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05

一、单选题

1.

汉宣帝时,涿郡有大姓西高氏、东高氏,横行乡里, 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牾,咸曰: 宁负二千石(指郡守),无负豪大家(指地方豪强)’”。据此推断,汉宣帝会重视(  )

A.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B.强化郡守权力以稳定地方秩序C.打击不法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D.设置州刺史监察地方豪强势力

2.

宋代“……参知政事宜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7)材料直接反映了(  )

A.宰相权力的分割B.皇帝权力的加强C.中央集权的加强D.宰相权力的加强

3.

1904年6月,陈独秀在《说国家》一文中说: 这主权原来是全国国民所共有,但是行这主权的,乃归代表全国国民的政府。 后来,陈独秀进一步指出: 所谓民权,所谓自由,莫不以国法上人民之权利为其的解,为之保障。立宪共和,倘不建筑于国民权利之上,尚有何价值可言。 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B.反思西方民主C.批判封建专制D.宣传民主科学

4.

在英国,18、19世纪的议会至上原则,随着行政权力的增强实际上已被抛弃了。20世纪以来,已经不是议会至上,而是内阁至上,是内阁控制议会,而不是议会控制内阁。因为议会的大多数动议由内阁提出,对于这些内阁的动议和提案,作为群体的议会,只能表示 。这一局面反映了英国(  )

A.君主立宪制仍待完善B.权力制衡遭到破坏C.宪政体系下权力重构D.政党政治受到阻碍

5.

清朝在入关前官方立法给与旗下首告家主罪行的奴仆离主机会;入关之初即便与顺治律严禁家奴告主的精神完全冲突,官方仍允许旗下家奴首告家主;康熙年间官方大体依律禁止家奴告主,再到之后尊崇主奴名分,严惩家奴告主。清代旗人家奴告主相关法条的持续修订体现了(  )

A.满汉法律逐渐融合B.家奴地位显著降低C.自然经济仍占主导D.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6.

夏商时期,礼崇天命,信鬼神,先鬼而后人,重祭祀、重威仪;而周礼重丧祭,尚宗法,重秩序,尚和谐,重交接,尚礼让,重修德,尚教化。礼的这一变化表明西周(  )

A.以礼治国倡导民本B.治国理政趋于理性C.血缘宗法色彩浓厚D.基层治理体系完备

7.

有一段《国语·鲁语上》的白话译文:先王为诸侯订下制度,规定诸侯每五年要派使臣聘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事毕就集中在一起讲习礼仪,用以厘正爵位的尊卑,遵循长幼的次序,讲求上下的法度,确定纳贡的标准,在这期间不能缺席或怠慢。从这段白话译文可以看出,分封制很大程度上(  )

A.维护了等级秩序B.强化了礼乐制度C.具有制度性保障D.加强了中央集权

8.

下表显示了1831—1833年英国选民人数变化。据此可知英国(  )

 时间

1831

1833

选民人数万人

48.8

80.8

选民人数占总人口比例

2%

3.3%

A.议会改革推动民主化B.资产阶级丧失政治优势C.君主立宪制初步确立D.无产阶级获得政治权利

9.

如图为西欧封建制度示意图。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最准确的是(  )

A.领主与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B.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C.封臣无条件地效忠于上级封君D.国王是实际的最高统治者

10.

公元前29年,屋大维获得 元首 称号,不久元老院授予他 奥古斯都(意为至圣至尊)尊称,取得了罗马帝国的军政大权。公元前12年,担任作为宗教最高职务的大祭祀长,公元前2年,担任执政官,并获得 祖国之父 的荣誉称号。这表明,屋大维建立的元首制(  )

A.强化了罗马元老院的权力B.实质是隐蔽的专制君主制C.维护了罗马国家共和传统D.标志着罗马进入鼎盛时期

11.

某学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极其讲究 名分 的社会。所谓 名分 ,实质上就是一种合法性, 名不正则言不顺 。君主(国家元首)不希望宰相(政府首脑)拥有客观化、制度化的地位和权力,这一企图在唐代已有端倪,而到明代被彻底实现。该学者借此强调(  )

A.儒学提供了专制的思想武器B.内阁制借鉴了三省制的经验C.明代皇权达到封建社会顶峰D.官僚政治的合法性来自皇权

12.

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统治者因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综合现已发现的卜辞,共有不重复单字4500个左右,具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这可说明,商代(  )

A.国家机构更加完善B.祭祀占卜盛行C.文化为统治者垄断D.文字较为成熟

13.

唐代州县官吏的选调任用,九品以上须经过中央吏部。此后,随着道一级建制逐步固定,统领道的节度使、观察使有权直接任用道府僚佐,这使中央政权(  )

A.着力提高中央机构行政效率B.被迫加大对地方的财政拨付C.加快推进选官用官制度改革D.进一步面临尾大不掉的压力

14.

唐朝考上进士之后,还要至少等三年,才能够做上高官。但是,有些进士就会参加制举和科目选,然而制举不常有,难度系数也比考进士高。不过,考了制举和科目选,立刻就可以做官,官职更优越。这反映了唐朝科举制度 (  )

A.录取的官员数量很多B.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C.官员的晋级之途艰难D.考试的随意性比较强

15.

