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山西省运城市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59

一、单选题

1.

下表所示为汉武帝时期济北国所封部分侯国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汉武帝时期(  )

侯名

受封者

划归

结局

荣简侯/荣关侯

刘骞

东郡

元朔三年封元狩三年有罪国除

安阳侯

刘桀/刘乐

平原郡

元朔三年封

五据侯

刘臒丘/刘丘

济南郡

元朔三年封,元鼎五年坐酎金国除

富侯

刘袭/刘龙

东郡封

元朔三年封

陪侯

刘明/刘则

平原郡

元朔三年封,元鼎五年坐酎金国除

丛侯/前侯

刘信

平原郡

元朔三年封,元鼎五年坐酎金国除

羽侯

刘成

平原郡

元朔三年封

胡毋侯

刘楚

济南郡

元朔三年封,元鼎五年坐酎金国除

A.地方政府的行政职权扩大B.中枢权力机构进行了调整C.诸侯国控制区域得到扩展D.中央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

2.

明穆宗时,吏科都给事中胡应嘉等指出 祖宗朝军国大政,皆躬临臣下处断 自英宗皇帝(1427~1464年)以冲年即位,辅臣偶从权宜、创为早朝奏事之例、遂相沿不改。然所奏者惟常行数条,先期拟答承旨即退,具文而已 “(皇帝)深居法宫,不与大臣面议 。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中枢运行机制的嬗变B.表明中央决策主体日益多元化C.体现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D.折射出皇权专制遭到严重削弱

3.

梭伦执政时,依据人们财产的数量把雅典城邦的人划分成四个阶层,前三个阶层依据财产的多少来分派城邦官职。伯里克利执政时则规定:向所有雅典公民开放各阶层的官职,所有官员都通过抽签的方式产生。这一政策变化(  )

A.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B.客观上增强了社会流动性C.导致国家权力遭到滥用D.缘于贵族政治特权被取消

4.

英国《大宪章》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并规定: 任何人,未经其贵族依法判决而被强夺或取去土地、城堡、自由权或合法权利者,朕应立将原物归还之 。据此可知,《大宪章》(  )

A.阻碍了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建立B.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C.对于王权统治具有双重影响D.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5.

在美国1879年田纳西诉藏维斯案的判决中,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斯特朗指出: 联邦官员基本权利的保护要依赖州法庭的话,那么联邦政府的运作就会为其成员的意志所左右……这样,州法庭不仅可以解释州法,而且在实际上造成了控制联邦法律的结果……我们不认为在宪法中形成了联邦政府这样的弱势地位。 这一判决(  )

A.维护了联邦政府的权威B.扩大了最高法院的权力C.否定了州权平等的理论D.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6.

下图是1919年载于《神州口报》名为《何能和何能平》的漫画。画面中两个代表着北京政府和广州政府表情险恶的人,正背对而坐,有互相鄙视之意,构成了隐含的 和平 二字。该漫画从侧面体现出(  )

A.军阀争取再造共和的决心B.辛亥革命缺乏必要群众基础C.民主政治建设道路的曲折D.中共诞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7.

据统计,在1939年晋察冀边区各级政府干部中,国民党人占20%以上,其他党派占到5%;边区行政委员会的各处处长、秘书主任、各科科长、各专员、各县长绝大部分由大中学生和师范生构成;边区行政委员会的秘书中有4个和尚喇嘛,凡是回民聚居的地方,安排了许多回民干部。这些情况(  )

A.充分体现了 三三制 原则B.反映了边区政治参与主体的广泛性C.确保了边区各阶层团结抗日D.是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初步尝试

8.

商鞅变法时, 壹山泽(即国家统一管理山林湖泽),则恶农、慢惰、倍欲之民无所于食。无所于食,则必农 废逆旅(旅店),则奸伪、躁心、私交、疑农之民不行,逆旅之民无所于食,则必农 。据此可知,这些举措(  )

A.推动了新的社会阶层出现B.旨在移风易俗实现社会转型C.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适应了兼并战争形势的需要

9.

