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北省邯郸市八校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43

一、单选题

1.

《仲父簋铭》中有铭文:仲爯父使爯使于诸侯、诸监。表明在西周时期,国监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由周王派出,驻扎在诸侯附近。该制度意在(  )

A.掌握封国官吏任免权B.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C.确立有效的中央集权D.建立规范的官僚制度

2.

春秋时期,华夏民族强调 华夷之辨 ;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孟子提出舜属于西夷,而周文王属于东夷,形成了 五方之民 以华夏为中心的观念。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分裂中蕴含着统一趋势B.民族间的差异基本消失C.各民族政权间和谐相处D.儒学正统地位得到强化

3.

青年时的毛泽东曾说:商鞅变法, 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其措施对后世政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

A.重农抑商B.奖励耕织C.奖励军功D.推行县制

4.

秦阳陵虎符背上铸有铭文 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调动军队时,由使臣持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这表明,秦朝(  )

A.行政机构完善B.中央与地方相制衡C.军权高度集中D.完善了军功爵制度

5.

汉武帝向河西走廊及其周边地区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这几次大规模移民的主要迁入地是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移民最为集中的地区是河西四郡、金城、朔方。西汉移民西北的背景是(  )

A.对匈奴作战的胜利B.汉初执行和亲政策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D.七国叛乱最终平定

6.

北魏政府在均田令中没有限制垦荒, 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即种植)后有来居者,依法封授 。这一做法(  )

A.抑制了土地兼并B.解决了人地矛盾C.打击了士族势力D.调整了生产关系

7.

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各州县对在籍编户成员的姓名、出生年月、相貌和身体特征都详细记录在册,并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验明正身。这使隋朝政府新掌握了户口164万多。这有利于(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消除南北分裂C.彻底打击豪强地主D.抑制藩镇割据

8.

唐代安史之乱之前,中央向地方派遣负有临时使命的官员,且这一官僚制度已经十分完善,中央派遣临时使者的频率也十分高,以至于出现了 为使则重,为官则轻 的说法。这一现象说明唐代(  )

A.官员行政效率的提高B.科举制度的完善C.地方行政制度的异化D.中央集权的加强

9.

如图是唐代开元天宝时期的椁壁线刻画,这反映了(  )

A.女性精神独立B.盛唐气象C.绘画题材广泛D.异域风情

10.

257年,司马昭在向蜀汉发动军事进攻之前,把绘制地图的任务交给了裴秀。后来他经过留心观察和总结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绘制出了《禹贡地域图》并提出了制如图理论 制如图体 。据此可知(  )

A.魏晋时期科技成果领先B.科技发展促进民族融合C.国家需求推动科技发展D.制如图学最终服务于战争

11.

宋太祖认为唐朝的衰落,是地方藩镇势力过于强大,导致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所以他不但 杯酒释兵权 ,留下重文轻武的祖训,还禁绝一切兵书。这导致北宋(  )

A.边防战争中处于弱势B.高压的文化氛围C.文臣武将矛盾的激烈D.地方无任何权力

12.

辽圣宗统和六年(998年),在萧太后和丞相韩德让主持下 诏开贡举 止以词赋、法律取士。词赋为正科,法律为杂科。 这一举措客观上(  )

A.保障了辽政权的长治久安B.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推动了辽政权封建化进程D.消弭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13.

元代中期,陕西四川行省一分为三,成为甘肃、陕西、四川三个行省。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组建了河南、江北行省,这两个行省的建立,意味着秦岭——淮河这一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分界线在元代完全被弃置不顾。这说明,元代行省的建立(  )

A.强调自然与政治的互动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体现犬牙相错主导原则D.扩大了地方行政职能

14.

1012年,为防止权贵炒高煤价,宋真宗颁布诏书,无论皇族还是百官卖煤,必须先经朝廷准许。且在城南新设石炭场,以便能在天灾发生时,给百姓提供充足的生活用煤。此举旨在(  )

A.提高百姓生活水平B.维护封建统治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改善商业环境

15.

元代戏曲作家如林,先后达二百人之多,竟没有一个因文字罹祸,而明清两代的文字狱,杀戮之惨,有目共睹。这可以用来说明,元代(  )

A.元杂剧雅俗共赏B.统治者对杂剧的喜爱C.戏曲传播范围广D.戏曲创作环境较宽松

16.

