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浙皖高中(县中)发展共同体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江皖卷)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428

一、单选题

1.

如图为出土于河南临汝仰韶文化遗址的鹳鱼石斧彩陶缸,据考古专家考证,此陶器为葬具,因在河南伊川附近出土较多,故又被称为 伊川缸 。普通伊川缸大多造型简单,素朴无彩。对于画中的动物有不同的解释,有专家认为两种动物是部族图腾,鹳和鱼,是两个部族的联姻与和好,也有人认为是一个部族对另一个部族的征服。以上研究可用来说明(  )

A.小农经济萌芽时期墓葬差异B.旧石器时代绘画艺术产生C.新石器时代社会组织的变动D.母系氏族公社的渔猎进步

2.

战国时, 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 ,秦统一后的 移风易俗 主要针对的是东方六国。秦始皇企图用严厉的法令手段来匡饬异俗,实现文化上的大一统,由于秦 事皆决于法 以法治俗 走向了极端,风俗与政治形成了尖锐对立,激起原东方各国的反抗。这反映出(  )

A.移风易俗实现了秦朝文化上的大一统B.六国的反抗是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C.法家思想是秦国统一六国的理论指导D.区域文化冲突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

3.

《旧唐书》卷七十三载: 兵戈之后,中外艰食,京师米价斗至一千 。由于转运使刘宴恢复了从江淮至关中的漕运,此后每年有四十万斛的粮食运抵关中,自此就算关中遇到水旱灾,物价也不会飙升。据此可知安史之乱后(  )

A.水利兴修推动了农业进步B.漕运解决了唐王朝财政危机C.平抑物价保障了统治稳定D.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4.

宋太宗按天下土地形势,分路而治,始分全国为路, 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之任,皆委于转运使 。宋真宗增设提点刑狱司和安抚使司,分管一路司法与军政。宋神宗时又设提举常平司主管常平仓、市场等。四司互不统属,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央部门,为防止诸司徇私舞弊还颁布了《诸路监司互查法》。宋代路制的演变(  )

A.有利于解决地方割据弊病B.体现地方分权自治原则C.旨在推动地方制度的革新D.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5.

清朝建立之初,延续了明朝的里甲、保甲制度,实行两种制度并存,里甲负责管理户籍,征收丁银,保甲负责维持治安。清代前期,里甲制逐渐融入到保安性质的保甲制中。这反映了(  )

A.里甲制严重制约保甲制效能B.赋税改革影响基层治理C.保甲制更方便征派赋役职责D.户籍改革加速社会流动

6.

1862年2月,清政府委托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在英具体经办买船事宜。1863年1月,李泰国在英筹建舰队,聘请英国海军上校阿思本为舰队司令,并擅自代表清政府同阿思本签订合同, 水师各船员升兵丁水手,均由阿思本选用 。总理衙门与李泰国经激烈争吵后重新议定 用兵地方,应听督抚节制调遣 。这表明当时(  )

A.清政府已具有国家主权意识B.洋务运动实践宣告破产C.汉族地方督抚势力开始崛起D.英国人控制了新式舰队

7.

如图为晚清时期广州城市变迁地图,据此可知广州(  )

A.城区由珠江南岸向北岸拓展B.近代化基础设施臻于完备C.见证戊戌变法推动城市变革D.体现新旧并存的时代特征

8.

如表为近代中国三部宪法性质的法律文献,据此可以推知(  )

颁行时间

制定者

宪法名称

特色

1908

清政府

《钦定宪法大纲》

仿照日本宪法,预备立宪

1912

中华民国

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借鉴美国宪法,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

1931

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

《宪法大纲》

工农民主专政

A.宪法特色体现政府根本诉求B.学习欧美是近代化必然选择C.近代宪政探索历程艰难曲折D.法制建设推动社会性质变更

9.

1945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延安枣园召开了扩大会议。在会上,毛泽东把联合政府称为 独裁加若干民主 的形式,并说: 对于这种形式的联合政府,我们还是要参加进去,进去是给蒋介石 洗脸 ,而不是 砍头 。走这个弯路将使我们党在各方面达到更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这反映了中共(  )

A.基本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B.首倡建立联合政府主张C.为践行和平民主做出妥协D.积极支持国共合作抗日

10.

如图漫画展示了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两幅漫画反映了(  )

A.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B.商品供应由批发到零售C.居民消费水平呈下降趋势D.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化

11.

这幅木雕(如图)最先出现在1493年印制的一本小册子的封面上。图中,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坐在左边,正指挥哥伦布和他的三艘船驶向一个(美洲)小岛,岛上土著人正纷纷逃离。该木雕画(  )

A.使流行的 地圆说 得以最终确证B.展现了西班牙贩卖黑奴活动C.表明西班牙国王亲历美洲发现过程D.体现出新旧大陆间文明碰撞

12.

狄德罗(1713—1784)的《百科全书》以其新颖观念和广泛传播冲破法国书业管理制度的藩篱,催生了近代出版业。在18世纪80年代初期,英国伦敦成了世界书籍之都;一年一度的盛大书市吸引全欧书商汇集在德国莱比锡。出版业不断推出新产品,赢得市场。据此可知,(  )

A.启蒙思想推动了欧洲出版业进步B.法国大革命改变了欧洲书业管理制度C.宗教改革催生了莱比锡书市繁荣D.伦敦书籍之都得益于英国工业化实现

13.

