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高二第一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1—3单元】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40

一、单选题

1.

从传世文献和近百年出土的秦汉简牍来看,秦汉时期 文书行政 空前发达。官文书在制作、收发、办理、保管等各个环节都有严密的制度,其种类和数量都甚为可观,涵盖了诏令、奏章、报告等多种形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

A.官僚体制十分完备B.国家治理较为规范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行政决策失误减少

2.

北宋初年,承唐代道制而设立路,下设州和县。但路并不设首长,而是由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等机构分别管理民政、司法、财税和军政等事务,这些机构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统属关系,而是平行运作的。这一制度设计旨在(  )

A.减少地方行政层级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加强中央集权统治D.贯彻崇文抑武国策

3.

在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系中,公民大会由于召集和决策过程较为烦琐,其权力往往受到元老院和执政官的制约。执政官是罗马共和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并在公民大会和元老院的监督下行使权力。由此可见,罗马共和国(  )

A.是古典民主政治的典范B.建立了贵族寡头政治C.元老院是最高权力机关D.践行了权力制衡思想

4.

如表所示为英国《大宪章》和《权利法案》的部分条款。由此可知,英国(  )

法律文件

条款内容

《大宪章》

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审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权利法案》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A.君主立宪制根植于历史传统B.贵族割据势力威胁王权C.国王的好恶决定着政治走向D.自由平等思想源远流长

5.

袁世凯当上正式大总统后,先是下令解散国民党,并取消国民党籍议员的资格,随后又以法定人数不足为借口停止召开国会,组织了一个御用机关 中央政治会议 ,下令停止现有国会议员的职务。这意味着(  )

A.政治格局混乱不堪B.国民党退出历史舞台C.政党政治名存实亡D.训政时期由此开启

6.

如图是1951年新中国发行的宣传画《发地照》。该宣传画反映的事件(  )

A.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B.实现了农民的翻身解放C.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D.得益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7.

举贤良是汉代选拔高级人才的主要形式。所谓举贤良,一般以 贤良方正 直言极谏 为察举名目,还另附一些条件,如 明政术 文学士 淳良有行 可亲民者 等。这说明汉代举贤良(  )

A.强调德才兼备B.以常科考试为主C.不看门第家世D.加强了中央集权

8.

宋代之前,御史和谏官各司其职,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监察百官,谏官的主要职能是规谏君主。宋真宗天禧年间之后,朝廷赋予谏官监察百官的职能,御史与谏官职能逐渐合一,即 台谏合一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冗官冗费现象的加剧B.监察机构地位的提高C.行政中枢体制的调整D.强化皇权专制的需要

9.

1832年,纽约州某位参议员宣称: 在政治上要像在爱情上、战争上一样公平,战利品属于胜利者所有。 此后,只要新总统上台政府高级官员就要大换血。如1841年,辉格党人哈利逊入主白宫后把民主党人都赶下台;1845年,民主党人波尔克当选后又把辉格党人尽数撤换。由此可知,当时美国(  )

A.共和体制出现危机B.践行两官分途原则C.文官制度遭到破坏D.盛行 政党分肥制

10.

1919年北洋政府举办的文官高等考试录取结果显示,被录取者以学校出身占优势,尤以北京大学及北洋大学两校的毕业生占多数,旧举贡生员中被录取的却寥寥可数。此次考试位列前三名者均为归国留学生。由此可见,当时的文官高等考试(  )

A.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B.完善了孙中山的考试思想C.杜绝了任人唯亲的现象D.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11.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聘任制公务员管理规定(试行)》,该规定指出,机关聘任公务员,主要面向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引入市场机制,机关对聘任制公务员的管理主要依据公务员法和聘任合同进行。中国实行公务员聘任制主要是为了(  )

A.健全用人机制B.减轻财政压力C.提升行政效能D.促进社会公平

12.

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部分人物关于 的言论。他们共同强调(  )

人物

言论

荀子

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

左丘明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司马光

有形可考,在天为品物,在地为礼法

A.儒法思想具有高度共通性B.礼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意义C.道德礼仪实现了民众教化D.管理社会并不需要利用刑罚

13.

清代的法典编纂一般采取律例合编的方式。其中,律是 一定之法 ,不可更改,律文可用来确定一些基本的原理原则;例是 无定之权 ,统治者可运用条例 因时制宜 地调节 情伪无穷 的社会关系。由此可见,清代的法典(  )

A.兼顾稳定性与灵活性B.强调惩治与教化并举C.成为礼法结合的典范D.主要体现君主的意志

14.

