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20世纪20至30年代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探索国家富强道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尝试。从清政府开始,历届政府还丢掉了重农的传统,不惜从农村攫取资源,以农养工。结果,中国原本就存在的三农问题更趋复杂。在知识分子努力下,他们通过创设乡村改进会、乡农学校等农村自治组织,以一己之力,在各地展开农村建设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的现代化进程。它也使社会人士认识了乡建的意义,无形中成立了一种风气,使一般学者渐渐趋向实际工作。当时,众多报刊杂志纷纷发表关于乡村建设的文章,虽然参与讨论的各方各执一词,但其对国人进一步深化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考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崔军伟,孙念超《论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价值》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英国提出了
“保护性治理
”的乡村振兴理念。为限制城市的
“破坏式
”扩张,20世纪上半叶,英国政府先后出台《限制带状发展法》《绿带法案》,通过空间规划解决农村土地占用矛盾并促进城乡融合。同时,为应对农产品短缺,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斯科特报告》与第一部《农业法案》,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城市过度蔓延、支持农业补贴、扶持农业有序发展的规划方案。此后,随着居民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需求日趋强烈,乡村政策制定的目标逐渐转向
“乡村生态保护与社区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
”。英国政府努力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与市场化经营,鼓励地方社区和志愿组织积极参与,形成
“政府——社区组织——积极分子
”合作共治。
——摘编自武小龙《英国乡村振兴的政策框架与实践逻辑》 (1)据材料一指出民国乡村建设运动面临的困难,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影响。(8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与20世纪30年代后英国乡村建设的不同。(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