此可推知,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主要得益于(  )

A.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B.责任内阁制的形成C.君主权力被逐渐架空D.人民主权论的传播

20.

在英国,撒切尔夫人将 政治态度 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一行为(  )

A.不利于文官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决策B.导致了政务官和事务官职不分C.试图打破文官 政治中立 的传统D.破坏了文官制度职务常任原则

21.

1928年,国民党公布的《训政纲领》规定, 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 。它反映出国民党(  )

A.强化了对国家行政权力的控制B.加强了对政党权力的约束C.力图实现政党权力的相互制约D.效法欧美实行民主政治

22.

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

A.适应了古代专制权力强化的趋势B.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C.保障了监察权力机构的高效运作D.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23.

下面为1930年左右,在江西地区广泛传播的一首民间歌谣。该类歌谣的流传(  )

同志哥,扁担闪闪亮,朱团长带头挑粮上井冈,井冈兵强马又壮,粮食见足装满仓,消灭白狗子,分田又分粮;保卫根据地,人民得安康。

A.丰富了民间歌谣的艺术形式B.利于激发根据地民众的革命热情C.展现了民间艺术的地域特色D.巩固了当时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24.

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 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人员。 这一文件的颁布(  )

A.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探索民主政治的尝试D.适应了土地革命运动形势的需要

25.

有人指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这肯定了中国的(  )

A.民主集中制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分权制衡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6.

美国1978年通过《文官制度改革法》打破职位分类的限制,1986年通过了文官制度简化法案,在职位分类上,把性质相近的职位进行合并。这些改革措施旨在(  )

A.维护文官系统的稳定性B.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C.改变文官政治中立原则D.消除政党政治的弊端

27.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英国长期处于两党轮流执政的局面,甚至后来工党逐渐取代了自由党的地位,但执政党的频繁更替并没有导致政府工作混乱。这主要得益于(  )

A.政府公职向社会开放B.书面考试程序的完善C.政党分肥制得到加强D.常任文官制度的推行

28.

民国时期文官考试时, 试卷之弥封、弥封号册之固封保管、试题之交出及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送、弥封之拆去及对号、应试人之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之榜示及公布 ,都要在监试委员的监视之下进行。这一举措(  )

A.强化了监察权力B.有利于公平公正C.提高了官员素质D.杜绝了腐败行为

29.

下图所示《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表明当时中国(  )

学堂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授予生员功名。

——《奏定学堂章程》(1904

A.废除了科举制B.近代教育事业起步C.完全确立近代学制D.新旧教育体制并存

30.

习近平强调,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为此,要坚决落实(  )

A.党管干部原则B.公务员制度建设C.民主选举原则D.公平竞争原则

二、材料阅读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汉统一国家形成后,中央设有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下设御史中丞及各类御史专掌监察。在地方上,由秦以来的御史监郡制,逐渐过渡到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巡视监察。东汉,御史大夫不再是监察官,御史中丞掌管的御史台成为专门监察机构。从御史大夫到御史台,从御史监郡到刺史巡视,这是秦汉监察制度在向组织独立化、机构化演变。特别是西汉开始,地方监察与行政不再合署办公,是监察脱离行政干预的标志。但是,这时的监察组织仍有很强的依附性,职能交叉明显。例如,西汉御史大夫府与丞相府在职能上还有重叠,东汉御史台隶属于少府,少府属于皇帝的私人机构,其依附性又十分明显。

——摘编自卜宪群著《谈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唐朝建立了稳定的一台三院制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下分设台院、殿院、察院,统辖诸御史,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 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 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 。台院,设侍御史,主要职掌纠弹中央百官,参加大理寺审判和推鞠由皇帝制敕交付的案件。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职掌朝会时百官仪态行止、言行队列,以维护朝仪的秩序和尊严,并负责推按狱讼,监察和巡视京城内外及驻屯京师的诸卫和禁军。察院,设监察御史。武德初年,负责巡按地方,纠视刑狱,并监察百官和在京的所有中央机关的工作和簿案。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监察体系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到唐朝监察体系的变化,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作用及局限。(8分)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英国政治变革大事记(部分)
1215年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265年 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1689年 《权利法案》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1721年  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9世纪50年代  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
19世纪中叶  两党制度形成
1867年  第二次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19世纪晚期  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 第三院
1884—1885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英国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1911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
1948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 一人一票 制度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等整理

(1)分别指出中世纪及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并指出中世纪与近代限制王权的本质区别。(6分)
(2)若进一步研究近代英国政治变革的历程,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史实。举两例并说明理由。(8分)

三、开放性试题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反映了宋代科举的特点。

宋代科举制的特点

史例

三国时,诸般英雄杰才辈出。这一时期选人用人的故事,成为宋人借鉴的重要历史资源。两宋科考策题多以三国时期的人才选用为素材。

哲宗亲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以曹魏等考课、中正法为命题内容,要求考生分析出有于今而可以救失者。胡铨的策题根据三国故事谈论士人的忠节观,极力宣扬三国时期荀攸、顾雍、诸葛亮等以身殉义之士。

魏蜀吴政权在纵横捭阖的战争中留下了丰富的战略战术经验,宋人在科举试策中常常结合三国时期的战略战术予以命题。

北宋中期,哲宗殿试,制策曰:诸葛之服夷众,威怀禽纵,其术如何?要求应试者从诸葛亮七擒七纵的战术中寻求化解华夷矛盾的经验。绍熙初年,周南任职池阳,所拟《月试策问》举曹操不从司马懿灭蜀之计、曹丕不从刘晔伐吴之计等,引导应试者总结抚机不断的后果。

宋代不仅不限士子出身,还增加科考录取人数,而且不断完善对落第士子的优抚政策。

宋代科举对屡试不第而又年岁偏大的士子实施优抚政策,给予其特奏名进士、诸科功名。两宋科举共录取进士、诸科约11万多名,其中特奏名5万余人。

宋朝科举考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但对边远落后地区的士子给以优容照顾。

自哲庙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