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南省部分名校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72

一、单选题

1.

图1为距今约5000年的某文化遗址示意图。该遗址属于(  )

图1

A.仰韶文化B.良渚文化C.龙山文化D.红山文化

2.

匈奴单于以下有大官左、右屠耆王,屠耆为汉语 贤人 的意思,所以汉朝有时简称其为左、右贤王。后来,单于在给汉文帝的书信中,也用右贤王。匈奴语中借用了汉语词汇,这可用于说明(  )

A.天下一统思想深入人心B.少数民族归顺汉中央统治C.尊崇儒术政策效果明显D.华夏文明具有强大吸附力

3.

表1为821——845年唐朝户口统计情况(单位:户)。导致表中户数变化的原因是(  )

表1

时间

户数

长庆元年(821

2375805

宝历年间(825——827

3978982

大和年间(827——836

4357575

会昌五年(845

4955151

A.均田制的推行B.土地兼并的加重C.两税法的实施D.租庸调制的发展

4.

熙宁五年(1072年),王安石颁布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当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一措施(  )

A.旨在改善商人经商环境B.遵循了市场的价值规律C.重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D.解决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5.

清朝前中期,康熙、乾隆、道光三朝相继绘制了《皇舆全览图》《内府舆图》和《皇朝一统舆地全图》三幅疆域图,以地图线条标示了清朝前中期疆界的形成。这些疆域图的绘制(  )

A.推动了统治者开疆拓土B.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C.反映了疆土意识的增强D.促进了中国版图的形成

6.

图2为19世纪60—70年代中国部分地区大量人口迁徙示意图。能够解释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图2

A.自然环境的差异B.近代工业发展的需要C.列强侵略的加剧D.政治局势变动的影响

7.

戊戌维新期间,光绪帝对官僚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1898年6月,仅京师一地被裁撤衙门就达十余处,被裁的官员胥吏 将及万人 ,以致 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光绪帝的做法(  )

A.导致了戊戌政变的发生B.加强了支持变法的政治力量C.加剧了守旧势力的反击D.削弱了戊戌维新的群众基础

8.

1901年7月,梁启超在《灭国新法论》一文中借助埃及、波兰、印度、布尔、菲律宾等国的具体史实指出: 昔之灭国者如虎狼,今之灭国者如狐狸:或以通商灭之,或以放债灭之,或以代练兵灭之,或以设顾问灭之,或以通道路灭之,或以煽党争灭之,或以平内乱灭之,或以助革命灭之。 这一认识意在(  )

A.推动社会变革挽救民族危机B.阐明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C.揭示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D.强调中国周边环境的险恶

9.

图3为近代某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根据地分布图。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

图3

A.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B.探索出正确革命道路C.进行了敌后战场抗战D.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10.

表2为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政府预算行业投资额及占政府拨款总额比重状况。这一状况(  )

表2

行业

投资额万元

占政府拨款总额比重

电力

507305.0

42.6

煤炭

73908.0

6.2

石油

185110.8

15.5

有色金属

79083.9

6.6

钢铁

96004.4

8.1

A.有利于国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B.重在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C.改变了工业结构不合理的局面D.消除了国统区的经济危机

11.

1949年12月19日,毛泽东在致刘少奇、周恩来的电报中对与缅甸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作出指示: 应复电询问该政府是否愿意和国民党断绝外交关系……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这一指示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12.

表3为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宪法中关于个体经济的表述(部分)这一变化反映出(  )

表3

宪法

表述

19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七条劳动群众部分集体所有制是组织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和其他个体劳动者走向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过渡形式

198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一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A.立法工作重在完善法律体系B.所有制结构已发生重大改变C.法治建设适应社会变革需要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3.

表4为2018年中国举行的多场重大活动。这些活动体现了新时代的中国(  )

表4

名称

主旨演讲

博鳌亚洲论坛年会

《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

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

《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携手共命运同心促发展》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A.坚持结盟外交B.构建新型睦邻友好关系C.彰显大国担当D.推动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

14.

从史前时期起,两河流域从伊朗、高加索,甚至阿富汗进口锡,从伊朗的一些地区进口坚硬的宝石,从陶鲁斯山脉地区进口银,从埃及和印度进口金子,优良的雪松木材从东北扎格罗斯山和西北的黎巴嫩或阿马奴斯山进口。这反映出当时两河流域(  )

A.民众的物质生活极为丰富B.对外贸易联系较为广泛C.手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D.促进了全球性经济联系

15.

