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一第一学期10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24+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7 浏览数:57

一、单选题

1.

河南省叶县余庄遗址是一处距今约4400至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考古人员发现,该遗址中的10多座墓葬,不仅随葬器物多少不一,而且鼎、簋、豆、觚、杯等陶器多以泥质黑陶为主。据此可推断,此遗址处于(  )

A.仰韶文化时期B.大汶口文化时期C.龙山文化时期D.二里头文化时期

2.

商王朝国家体制有内服与外服之分,内服是王畿,外服是诸侯 ,且甲骨卜辞显示,内服成员一般称之为 某族氏 ,而外服诸侯则径称为 。这说明,商代(  )

A.建立了完备的国家体制B.血缘因素影响国家治理C.诸侯自治权受到了削弱D.开启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3.

夏商周时期, 国家 是由氏族部落或 邦国 组成的 联盟 。其中,夏商时期加入 联盟 的邦国多是由原始部落或部落联盟形成,而西周时期的邦国则是由 共主 有意识、有目的地分封而形成。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

A.清除了氏族部落势力B.践行了神权政治理念C.统一了国家政治体制D.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4.

漫画通常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具有趣味性和形象性,耐人寻味。下面没画形象地反映出(  )

A.分封体制走向崩溃B.新的政治秩序建立C.社会转型基本完成D.华夏认同开始形成

5.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兴起了筑城浪潮。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增筑了中丘,祝丘……等19座城市;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是 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 了。这一现象(  )

A.导致了争霸战争的发生B.推动了商贸活动的发展C.促进了铁犁牛耕的使用D.引发了各国的变法运动

6.

春秋战国时期,游士(游说之士)峰起,齐桓公聚 游士八十人 是时(战国)诸侯多辩士 ,如孔子曾周游列国,商鞅游说秦国并主持了秦国的变法。这折射出,当时(  )

A.著书立说蔚然成风B.儒家学说成为主流C.学术环境宽松自由D.诸子思想互通互融

7.

秦统一后,秦始皇通过修建人工道路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下图)。这些交通网的修建(  )

A.保证了郡县制的落实B.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C.旨在便利皇帝的巡游D.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

8.

秦始皇三十五年,侯生、卢生求仙药不得后逃亡,秦始皇 使御史悉案问诸生 。三十六年,东郡刻石出现咒秦始皇之语,秦始皇 遣御史逐问 。秦二世杀害大将蒙恬,也是 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 。由此可见,秦朝御史(  )

A.拥有司法职权B.担任皇帝顾问C.可以制定法律D.负责监察百官

9.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二世常居禁中……右丞相去疾……进谏曰: 关东群盗起……皆以戍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此记载,可说明(  )

A.六国贵族开始叛乱B.严酷刑法激起民变C.皇权专制空前加强D.秦朝统治危机加重

10.

据史载,汉初不仅 悉除去秦法 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还利用和亲政策,减轻了匈奴对汉朝边防的压力。这些举措(  )

A.承袭了秦朝治国理念B.促进了社会经济恢复C.引发了七国之乱发生D.践行了儒家仁政思想

11.

据记载,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开始实行盐铁官营时只在郡县里推行,而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则把盐铁官营推行到了诸侯的封国。这一变化(  )

A.旨在落实推恩令政策B.解决了国家财政困难C.加强了中央集权体制D.促进了民间商贸发展

12.

汉赋最初是典型的宫廷文学,其内容多是为天子歌功颂德,描写国家的富强;汉末以来,小赋流行,文风朴素、自由,内容侧重于抒发个人心志或针砭现实。这一变化(  )

A.减小了作品的创作难度B.创新了汉赋的创作手法C.反映了文化的自由开放D.增强了作品的批判精神

13.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南朝人王肃初到北魏, 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 ,经数年以后,王肃与高祖(北魏孝文帝)殿会, 食羊肉酪粥甚多 。这反映了当时(  )

A.少数民族已完成汉化B.民族交融得到了发展C.南北文化走向了统一D.国家统一的趋势增强

14.

据记载,“(南朝)齐武帝永明中,天下米谷布帛贱……市积为储。六年,诏出上库钱五千万,于京师市米,买丝帛纹绢布 。这可说明(  )

A.农民赋税负担加重B.政府乘机搜刮财富C.江南经济得到发展D.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15.

迁都洛阳前,北魏壁画中的人物着装多为鲜卑等少数民族服饰。迁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帝王出御图》(见下图)中,北魏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该图可佐证(  )

A.北方地区服饰文化统一B.各民族矛盾已基本消除C.汉族政治势力重新崛起D.孝文帝改革的成效显著

16.

史书记载,隋朝广置义仓, 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 。这可用于说明隋朝(  )

A.南北经济交流频繁B.社会保障能力增强C.人口增长压力缓解D.城市规模空前扩大

17.

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扬州和全国连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这可说明,大运河的开通(  )

A.推动了隋朝的政治统一B.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C.改变了国家的经济重心D.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18.