宋朝政府重视在医学、天文、工程营建、军事技术等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领域科技发展,对有贡献者,奖励绢帛、钱、银、章服、土地、住宅、度牒等物。这表明,宋朝(  )

A.改变了士人读书观B.科技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关C.注重发展军事教育D.科研发明成为正式的职业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察举制是先由皇帝下诏,令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各地品德高尚、才干出众、学识渊博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这些被举荐的人由朝廷直接任官,或经过某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择优录用。汉代统治者求贤若渴,能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这些优秀人才不再是出身贵族或地主之家,而是大多出自社会下层。察举制中以察孝廉为主,在众多科目中占据主流,也是官吏入仕的正当途径。汉代的察举制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秦黎《两汉察举制浅析》

材料二
所谓科举,即分科目,举人才。科举制是 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或是推荐选拔官吏的制度 。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度,不论出生门第,只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就可以怀牒到州县报考,这为底层士人入仕开辟了途径。科举按科目性质可分为文举和武举,文举又分制科和常科,常科又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各种科目,各科考试方法和内容各不相同,但是考诗赋、策问、法律等都以文化知识为主,考试程序在各个朝代也有差别。科举考试按时间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在开科时间上较为规范,基本每年举行;制科则是皇帝临时设立的。

——摘编自黄炬《政治生态视野下的隋唐科举制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汉察举制与隋唐科举制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汉察举制与隋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代学者指出,租庸调制建立于 均田制维持不坠 户籍清楚确实 两项基本条件之上。租庸调征缴只以丁身为依据,而不计其余,并不考虑农户的实际占有土地情况,其弊端是十分明显的。而且租庸调的征收额由唐朝统一确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不变,虽然有其稳定性,但其不能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而做出调整,尤其不能根据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变化而主动调整,存有明显的僵化缺陷。唐制规定,贵族、官僚户和其他特殊身份之人可以免除租调徭役,而一些人庇荫在这些特权户之下,逃税、避税,使国家征税额也随之减少。758年后, 天下兵起,人口调耗,版图空虚,赋敛之司莫相统摄,纪纲大坏,王赋所入无几 。公元780年,租庸调制因为实际上的完全废坏而被两税法所取代。

——摘编自钊阳《试论唐代租庸调制的制度缺陷和执行弊端》

材料二
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 令础涉观察使及州具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 两税法在预算上实行 量出为入 的原则。每年财政经费先计算数额,然后按照各地的土地、人口、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分配时坚持贫富有差、税负均等原则。这一原则防止了地方官更强取豪夺,多收多征,加重民众的负担。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租庸调制顺利推行的基础,并分析租庸调制被两税法取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相较于租庸调制的变化。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北宋政府不断地扩充军队,每逢荒年,宋统治者便把成千上万的流人饥民招为禁军或募为厢军,以缓和与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这是北宋军队增加的重要原因。同时,为应付辽和西夏的侵扰,也必须增添军队。宋仁宗时屯驻陕、甘沿边防御西夏的军队不下四十万人。而在 内外相维 的制衡原则下,在边防上添兵,就必须在京城附近增兵,于是汴京一带也屯集了数十万大军。在这种情况下,北宋开国不到百年间,军队就几乎增加了五倍,宋太祖建国初期只有二十二万人,到了宋仁宗庆历年间,军队总数达到一百二十多万人。
材料二
在出任参知政事的头一个月,王安石就设置了创立新法的专门机构,即 制置三司条例司 ,负责制定一些有关政府财政和社会经济的立法。制定出的第一个新法就是 均输法 ,通过这一法令的实施,不但要使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而且要把天下利权收归政府掌握;接着又按照 理财以农事为急 的原则,制定了 农田水利法 ,大兴水土之利;制定了 青苗法 ,限制豪强高利贷的发展,减轻农民在青黄不接或荒年之际的苦痛;还把 差役法 改为 募役法 ,以使农民尽可能多地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发展生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及其振兴之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出现 冗军 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经济改革的影响。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对于任何一种思想,我们都不能用绝对的态度对其做出评价,应该对其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历史证明,任何真正的思想都包含着本时代的种征,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相关史实。围绕 思想与时代 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