1982年8月6日,国务院颁布《物价管理暂行条例》,规定: 划定商品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不同范围,分别采取国家统一定价(包括浮动价格)、国家规定范围内的企业定价和集市贸易价。 这一规定(  )

A.否定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B.确立了市场调节的核心地位C.利于增强社会经济发展活力D.促进了对外开放的深人发展

10.

宋朝规定: 非曾经两任县令,不得除监察御史。 金朝将御史的任职表现分为三等, 以所察大事至五、小事至十,为称职;数不及,且无切务者为庸常;数内有二事不实者,为不称职 。这反映出当时(  )

A.监察呈现出专职化的特点B.监察体系缺乏必要独立性C.监察官员的综合素质最高D.注重提升监察制度的效能

11.

下表所示为明朝在贵州推广科举后的相关记载摘要。由此可见,科举制在贵州的推广和实施(  )

地区

  

平坝卫

自开建以来,百年于兹,渐被王化,风俗渐移,而登科入仕者累有其人

贵阳

礼宗考亭,不随夷俗,文教丕扬,人才辈出

A.完成了少数民族汉化B.促进了文化重心南移C.加速了西南改土归流D.助推了文化的大一统

12.

中世纪的法国国王以个人意愿任意任用政府官员。1830年革命后的七月王朝和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法国正式开始通过竞争按成绩选任行政官员。法国选官制度的变化(  )

A.从源头上保证了公务员队伍的素质B.有效避免了腐败现象滋生C.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水平D.标志着文官制度正式确立

13.

1884年,英国国会规定:公务员要竞选国会议员,需先辞职。德国《联邦公务员法》(1953)和《联邦公务员基准法》(1957)都规定:公务员须为全体国民而非某个党派……一旦当选为议员,须办理辞职手续,否则将作出免职处理。日本《国家公务员法》(1947)规定:人事官和事务总长不得兼任其他官职,禁止公务员成为国会议员或政党候选人。这些规定(  )

A.说明政党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B.阻滞了行政权力的急剧扩张C.意在保证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行D.体现出文官的行政素质提高

14.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朝廷颁布废八股改试策论的上谕,宣布今后 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 。这一改革举措(  )

A.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废止B.导致了维新运动失败C.是应对时局的现实选择D.适应了洋务运动需要

15.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设立考试院,成为最高考试机关,负责考选铨叙事宜,此后到1943年以前,考试院主要负责人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任期不限。这体现了(  )

A.国民政府对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B.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特点C.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得到保障D.最高考试权具有独立性

16.

在1951年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提出了 中心城市党委应试办干部理论业余学校 并建立正规的制度 的建议,干部理论学校随即在各地开办起来。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B.公务员制度已基本建立C.我国重视提升干部的理论素养D.依法治国成为大势所趋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历史上 以武取士 的做法由来已久。《国语·晋语》中指出: 射御足力则贤 。《汉书·宣帝纪》中记载,宣帝曾经下诏: 选郡国吏三百石伉健习射者,皆从军 。唐初多次诏令五品以上官员及诸州较守必须荐举武勇之才。此时,唐朝采用 兵农合一 的府兵制,府兵们 无事时耕于野 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府兵的征招也有一定的标准: 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皆均,先取多丁。 唐太宗后期,就多次出现府兵情愿缴纳税赋,请求长官将他从府兵名额中删除的情况。《唐大诏令集》卷十一 太宗遗诏 描述: 前王不辟之土,悉请衣冠;前史不载之乡,并为州县 。长城在此时也已经失去了防御的功能,国防观念由被动的防御向主动的武备建设转变。至公元702年,武则天在科举取士的基础上创立了武科取士制度。武举,又称武科举,是专门为选拔武备人才而设置的科目。