12世纪中期,意大利波伦那大学修道士格兰西主持编纂《教会法汇要》,编纂者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教会法原则,并在每一规则下引用《圣经》、教皇诏令和宗教大会决议加以注释。这一做法有助于(  )

A.重构人与神的关系B.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C.增强教会法的权威D.促进理性思维的形成

15.

20世纪50年代,英国高级法院大法官帕特里克·德弗林伯爵在《陪审团审判》一书中说道: 陪审团审判不仅是司法的工具,也不仅是宪法之车的一轮,它是照耀着自由生命的灯塔。 该观点意在强调陪审团制度(  )

A.实现了人类的完全自由B.增强了民众的法治意识C.防止了冤假错案的发生D.促进了司法公正和透明

16.

如表所示是1981—1986年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史实。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时间

重大史实

19816

党的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19829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986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首次被纳入国民经济和发展的第七个五年计划

19869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该决议是党的第一个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A.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工作中心B.党对精神文明建设日益重视C.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建立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明承元制,中书省作为宰相机构,权力极重。明太祖废中书省,权分六部,相权一度消失。明成祖设立内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至明宣宗时期,始令内阁票拟,即草拟对章奏的批复意见,时人以为 今之内阁,无宰相之名而有其实 。与此同时,宦官机构司礼监也不断发展,并获得了批红之权,司礼监掌印太监被称为 内相 。然而,内阁与司礼监均非法定的宰相机构。宦官干政一度造成恶劣影响,但所谓宦官专权往往是皇帝为打击内阁而有意为之的,一旦皇帝态度改变,可对宦官任意逐杀。

——摘编自刘宝石《明代司礼监对中枢决策之干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枢制度演变的趋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枢制度演变的原因。(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罢科举之前,清政府认识到需要设立一种西式公立学校来培养人才。此前,除传教士建立的西式学堂外,张之洞、盛宣怀等在武昌、天津、上海等地亦建立过西式学堂,然而期望通过科举晋升官宦之途的学生几乎都不进这类学堂。1901年,清政府命令将各省书院中属省城者改为大学堂,属各府者改为中学堂,但教学内容几乎未变,仍然强调 教法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 。1902年,京师大学堂大臣张百熙主持制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了各级学堂章程和管理体制。1905年,清政府专门设立学部,并将学部作为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自此,京师大学堂不再兼管行政。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学堂选官制度成为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各地学堂和学生数量大为增加。学堂中能够适应新官制的法政学堂最受学生欢迎。大量新式人才进入政府,改变了宫僚队伍的结构。宪政编查馆和官制改革文件的起草工作,实际上多由留学生担任。科举制废除后,知识分子或入新式学堂,或出国留学,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均发生很大变化,很多人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

——摘编自鞠万安《试论清末选官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科举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影响。(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04年,拿破仑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法典的第一部分是人法,是有关民事权利的规定;第二部分是物法,是有关各类财产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的规定;第三部分是获取各类所有权的方法的规定,具体包括继承、遗嘱、还债、赠予、夫妻共同财产等相关法律条文。法典保持了革命的精神,但又放弃了革命时期采取的激进措施。在法典中,没有总则和过多的抽象概念,实际规范简洁明确。

——摘编自何方宁《浅议〈法国民法典〉的立法特点及其对我国民法典制定的借鉴意义》

材料二
2020年5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民法典吸收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整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事法律规范,被称为 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民法典由总则、人格权、合同、物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七编组成,以民事权利为红线构建民法典体系。

——摘编自王利明《体系创新:中国民法典的特色与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民法典》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的意义。(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制建设的认识。(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时间

事件

1569

葡萄牙人克鲁兹出版了《中国游记》,较早地向欧洲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

18世纪

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极力主张学习中国的科举制

19世纪中期

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英国政府官员的无能,英国遂于1855年成立了文官事务委员会

1870

英国颁布有关文官考试的枢密院令,正式确立起了文官考试制度

1883

美国国会通过《文官制度法案》,确立文官考试制度

19世纪末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建立起文官考试制度,同时也确立了择优录取、政治中立等原则

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官队伍不断膨胀,效率趋于低下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英美等国进行文官制度改革,精减文官数量,实行政府服务的部分市场化,同时强化对文官的绩效评价

——据黄守勇《论西方的文官制度》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西方文官制度 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