梅森(1787年宪法制定者之一)认为: 在目前的邦联体系下,国会代表的是各州,而非各州人民。新政府的体制则完全不同,他们代表的是人民;因此,应该由人民选举产生。一个真正的代议政治,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代表们必须和他们的选民看法一致,以人民的想法为想法。为做到这一点,代表甚至应该与选民为同一地的居民。 美国下列公职人员的产生与材料最吻合的是(  )

A.参议员B.众议员C.总统D.大法官

16.

13世纪制定的《巴黎羊毛织工行会章程》规定:如果没有从国王处购得手工业执照,任何人不得在巴黎做羊毛织工;每个巴黎羊毛织工在其家里只能有两台宽织机和一台窄织机;行会里的人不得在日出前开始工作,违者罚款。这说明行会(  )

A.注重维护织工的利益B.受到王权的控制C.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D.限制了自由竞争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帝制统治,自秦始皇到清宣统皇帝退位,整个王朝体制历经2000年。正如荀悦所言: 天下国家一体也,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为手足。 基于此种认识,中国古代一切社会生活都被吸纳进以王权为核心格局内,按照此种逻辑,中国古代社会表现出一种人治与治人高度结合的管理模式。在古代统治者心目中,民众既是政治社群中必须由贤者统治和教化的群体,他们天然地处于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中的最底端,同时,精明的统治者们也没有把民众改变自身命运的通道完全关闭,通过构建起一套较为完备的文官选拔、考核及奖惩制度实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有效流动。除此之外,以士人为主体的乡绅阶层成为连接统治者与普通民众之间的桥梁。于是,朝廷政令止于府、县而又不失之于民众的管理方式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图景的一大奇特象。……当儒学话语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后,外儒内法、兼及百家的治国形态在两千余年的政治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德主刑辅、宽严相济的治国策略被统治者们运用得炉火纯青。
材料二
19世纪中晚期,尽管几十年的洋务运动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现代化气息,但在经历了甲午战争和庚子国难之后,传统治国理政的固有逻辑被彻底颠覆。严复讲: 西洋之言治国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仆隶也。 孙中山也说 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 活跃在20世纪初叶的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改良派与革命派两股政治势力虽然曾经彼此展开过激烈的对抗交锋,但他们都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即在中国建立起现代国家和社会,由此而无意识地合力推动了近代国家治理重构,并将观念一定程度上落实在政治体制变革上。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王光《中国传统国家治理及其近代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主要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国家治理发生变革的原因,并说明其表现。(5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近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对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启示。(4分)

18.

留学是指去母国以外的国家接受各类教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623年日本留学生、学问僧等人称颂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建议日本政府重用学成归来的留学生,建立以大唐为蓝本, 法式备定 的封建国家。从唐太宗贞观四年到唐昭宗乾元元年,日本共正式派出19批使节。留学生全部随遣唐使入唐,均为经过日本朝廷精心挑选,有较高素养的人才。日本留学生分散在国子监六馆学习儒学、文学、佛学、律令等各种课目,其生活费由唐朝政府补助。留学生的习业内容有明确分工,有意从不同方面吸取借鉴唐朝文明成果,补日本之短。

——摘编自姚嶂剑《遣唐使:唐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略》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大力倡导留学日本之效, 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 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 。1896年清朝首次向日本派遣十三名留学生,1906年留日学生数达到八千多名。日本逐渐成为中国接触西方和日本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的窗口。留日学生成立了译书汇编社等翻译团体,翻译了国外大量政治、文史、军事、理工、农业、医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日本也逐渐成为中国革命舞台的一部分。黄兴曾是官费留日学生,1904年谋划起义失败后又与宋教仁等一同亡命日本。留日学生视黄兴等为英雄,追随的人甚多。

——摘编自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赴唐留学活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影响。(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中国赴日留学活动的背景和积极作用。(7分)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回题。(14分)
材料一
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牛津、剑桥两校于19纪前期分别采取措施,推行改革,建立起科学系统的学位考试与授予制度,校务委员会的委员改用公开、自由竞争办法选拔,以保证学校领导权掌握在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手中,直接推动了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19世纪三四十年代,近代机械化大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劳动,本来无足轻重的工业资产阶级势力大增,他们要求国家政府管理工作像工业生产一样,尽可能地提高效率,削减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发展经济。据统计,文官队伍的行政费用开支从19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增长了近一倍,由1150万英镑增加到1800万英镑。文官人员的增长加剧了文官队伍的混乱状况,把改革问题更尖锐地提到人们面前。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391~39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材料二
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第二条……公务员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是人民的公仆。
第四条公务员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第十六条国家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2019年6月1日起施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历史因素。(5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分析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英国文官制度相比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9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古希腊罗马的改革与战国变法都是由于社会阶级和权力结构需要重新组合而进行的重要改革运动。由于两者社会结构和各方面基础条件的不同,尤其是改革的推动力量有别,而使两者在运作过程中表现出对 及其生存的基本权利诸核心问题存在着本质性差异。古希腊罗马的社会改革,其核心内容主要围绕平民的基本权利问题而展开;而战国变法,其核心则基本围绕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统治方面。

——摘编自杨师群《战国变法与古希腊罗马社会改革之比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