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云南省红河州第一中学、云南民族大学附属呈贡学校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联考历史试题(30+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云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3 浏览数:120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认为,上古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 满天星斗 月明星稀 ,再到 皓月凌空 的三个不同阶段。其中与 满天星斗 相符合的是(  )

A.原始人群B.邦国林立C.早期国家基本形态D.大一统帝国

2.

夏历与殷历、周历、秦历的不同之处,主要就在于以哪个月为正(作为一年之始)夏历用的自然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与今汉历即农历正月相同)这(  )

A.适应了农业发展需要B.适应了神权政治需要C.说明了夏朝历法落后D.证实夏朝是国家形态

3.

《左传·宣公三年》记载: 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原来铸鼎,制作青铜器不仅用来盛装和调剂牺牲等给祖先奉献的礼物,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 象物 ,也就是在铜器外表刻画 的图像。这表明(  )

A.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B.青铜器的实用性很强C.贵族生活普遍很奢靡D.当时祖先崇拜很盛行

4.

战国时期,韩昭侯用申不害为相,申不害提出 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赵烈侯接受荀欣的建议, 选练举贤,任官使能 节财俭用,察度功德 。这些做法(  )

A.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B.适应了政治发展的需要C.反映了儒法合流的趋势D.削弱了官僚体制的功能

5.

吕思勉先生说 荀子最为后人所诋訾者,为其言性恶。其实荀子之言性恶,与孟子之言性善,初不相背也。 荀子和孟子主张产生反映了(  )

A.生产力水平的差异B.生产技术不同的革新度C.社会大变革的时代D.阶级利益立场的差异性

6.

《史记·东越列传)载: 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 这说明秦朝(  )

A.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B.保留了诸侯王的设置C.开始在民族地区推广郡县制D.对地方势力因俗而治

7.

秦朝虽然施行了 书同文 政策,但由于传承下来的战国文字系统太复杂,一时之间不可能都统一。因此,秦朝制定了八种稍有不同的字体,它们都属于 书同文 政策可以接受的范围。这说明(  )

A.秦朝并没有完成文字绕一B.秦朝的 书同文 效果有限C.秦朝统一措施具有灵活性D.秦朝的文字系统非常复杂

8.

考古工作者在河套地区的汉代朔方郡附近墓葬中发现了中原汉墓中常见的陶制猪圈、鸡舍、配有辘护和小水斗的水井和博山炉等;对人骨的稳定同位素测试反映出当地的粮食种植种类以粟和黍为主。上述考古发现可以支持的论题是(  )

A.农耕文明的拓展 B.民族融合的初现 C.南北物种的交流 D.区域经济的协同

9.

司马迁的《史记》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 ,和屈原的《离骚》一样,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这说明,司马迁的《史记》(  )

A.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于黄帝时期B.具有文学史题材的首创性C.展现了秦汉时期人民高昂的精神D.兼具史学和文学双重价值

10.

《魏书》卷24《崔宽传》载,北魏前期 官无禄力,唯取给于民 。当时官员通过截断官物、搜刮掠夺、经商射利等方式谋取经济利益,出现 并州所部守宰,多不奉法……交通财贿,共为奸利 仅一郡,守宰贪污免者十数人 的现象。且受经济来源和权力等级差别的影响,官员群体收入悬殊,贫富差距加剧。北魏的这些现象(  )

A.促进了职业官僚出现B.呈现世卿世禄制的弊端C.推动了俸禄制的实行D.破坏了封建等级秩序

11.

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割据政权,其统治之下的人民主要是汉族,为了统治和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生活的需要,采取了一些汉化政策。内迁少数民族采取的汉化政策(  )

A.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消除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隔阂C.加速了自身封建化进程D.为隋唐盛世局面出现奠定基础

12.

贞观二年(628年),王珪对唐太宗说: 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 鉴于前代的教训,唐朝初年施政方针调整为(  )

A.以民为本B.休养生息C.民贵君轻D.重视农时

13.

