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黑龙江省嫩江市高级中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黑龙江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90

一、单选题

1.

良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出土了房屋基址,还发现了大面积古水稻田遗迹、墓葬等。墓中随葬玉石器等,显示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这表明当时的人们(  )

A.过着原始农耕生活B.还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C.开始使用打制石器D.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

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能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的制度 。这一 制度 的实行(  )

A.有利于贤德之人执政B.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C.扩大了周朝统治范围D.确保皇帝对地方的控制

3.

春秋战国时期,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发展壮大,并向中原地区聚集。为了争得 正统 地位,他们采取 以夏变夷 的政策,用 周礼 改变旧俗,甚至打起 尊王攘夷 的旗号,以争得 诸夏 的身份和地位。这反映了(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了发展B.多元文化互动加强了中央集权C.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依旧稳固

4.

自西周到春秋末期,人们所言之 大多都是 公利 ,如民之利、国之利、社稷之利、公室之利。战国时期,社会 上下交征利 ,不论国家还是个人,都以获得最大化的 作为行事、判断的准则。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血缘宗法制逐渐崩溃B.政治秩序与格局重构C.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D.社会主体士阶层崛起

5.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思想,如孔子认为 仁者爱人 宽则得众 ,孟子主张 民贵君轻 与众乐乐 。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学(  )

A.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B.以批判法家刑罚为宗旨C.强调民众的重要性D.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6.

农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 政月 ,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 政月 改为 正月 字的读音也为 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具有原始民主色彩B.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C.皇权受到民俗影响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7.

汉文帝时,其亲弟淮南王刘长曾称东帝,其堂弟济北王刘兴居曾举兵为乱,而文帝的太子刘启(后来的景帝)失手打死吴王太子,吴王刘濞怨恨,甚至拒绝朝觐。由此可见,当时(  )

A.封国在地方欺压百姓B.中央集权已名存实亡C.郡国并行制存在隐患D.盛世局面已不复存在

8.

汉武帝时,卫青以侍中身份 出入禁中、顾问应对 ,后因其三次北伐匈奴有功,武帝 以青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上 ,代行太尉职权。武帝临终时,又以侍中出身的霍光为 大司马大将军 ,位在丞相之上,统领朝政。这反映出武帝时期(  )

A.外戚势力控制朝政B.军功阶层长期把持朝政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D.中枢权力运行机制调整

9.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六篇关于少数民族的列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先例。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都被司马迁追述为黄帝的子孙后代。司马迁的民族思想突出反映了(  )

A.西汉大一统的局面B.北方加速民族交融C.华夏认同观念勃兴D.中原正统意识淡化

10.

《资治通鉴》载,中大通元年(529年),南梁重臣陈庆之出使北魏后,说: 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奈何轻之? 这一记载所反映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

A.中华文明得以继承和发展B.北方门阀政治盛行C.华夷有别的心理空前强化D.南方文化日趋没落

11.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任命岑文本为中书令,主要原因在于岑文本是闻名于世的文人,写得一手好文章,为人老实勤勉,工作兢兢业业。岑文本的亲朋好友为此庆贺,岑文本却说: 非勋非旧,责重位高,所以忧也,今日受吊,不受贺。 材料表明,唐朝(  )

A.军功勋贵阶层垄断政治B.人情私利影响政权稳定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中枢机构权力异化

12.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 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皆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励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必为有效,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了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乎王室之上而独立。 此项制度(  )

A.适应了士族门阀政治的发展B.发展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C.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D.解决了中央与王国之间矛盾

13.

唐朝载初元年,武则天亲策贡士,殿试自此开始,以后历代沿袭。殿试以一种制度形态昭显 君师合一 ,由帝王亲任主考官,将录取最高一级知识官僚的命题权、评判权收归皇帝。殿试的设置(  )

A.扩大了科举选官用人的范围B.避免了取士的主观随意性C.使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D.有助于防范官僚结党营私

14.

以下是由唐朝三省六部制到宋朝二府三司制的演变示意图,从这一演变过程可知(  )

A.宰相制度走向衰亡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官员数量日益减少D.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15.

下表为不同时期人物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人物

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史料来源

司马光

(10191086年,尚书左仆射

变乱旧章,兴害除利,舍是取非……乃至病民伤国

《传家集》

罗大经

(11961252年,理学家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鹤林玉露》

何乔新

(14271502年,刑部尚书

安石之意,盖以欲行王政,当先致富强。而宋之中叶,帮藏耗竭,兵卫寡弱,不足以有为也……

《椒邱文集》

A.《传家集》为当时人的记载,其评价更具有权威性B.三人的评价都是以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为出发点
C.何乔新将王安石置于特定的历史时代来进行评价D.《鹤林玉露》与《椒邱文集》为后人记载,评价客观

16.

辽朝分置南、北面官,金朝保持了管理女真民族的 猛安谋克制 ,元朝在西南、华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官职)制度。从中国政治制度的创设角度来看,这体现的共同特点是(  )

A.蕃汉分治B.民族分离C.因俗而治D.兵民合一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的 食田 ,受过 六艺 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 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是 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锻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社会地位转变的原因。指出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子为代表的 追求的目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时期促使儒家信徒的国家理念发生变化的措施及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一个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朝代。人们注意到唐朝因多种文化汇聚而导致的文化昌盛情况,认为唐朝之所以朝气蓬勃、富有生机,一是因为唐朝的社会和文化能条贯、折中此前数百年的遗产,二是因为唐朝能兼容并包地摄取其他民族甚至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它们对唐朝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宗教、艺术、实用器物等方面。

——摘编自王小甫《边塞内外》

材料二
古代东亚国家之所以向中国朝贡,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中国发生关系,是因为各民族的国家形成比中国迟,所以有必要向中国学习其国家机构的建制及其运作。在这个时代,东亚各国与中国的交往,是以此为中心展开,并因此获得各种文化的。中国的国家机构建制及其运作,规定于律令之中。因此,对于各国而言,重要的是学习律令,引入律令所规定的各项制度。

——摘编自《天一阁文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相关史实说明 唐朝是一个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朝代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外交往的特点。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统治者吸取前朝教训,为严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专权独裁,制定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的 祖宗之法 。从太祖开始,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将权力集中于皇帝,削弱了各级长官的权力。为防止宰相专权,设置了参知政事和枢密使,以分散其权力。为防止武将跋扈,首先解除其军权,授以虚衔,赋以厚禄;其次废除节镇支郡之制,委任京、朝官出任权知州事;在各州之上,又设监司和帅司,以监督知州,并分掌一路的民、财、兵、法等权,不用武将专制一路;武将一般只做统兵官,率领兵马。宋朝统治者的这些集权措施,都立之以法,而且日趋严密,甚至达到了细者越细,密者越密,举手投足,都有法禁的地步。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官制改革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宋初官制改革的影响。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汉武帝)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阸塞(险要之地)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

——据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论述到的秦朝和汉初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并说明影响秦汉政治制度变革的原因有哪些。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初期所面临的根本政治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汉武帝都采取了哪些方法。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