在古代雅典,民众对城邦事务的决策往往基于政治家演说的内容和表现。政治家以及其他公民都会培养自身的演说能力,竭力掌握演说技艺。柏拉图认为演说术就是 用你的语言去说服公民法庭的法官、议事会的议员、公民大会的民众或其他任何公民团体 。由此可见,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

A.依赖于演说术的兴盛B.得到了民众的广泛参与C.得益于哲学家的推动D.塑造着雅典的社会风貌

16.

1100年,英王亨利一世即位后作出承诺:国王之封臣被罚没土地时,不必上交全部动产,但反叛者不在此例;免去骑士的领地所有的税收、杂役,以保证其能有效地装备服役等。这些承诺意在(  )

A.增加贵族权益B.提高国防力量C.促进经济发展D.巩固国王权威

二、材料阅读

17.

与前朝相比,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表5雍正至乾隆时期湘鄂赣地区政府采买和调拨粮食情况(单位:石)

时间

输出地

输入地

数量

1723

湖广、江西

京师

米、谷数十万

1724

湖广、江西

浙江

16

1731

湖广、江西

山东

30

1736

湖广

贵州

14

1738

湖广、江西

江苏、安徽

30

湖广、江西

福建

30

——摘编自《清实录》

材料二
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盖因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自四五十年来,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摘编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材料三
图4为明清时期移民示意图。

图4

——摘自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粮食生产格局的 重大变化,(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粮食生产格局发生 重大变化 的原因。(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近代中国国歌的出现反映政治局势的变动,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6

歌词

介绍

巩金瓯,承天,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

《巩金瓯》是清政府于1911104日发布上谕,颁行全国的。这是中国第一首正式的国歌

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临时政府公报》(1912225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于19122月发布征集国歌的广告,向社会征集国歌词曲,并于225日刊登了一份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应征作品

卿云烂兮, 糺缦缦 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众议院议员汪荣宝送国歌函》(19135月刊

1920年,国务会议最终确定重新谱曲的《卿云歌》选自《尚书》为正式国歌,并于192171日正式实行。这是近代中国的第三首正式国歌,但受到多数国人的批判

结合材料,以 国歌·烙印 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党派出工作队,凭借外派党员的行政式领导机制,对乡村进行整合。1950年12月—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采取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完成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年,政务院颁布《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确立乡和行政村为乡村的行政区域,乡人民政府和行政村不设置内设机构,只设置专职或兼取的工作人员。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明确乡镇为基层政权。1956年是农村党员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探索出 支部建在村庄 等经验。

——摘编自董帅兵《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治理的百年历程、基本经验与实践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治理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治理的历史背景。(8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庄园经济成为西欧的显著特色。日耳曼人征服西欧以后推行封建制度,受封土地的军人成为封建领主,在定居的地方建立庄园。那些依附于封建领主的自由农民地位下降,传统的奴隶地位上升,逐渐形成了新的农奴阶层。农奴被固定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并为其提供劳动,人身和财产都受到封建领主的严格控制。农奴在耕种自己的土地之外还要耕种领主的自营地。庄园除了生产足够自身消费的粮食,还有各种满足其他需要的小作坊,如磨坊、纺织房、铁工厂、木工厂、修补武器的工坊等。

——摘编自成学江、刘芳等《跨越千年的西欧中世纪(二):衰退·复苏·萌新一一西欧中世纪的经济》

材料二
城市大量的手工业品进入庄园,领主由于自身消费的特点,不满足于庄园手工业者生产的低劣的手工业品,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于是改为征收货币地租。当一个农奴的劳役转为货币地租时,他的地位便提高了。……汤普逊总结道: 到了1300年,农奴,其中至少有几百万人,已上升到自由人的地位;如果他们还是被称为农奴,那是一个法律的虚构。
与此同时,农奴为了能够交纳货币地租,就必须先替自己土地上的收获物拿到市场上去出售以换回货币。这样,农奴进一步加强了与市场的联系,而与庄园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变得疏远。

——摘编自肖翠松《试析中世纪西欧庄园制瓦解的经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和庄园经济瓦解的关系。(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