唐天宝八年(749年),各道产米粟最盛者首推河南、河北,次为关内与河东,更次才是江南及淮南。直到安史之乱,唐室中央政府遂靠赖长江地区之财富维持国脉,至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唐室财政更为依赖南方。这一变化(  )

A.说明唐政府失去了对北方的控制B.促进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C.导致唐朝封建统治迅速土崩瓦解D.提升了由长江至黄河漕运的地位

14.

唐初建立三省制以后,由于事权分立,相互之间时常推诿扯皮。唐太宗遂决定三省长官合署办公,于门下省设置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此举旨在(  )

A.弥补分权弊端B.加强中央集权C.削弱丞相权力D.减少财政开支

15.

唐代科举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重,长期以来以明经出身者,大多只被授予州县职位中较低的官职。唐文宗曾直言不讳地说,明经入仕者 只念经疏,何异鹦鹉能言 。这说明,唐代科举(  )

A.仍带有 量能授官 观念B.只对进士出身授予高官C.存在分层分类考试现象D.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16.

某一史书记载经济政策时道: 授人以口分、世业田,而取之以租、庸、调之法,其用之也有节。 该史书是(  )

A.《史记·货殖列传》B.《汉书·食货志》C.《魏书·食货志》D.《新唐书·食货志》

17.

唐太宗被周边少数民族称为 天可汗 ,以至于善于经商趋利而名扬丝路的昭武九姓诸国,也对大唐天子顶礼膜拜,甚至远在西亚的萨珊波斯也因国难频频向唐朝寻求支援。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

A.开放开明的政策B.繁荣的盛唐文化C.君主专制的强化D.辽阔的疆域范围

18.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的《养牛马驴骡》篇中,重复了范蠡所说的 欲速富,当畜五牸(雌性的牲畜)”,还加注: 牛、马、猪、羊、驴五畜之牸。然畜牸则速富之术也。 这说明(  )

A.《齐民要术》的内容缺乏创新B.贾思勰主张农民放弃种植业C.北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较高D.贾思勰肯定商品生产和贸易

19.

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监察御史曹修古 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太监)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 。后经曹修古申诉,皇帝即刻下令杖责。这一事例可用来说明,北宋(  )

A.宦官乱政现象较为突出B.崇文抑武理念得到发展C.君主对监察官员的维护D.监察体制的严密性加强

20.

王安石主张 摧制兼并,均济贫乏 ,照顾穷人、保证平等;司马光主张 国家不与民争利 。结果,争论双方都不是 受权于民 ,老百姓一方面被王安石的政策限制住了权利;司马光则给了 官品形势之家 放手聚敛的权力。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

A.两人的主张根本对立不可调和B.古代民本思想的局限性C.二者的政策主张都会激化矛盾D.政争变为党争影响恶劣

21.

《金史》载: 太祖入燕,始用辽南、北面官僚制度 。到1138年,实行 天眷新制 ,在中央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同年,改燕京枢密院为行台尚书省,全面实行汉官制度,制定礼仪,从而结束了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据此可以说明(  )

A.单一的汉法制度导致了金朝逐渐衰落B.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大加速封建化进程C.因俗而治的管理模式已经被彻底废除D.封建君主集权在金朝达到了新的高峰

22.

牌符是证明其持有者身份的官方信物,如图中的 秀麻八思巴字金虎符 发现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秀麻乡,是一个极其稀有的高规格牌符。该文物可以用来证实(  )

A.元朝对藏族地区实行有效军政管理B.宋朝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C.唐太宗促进了汉藏友好关系的发展D.清朝对青海地区实施了有效管辖

23.

南宋陈勇《农书》记载: 早田刈获才毕,随即耕治晒暴,加粪壅培,而种豆麦蔬茹,以熟土壤而肥沃之,以省来岁功役;且其收,又足以助岁计也。 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得益于南方农业经济发展C.说明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D.推动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24.

北宋后期, 披坚执锐之士,化为行商坐贾者,不知其几。 相当多的儒生文士,亦 口谈道义,而身为沽贩。 这反映出(  )

A.军队战斗力严重削弱B.商品经济冲击了社会观念C.传统社会结构逐渐瓦解D.儒家思想日益走向市俗化

25.

