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黑龙江省龙东联盟高二第一学期10月份月考历史试题(30+3)【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黑龙江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3 浏览数:29

一、单选题

1.

陶片刻画符号往往被部分史学家认为是进行政治选举的历史见证,我国长江流域出土史前刻符陶片数量庞大,如双墩遗址出土刻符陶片630余件,柳林溪遗址出土71件,杨家湾遗址出土200余件。这些刻符陶片可以用来研究和佐证(  )

双墩遗址(距今约7000年前)出土的刻符陶片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起源特征B.中国石器时代可能已出现原始民主C.早期文字起源于史前陶片刻画符号D.文化在交流融合中易形成文化圈层

2.

秦朝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载: 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这有利于(  )

A.各级地方行政管理的推行B.法家思想文化的传播交流C.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确立D.郡国之间联系的逐渐加强

3.

汉承秦制,尚书原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汉武帝以后,尚书职权逐渐扩大;东汉光武帝时,尚书台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出现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的局面。这说明东汉(  )

A.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B.政治制度摆脱秦朝体制的影响C.皇权受到尚书台的监督与节制D.中枢权力转移有利于加强皇权

4.

史官随同记录制度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重要的历史记载方式,源于先秦,一直延续到明清。该制度下史官的职责就是忠实地记录皇帝的言行以及国家的重大事件。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利于(  )

A.提高决策效率B.确保历史真实C.避免决策失误D.抑制官吏腐败

5.

秦朝皇帝制度、郡县制的确立都经过了廷议讨论;唐朝有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合议的制度。明朝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群臣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上述现象说明(  )

A.专制皇权逐渐被削弱B.决策合理性受到重视C.中央政令可传达全国D.官僚队伍的素养较高

6.

公元212年,面临着诸多统治难题的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所有行省一般臣民以罗马公民权,使一切自由民都和罗马公民一样享有公民权并担负遗产税及其他捐税。该敕令的颁布旨在(  )

A.完善罗马的法律体系B.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C.解决军队的补给问题D.缓解帝国的社会矛盾

7.

1400年时,欧洲仍然是一个群雄称霸的局面,地方封建主往往同时拥有土地所有权和政治统治权,二者浑然一体统称领主权。世俗统治者无法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基础来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合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
①封君封臣制的实施 ②民族主义逐渐兴起
③庄园经济持续发展 ④宗教神权渐趋弱小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8.

历史的节点素未谋面但又如此的靠近……,当美国在1787年为摆脱邦联制的松散而谋求变革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84年后的德国也正在经历着同样的选择 同样的选择 指的是(  )

A.中央有效管控地方B.确立君主立宪政体C.发展近代工业生产D.推行议会立法改革

9.

“《临时约法》塑造的责任内阁制,与西方议会内阁制有很大不同;其一,强调内阁对大总统权力的制衡,这体现在内阁的副署权的规定上。其二,内阁替大总统代责,受议会问责 。这反映了近代中国(  )

A.排斥三权分立思想B.照搬欧美政治体制C.专制传统相对浓厚D.政治道路走向独立

10.

1928年8月,国民党 训政时期 开始,10月《训政纲领》规定:在训政期间,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亦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指导监督下由国民政府行之。这表明(  )

A.国民党国家治理水平提升B.国民党意在实行一党专政C.政党政治在中国开始践行D.孙中山革命理想得以实现

11.

甘陕交界的新正县1941年开始施行 三三制 ,五种选举方法(举手表决、投豆、烧孔、票选、聘请)中包括 豆选 。具体操作为,将候选人的名字贴在碗上,由选举人将豆投在自己同意当选的人的碗内,谁得豆多谁当选。这表明(  )

豆选现场

A.党对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视B.民主革命的政治目标基本实现C.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不断完善D.我国秘密投票制得到逐步确立

12.

商鞅变法在精神文化层面保留了秦国的文化传统,进而获得了成功;北魏孝文帝改革大量吸收了汉文化,腐蚀了跋族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埋下了六镇之乱的祸根 。该历史表达旨在强调,改革要(  )

A.顺应历史发展潮流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依托本民族的文化D.采取多样化的策略

13.