1896—1897年,菲律宾人民为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进行民族独立战争,1899—1902年,又开展抗美卫国战争。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以及打碎封建大庄园、平均分配土地等口号,在此期间,华侨投身革命,与菲律宾人民并肩作战。这主要表明(  )

A.亚洲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相互支持B.新兴民族国家反帝斗争不断发展C.菲律宾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觉醒D.亚洲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4.

列宁在1921年的《粮食税》中指出: 在俄国目前占优势的正是小资产阶级资本主义,从这种资本主义无论走向国家大资本主义或者走向社会主义,都是经过同一条道路,都是经过同一个中间站,即我们所说的 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全民的计算和监督 ,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会犯不可饶恕的经济错误。 由此可知,列宁(  )

A.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实施必要性B.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途径C.坚持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D.认为推行计划经济体制是正确选择

15.

越南战争爆发后,美国国内反战运动兴起。1967年,马丁·路德·金将民权运动与反战运动结合起来。美国媒体、女权运动的参与者、退伍军人、基督教团体也纷纷汇入了反战的洪流。在全国性的反战浪潮下,1968年3月,约翰逊宣布退出竞选。这说明越南战争(  )

A.改变了美苏冷战对峙格局B.激化了美国社会内部矛盾C.革新了美国民主选举制度D.推动了美国霸权主义终结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五代时期,辽军帮后晋击败后唐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幽云一带。此时幽州汉民在割让给辽国之初,还是比较倾向于中原内地的。北宋建国后,鉴于北方辽国势力强大,赵匡胤希望通过厚积钱粮、和平赎买的办法,达到最后收复幽州的目的。太平兴国四年(979)和雍熙三年(986),宋太宗两次伐辽,企图举兵收复幽州,结果都全线溃败。宣和二年(1120)四月宋徽宗下诏收复燕云,由于遭到辽国军队的反击,宋军凭借武力收复幽州的尝试再次失败。此时幽州地区汉民由于和中原内地的感情趋向生疏,对北宋收复幽州的举动,持消极甚至抵制态度。

——摘编自曾谦《幽州的取得与北宋的灭亡》

材料二
幽云地区为契丹所据后,幽州升为辽南京,成为具有政治和军事双重意义的战略要地,既是抵御中原王朝的重镇,又是图谋南进的前沿。且契丹辽朝实行 南北面官 制度,南面官分管汉人、渤海人,效仿和采用中原体制。经济上,拥有幽云地区农耕经济带来的效益,大大提高了辽朝的经济实力,对其军事上的补给也愈加充足。幽云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也使得其成为辽与周边政权贸易的中心。辽朝统治者对文化教育颇为重视, 南京学,亦曰南京太学,太宗置。 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幽云地区实际上成为辽朝最具多元化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摘编自滕聪《论五代后晋在契丹南进过程中的作用》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收复幽云地区战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收复失败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契丹统治幽云地区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8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20世纪20至30年代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探索国家富强道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尝试。从清政府开始,历届政府还丢掉了重农的传统,不惜从农村攫取资源,以农养工。结果,中国原本就存在的三农问题更趋复杂。在知识分子努力下,他们通过创设乡村改进会、乡农学校等农村自治组织,以一己之力,在各地展开农村建设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的现代化进程。它也使社会人士认识了乡建的意义,无形中成立了一种风气,使一般学者渐渐趋向实际工作。当时,众多报刊杂志纷纷发表关于乡村建设的文章,虽然参与讨论的各方各执一词,但其对国人进一步深化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考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崔军伟,孙念超《论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价值》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英国提出了 保护性治理 的乡村振兴理念。为限制城市的 破坏式 扩张,20世纪上半叶,英国政府先后出台《限制带状发展法》《绿带法案》,通过空间规划解决农村土地占用矛盾并促进城乡融合。同时,为应对农产品短缺,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斯科特报告》与第一部《农业法案》,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城市过度蔓延、支持农业补贴、扶持农业有序发展的规划方案。此后,随着居民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需求日趋强烈,乡村政策制定的目标逐渐转向 乡村生态保护与社区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 。英国政府努力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与市场化经营,鼓励地方社区和志愿组织积极参与,形成 政府——社区组织——积极分子 合作共治。

——摘编自武小龙《英国乡村振兴的政策框架与实践逻辑》

(1)据材料一指出民国乡村建设运动面临的困难,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影响。(8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与20世纪30年代后英国乡村建设的不同。(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极端落后薄弱,现代科学技术几乎空白。面对西方国家经济封锁、科技围堵,我国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开展以 156项 工程为中心的工业化建设。1956年党中央发出 向科学进军 的号召,提出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的科技建设方针,为我国科技自主发展指明了方向。20世纪60年代,受苏联政府撕毁协议、撤离科技专家影响,我国初步确立了自主发展科技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我国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和各产业部门的科研机构为主导的科学技术组织体系,初步建立了以国防军工和重工业为核心的现代科技体系。

——摘编自郭旭红、李一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技自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1)据材料指出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分别说明其背景。(7分)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意义。(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昔日研究中古欧洲史者,以为自罗马帝国西部瓦解以后,数百年欧洲史间,文化荡然无存,遂名此期为 黑暗时代(DarkAges)。以为当时之欧洲,民智闭塞,秩序大紊,与古代希腊罗马之文明既异,与近世之开明亦大不相同。然近来研究中古史者,渐知所谓黑暗时代者,亦未尝无文明之进步及产生。实则当时之活动及发达,与其他各时代等;而近世之文明,亦多渊源于中古。

——摘编自何炳忠《中古欧洲史》

归纳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欧洲中世纪的历史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