唐太宗采纳魏征等大臣的建议,设立了 无土 爵,即虚封爵位,只给食邑若干户的名号或绢帛等物,而没有相应的实际食邑。这一举措(  )

A.保证了皇权专制统治B.促进了吏治清明C.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D.有利于政局稳定

19.

唐肃宗时规定:各路节度使 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於当路自供 其署置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任自简择 。这些举措(  )

A.助长了藩镇势力的膨胀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C.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D.加速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20.

杜牧在写给侄子的《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说: 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诗中所说的 取官 途径是(  )

A.依靠品德才于B.借助士族出身C.根据战功多少D.凭借科考成绩

21.

据记载,唐代中后期两税法推行后,产生了众多 侨寄 他乡的浮寄客户,甚至一些地方的浮寄客户 多于县人十九 。这主要是因为,两税法(  )

A.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B.导致了大批农民破产C.改变了赋税征收标准D.废止了重农抑商政策

22.

唐中宗神龙元年开始推行 试经度僧制度 ,规定: 凡限在六十以下者,必须接受政府组织的试经考试,成绩不合格者,勒令还俗。 这一制度(  )

A.维护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B.有助于佛教的中国化发展C.缓解了儒佛道三教间矛盾D.从根本上遏制了佛教势力

23.

颜真卿是唐朝书体的真正创造者,后人称其楷书 带汉人石经遗意,故祛虞、褚娟媚之习 ;书法一改秀丽之风,凸显厚重之势。下列作品体现其书法特色的是(  )

24.

唐代,因长安夏季闷热,人们往往采用西亚的一些方法建造一个凉亭,把水引到屋顶上去,再让水从亭檐上面洒落下来;诗人白居易因喜欢住在帐篷里,故在自家院子里搭了一个帐篷居住。这些现象可说明,唐代(  )

A.社会文化兼容并蓄B.外来文化占据主流C.丝绸之路畅通繁盛D.民族交融再创新高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一方面吸收了道家与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制造了 天人合一 、君权神授等神学理论,以神权论证君权,以天道论证人道,宣扬 天不变,道亦不变 。回答了汉武帝 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垂问乎天人之应 等问题,使儒学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从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在具体政治实践中,董仲舒一改孟子 迂远而阔于事情 的缺点,继承了荀子的外王路径,改造儒学,提出了 大一统 的政治思想,使儒学能够满足封建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等现实政治的需要。

——摘编自王杰《汉代神权政治的重新确立——董仲舒与儒学的神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特征及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董仲舒 新儒学 受到统治者青睐的原因。(6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汉武帝以前,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特别是丞相在决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丞相府既是重要的决策机构,又是执行机构。所以,在秦朝和西汉武帝以前,丞相地位显赫,担任这一职务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德高望重、才能卓越的元勋大臣。因为秦与西汉初期的丞相有选官、弹劾、罢免百官之权,又主持郡国的上计与考课,同时还主持宰辅会议、百官会议,拥有奏事、封驳与谏争大权,因而逐渐与要求不断加强专制集权的皇帝发生矛盾。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限制和削弱丞相的权力,于是逐渐将决策大权交给自己的近侍——尚书,组织以大将军(兼录尚书事)为首,尚书、侍中等参与的 中朝 ,因其在宫内办事,又称内朝,与之相对立的丞相也就变成了外朝。汉武帝以后,国家的决策大权基本上集中于中朝。特别在汉成帝正式建立三公官,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之后,中朝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秦汉卷》

材料二
从三省六部制度的权力分布上来看,体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分权制衡的思想。在三省当中,长官共同议事,由中书省进行诏书的起草,门下省负责批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互相制约平衡,这一来,不仅解决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也减少了政策失误的概率。在唐代时期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凡涉及军国大事的重要事宜都需要经过三省的审批,走三省的流程。为了能够进一步划分三省职权,唐太宗还增设了宰相。在贞观年间,唐太宗给予一些资历比较浅的官员,加以 平章事 或者是 同三品 的名号,继续参与宰相事务。

——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中枢体制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运行特点及影响。(8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代均田令,除了沿袭前代均田思想的基本精神外,还包含有历代均田令中不曾有的。唐代均田令规定奴婢不再受田,北魏均田令中奴婢和良人一样分配土地,唐代则取消了奴埤受田的规定。唐代均田令中有关官吏受田的规定比前代更完备,凡有官、助、爵者均可获得数量可观的能够继承和买卖的永业田。北魏时期土地买卖仅限于永业田,到了唐代口分田也可买卖。唐代均田令中增加了对工商业者以及僧道人士的投田,这是以前历代均田令中没有的。

——摘编自陈永国《浅析均田制在唐朝的发展》

材料二
在均田制度下,农民按规定得到了土地,就有义务向国家交纳赋税和提供徭役,国家按照租庸调法的规定征收赋役,使人民的负担得以均平。由于大量的流民得到安置,抛荒的土地得以开垦,自耕农民的数量大为增加,纳税面积扩大了。贞观初,户不到300万,绢一匹易米一斗。到贞观四年,已是 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至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食,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摘编自王复华《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对唐前期经济繁荣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均田制与前代相比有何新发展。(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均田制推行的意义。(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