《明史刘一燝传》记载“(宦官刘朝、田诏等盗内府秘藏被抓)诸奄乃厚贿忠贤为地,而上疏辨冤。帝果免朝、诏死,下其疏法司。一燝执奏:诏等议诛久,无可雪;疏直下部,前无此制。帝不得已,下其疏于阁。一燝复言:此疏外不由通政司,内不由会极门,例不当拟旨,谨封还原疏。 这表明(  )

A.宦官专权名存实亡B.皇权受运行机制的制约C.朝廷政治风气败坏D.内阁成为中枢决策机构

26.

下面为明洪武年间部分防区卫所数量统计图(单位:个),据此可知,明初(  )

A.海防安全受到重视B.海防重心在御内而非防外C.政府保障漕运安全D.政府加强陆上边境的防御

27.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四书 五经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这表明明朝(  )

A.开创科举制度B.推行重文轻武C.提倡尊孔崇儒D.科举走向僵化

28.

奏折在康雍两朝都是皇帝亲笔御批,从不假手于人。到乾隆朝,一些内容并不十分重要的奏折,通常先由乾隆帝进行简单的批示,然后再将其发交军机处,由军机处根据奏折内容草拟具体详细的处理意见。这种变化表明(  )

A.军机处的职权有所扩大B.军机处已成为中枢机构C.奏折制约官僚作用显著D.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29.

康熙年间,湖北户口未繁,俗尚俭朴,谷每有余;而上游之四川、湖南,人少米多,商贩日至,是以价贱,遂号称产米之乡。迨户口渐增,不独本地余米无几,即川南贩运亦少,谷寡价昂,势所必至。材料所反映出的社会状况是(  )

A.人口与资源矛盾日益暴露B.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C.川南谷物的价格日趋提高D.清朝整个社会经济走向衰落

30.

在将准噶尔势力驱逐出西藏之后,康熙皇帝对西藏地方政府 噶厦 进行改组,任用藏地上层人物协助达赖、班禅治藏,并继续尊崇黄教。这些做法(  )

A.首次实现对西藏的有效管辖B.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治理C.加剧了西藏地区的宗教矛盾D.使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强化

二、材料阅读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唐朝的相权可谓是由集体领导的,在这一集体领导体制下,至少有皇帝、中央政府和朝廷监督的代表三方共同构成一个集体权力机构……且这种集体领导体制自此在中国历朝延续,直至清代。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1、图2所示是哪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并说明这些政治制度本质上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中央政府组织的特点,并分析这一设计的作用。

3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辽西夏对峙时期,北宋的东京开封府是最大的商业中心。此外还有一些地区性商业都会。这些大商业城市已完全突破坊和市的限制,商业活动也更为自由。在县城下面,有许多镇市,城镇郊外的农村还有草市定期集市贸易。在南宋统治区内,商业以杭州为中心,在长江流域及江南广大地区继续发展。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在宋代,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土地买卖、典当也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松弛。与此同时,瓦肆、勾栏等场所的兴起为市民阶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生活。

——摘编自郭尚《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并结合所学指出其与材料一所反映现象的内在联系。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奉行 无为 而治,诸子百家学说重新活跃起来。西汉中期,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需要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接受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颁诏正式建立太学,将儒家经典 五经 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从此,汉代儒学得到重大发展。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

材料二
隋唐儒学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与佛道二教的相互冲突、纷争过程中被统治者自觉加以复兴的。佛道与儒学的撞击也使儒学发生着某种新的变化,即儒学不得不吸收释、道的思想因素来建构新的儒学体系。隋末,大儒王通讲学于 河洛之间 ,对于弘扬儒学不遗余力,但他并没有否定佛道二教的作用,并首次明确提出 三教合一 的思想。唐代大儒韩愈积极反佛,但其道统说与佛教的祖统说相类似。另一大儒柳宗元公开主张以儒学为主,吸取佛教中有价值的东西。与此同时,儒学与道教也发生着同样的关系,只是儒学与道教之间的冲突要少得多。

——摘编自赵行良《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辩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儒学得到重大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至隋唐儒学发展的趋势及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学地位变化的看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