如表是关于不同时期对王安石变法的代表性评价。评价的变化是基于(  )

年代

评价

20世纪3040年代

范文澜认为王安石变法急需加强军备

钱穆提出王安石变法冗官不革,政治绝无可以推行之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王安石的新法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在维护宋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同时,还推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20世纪80年代

青苗法等措施,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自由发展。

A.不同的政治需要B.研究的逐渐深入C.研究人员的喜好D.社会时代的变化

14.

北魏前期,政府主要以游牧经济和军事掠夺作为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任用自建业投奔北魏的王肃进行财政体制改革,设立了度支等机构对全国财政进行统筹。这一变化反映出北魏(  )

A.以中原文化治国理政B.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C.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D.经济的困境亟待解决

15.

如表是我国古代财政监督制度的演变情况,据此可知,我国古代财政监督(  )

秦朝

制定了财政工作规范和相应的奖惩制度,注重对新旧官吏交接的监督。

汉朝

加强对上计簿的审查,还大力严惩贪污舞弊和贿赂行为。

隋朝

刑部下专设比部,职掌内外赋敛、经费、俸禄、赃赎、通欠之物及京师仓库,三月一比审计”。

宋朝

对各级官署支用的财物进行事前的和事后的审计,到南宋初设审计院。

明清

以户部所属的清吏司来执行财政监督,十三个清吏司根据各省一年一报的文册进行审查核销。

A.杜绝财政部门贪污腐败问题B.逐渐向专业化与制度化发展C.影响地方经济管理的积极性D.促进了国家财政税收的增加

16.

琅琊王氏为东晋政权的稳固居功至伟被称为 第一望族 ,朝中官员一度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所谓 王与马,共天下 。王氏之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氏族相继掌权。这说明(  )

A.九品中正制阻碍阶层流动B.氏族专权削弱了专制皇权C.君民共治的理想局面出现D.分裂对峙激化了社会矛盾

17.

宋朝规定 官员不入酒肆 ,一旦发现,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另有规定,王公贵族 不得取食味于四方 ,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  )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有效控制了地方官吏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18.

中国的中央官僚集权制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行政机构的设置以垂直体系为核心。在操作层面上,这样的官僚制度,与按职能分层、各司其责的现代政府制度有近似特征。这说明,中国古代的官僚体制(  )

A.能够有效地进行社会治理B.能够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C.具备制度体系完备的特点D.蕴含现代民主的理性色彩

19.

在英国陷入经济滞胀、财政紧张的时期,撒切尔夫人对英国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1979年在撒切尔刚刚主政时,英国文官为73.2万人,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到1997年,文官人数只有撒切尔刚上台时的2/3。据此可知,当时的文官制度改革(  )

A.有效解决英国债务和赤字问题B.符合当时减少政府干预的趋势C.破坏政党政治的长期稳定发展D.极大提高文官系统的效率机制

20.

文官制度源于古代的中国,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历朝在选官、考核和监察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近代西方学习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依据本国国情制定了文官制度;近现代中国又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制度。据此可知,中西方选官制度(  )

A.通过考试择优录取B.适应国情维护统治C.互相学习彼此影响D.依据考核实施管理

21.

1905年,光绪帝诏准立停科举之奏,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责令各地遍设新式学堂,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仍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这一现象说明清末考试与选官体制(  )

A.体现民主内涵B.处于转型阶段C.推动官制完善D.沿用科举体制

22.

北洋政府时期,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进行甄别,合格者可以继续留任;南京国民政府也效仿北洋政府,对在职人员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其主要目的在于(  )

A.进一步扩大官员选拔范围B.确保官员队伍的清正廉洁C.推动近代民主政体的确立D.保持行政稳定性与连续性

23.

2023年,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达到了259.77万,公众对于 铁饭碗 青睐有加。为适应社会发展,近年来,公务员考试制度不断完善,我国逐渐推行公务员聘用制度, 铁饭碗 将有可能不再 ,此种变化表明(  )

A.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与时俱进B.公务员制度易滋生官僚习气C.经济环境影响官员选拔任用D.聘用制度将取代公务员制度

24.

1975年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田律》规定 受田 之民严格按照 受田之数缴纳赋税,不论其耕种与否;《徭律》规定吏民必须服一定天数的徭役,否则就要受到相应惩罚;《关市》等规定人民从事商业活动需要使用货币。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在于(  )

A.规范百姓生活B.调节社会矛盾C.发展商品经济D.维护统治秩序

25.