——摘编自彭雪燕崔怀猛《武举制创立的时代背景及社会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武举制创立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武举制创立的影响。(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在中国近代不管是旧式农民起义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导的戊戌变法和革命派主导的辛亥革命,有的是采取和平改良方式,有的是采取武装暴动方式,但基本是冲着清王朝和帝国主义而去。除了那些直接针对反帝的政治斗争外,中国近代绝大多数政治参与活动或多或少借鉴或直接学习了西方一些国家的政治参与方式,如广泛的政治宣传发动,深入地进行政治结社,特别是辛亥革命后一段时间内,更是掀起了全盘学习西方政治的高潮,国会选举、组建政党、责任内阁等。随着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和工业化,新生的工人阶级成长起来,而且很快就以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终于在经济基础和阶级队伍上有了质的变化,这也就注定了中国近代政治参与的前途不再是维护封建统治或者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要实现中国社会质的变革。

——摘编自徐军《中国近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在西方,政党把包括议员选举、总统选举、执法者的选举等作为党活动的重要内容。如美国两党在国会两院中分别设有竞选委员会,主要负责为该院本党议员竞选连任或非在职的候选人募集资金、提供帮助。英国的选举以地方议会的选区或投票区为单位。选举政府官员是选民通过投票的方式直接选出政府公职人员,包括选举总统、政府首脑、州长、主要行政部门负责人等。无论是大选、中期选举,还是地方选举,都是选民对政党、政府及其官员表现的一次全面检验和评判。若现任政党、政府或官员在任期内政绩平平、政策失误,不能为选民谋求福利,引起社会的强烈不满,就会遭到选民抛弃。民众的政治参与仅仅体现在投票和选举上,以选举的统计为体现的选民偏好的聚合在决定了候选人之后,大众的参与基本被排斥在决策过程之外,真正有能力进行政治角逐的,是那些所谓的社会精英。

——摘编自齐春雷《西方政党制度下的政治参与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国民政治参与的主要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西方政党制度下的政治参与。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政治参与程度的主要因素。(8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英、美两国是近代西方国家中创设文官制度较早的国家。针对选拔官吏中所采用的 恩赐官职制 政党分赃制 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英国在1870年以枢密院令形式宣布 凡未经考试并持有合格证书的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 ;而美国在1883年颁布的《彭德尔顿法》中也通过了类似条款。1854~1870年改革以后,英国确立了先由文官本人每年作出个人工作总结报告,再由政府各部门长官根据工作知识、性情等10项内容进行考核的制度;美国强调政府各级文官的任用、留任、加薪和晋级等,必须以工作考核为依据。英国在1968年富尔顿改革中,实行一个包括十类(综合类、科学类等)在内的统一的分类等级结构;美国则在1923年明确规定在联邦政府和华盛顿特区政府各机关中进行职位分类。英国在历史上就有开办官员学校的传统;而美国在1917年也开始出资对文官进行职业培训的尝试,强调文官忠于国家和忠于职守。

——摘编自石庆环、王铭《论英美两国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成因》

材料二
在新管理主义理念和新自由主义的指引下,许多国家开始了以向市场化方向靠拢的行政体制改革。改革并不仅仅以精简机构和裁减公务人员为目的,而是对已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官僚行政体制开始着手进行制度性和结构性的变革,美国称之为市场化或者仿企业化运动,荚国称之为新管理主义运动。改革从政府能力出发,着手放松政府管制,重视市场的资源调节能力,下放中央权力,给下级政府部门和机构以更大的自主权力。

——摘编自温艳洁《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美文官制度改革比较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两国文官制度的共性及其历史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及对中国的启示。(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非大一统王朝的变法大多取得了成功,而大一统王朝的改革很多都遭到了失败。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彼此间主要差异表现在涉及总体战略的两个方面:第一,前者实现了 全变 ,即对社会的三个要素子系统(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全面调节,而后者基本上局限于政治体制和经济结构两个方面,抑或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第二,非大一统王朝的改革运动,是在社会系统充分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的,而大一统王朝的改革运动则是在社会系统基本封闭的条件下进行的。因为一切运动都需要能量,社会改革运动必须通过社会系统的开放,聚集足够的社会力量,否则就可能半途而废,甚至发生逆转。

——摘编自景有泉谭黎明《近年来中国古代社会改革研究述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