儒法之争发端于中国春秋战国之际,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治理国家的根本措施。儒家认为以德治为本,法家认为以法治为本。这一争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治国理念渐趋统一B.法家思想成为主流C.社会生产力的提高D.阶级矛盾不断加剧

26.

北宋吕大忠等编著《吕氏乡约》,内容以细化的具体条款约束和规范乡民行为;朱熹在《家礼序》中指出 名分之守、爱敬之实是有家日用常礼之本 ,因而,他自编了一本《家礼》, 以为一家之书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B.理学已确立了统治地位C.百姓重视践行儒家礼法D.统治者强化对基层控制

27.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 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 这一规定反映出罗马法(  )
①重视维护私有财产 ②蕴含人人平等的理念
③旨在调和社会矛盾 ④具有灵活务实的特征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8.

基督教七礼,也称为七大圣事。这些圣事是天主教、东正教等传统基督教派的核心宗教活动,分别是洗礼、坚振礼、圣餐礼、忏悔礼、终缚礼、婚礼、授职礼。在中世纪,信徒相信每一种圣事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作用,他们相信通过这些圣事才能够获得赦免和救赎。这体现了基督教(  )

A.重视信徒的宗教活动的规范性B.丧失了对社会政治生活影响力C.强化了对民众社会生活的控制D.强调教义凌驾于公共权力之上

2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警方在掌握大量证据后,对大量嫌疑人提起讼诉,然而最终裁定结果为无罪开释。原因是警方遵循间接证据运用规则,在取证过程中未能使证据符合 构成严密的逻辑体系 。这表明(  )

A.西方司法实践注重保障个人权利B.欧美法律规则具有明显的阶级性C.社会网络舆论影响欧美司法实践D.西方严格贯彻立法司法独立原则

30.

图1为獬豸,中国古代传说中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的独角神兽;图2为西方中世纪以来手执天平与宝剑,双眼被蒙,能理性辨明是非的蒙目女神。它们的雕像往往被摆放在法院的大门外,成为文化的象征。这反映了(  )

A.形象真切是雕塑艺术的共同追求B.公平正义是中西法律文化的共性C.神话传说能够如实反映历史真实D.法律的编撰执行受伦理道德影响

二、材料阅读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行省制下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等

材料二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废除行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习惯上仍称行省或省),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司,掌管司法;设都指挥司(简称都司),掌管地方军政。三者合称 三司 ,互不统属,分别归属于中央。布政使司下又设府、县二级地方政权,长官称知府、知县。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元朝行省制的作用。(6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地方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分析改革的主要目的。(8分)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在英国,走马上任的首相及其政府会带来一系列有待实施的政策,而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的内阁秘书长则要发挥才智,保证内阁办公厅这一国家机器发挥作用,为首相及其政府提供服务,落实政策。

——摘编自安东尼·塞尔登《内阁办公厅》

材料二
1883年美国文官改革法得以实施,有一部分动因来自加菲尔德总统遭到一个心灰意冷的官职寻求者的刺杀而身亡这一事件。该法创立了一种对联邦雇员实施的业绩制度,即通过竞争性考试而不是靠政治影响力的方式来决定联邦政府职位的任命。

——摘编自埃里克·方纳《美国历史:理想与现实》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治理国家和管理国家关键在于选拔和任用官员。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实行常任文官制,一般只对普通文官即下级官吏实行考试,而委任官亦即政务官则通过直接选举或委任制产生,这具有严重缺陷。实行考试制度,不仅能保证人民选用德才兼备的专门家组成国家官吏队伍,且符合中国国情和传统。

——摘编自魏春明《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与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考试权思想产生的原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罗马统治给予许多民族一个共同的语言和法律制度,基督教以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仰代替了地方神祇的多样性。两种活动的相似使它们表现为一个走向统一的伟大世界运动中的两个组成部分。

——摘编自詹姆斯布赖斯《神圣罗马帝国》

材料二
从李斯等人那里,秦始皇无疑把法家制度政策作为一种政治需要而加以接受。但在法家政策中,他还掺进了奇妙的混杂在一起的其他思想,其中包括很基本的儒家观念。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根据上述材料,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