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高一第一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1—6课】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42

一、单选题

1.

在对三星堆遗址考古挖掘中,既发现众多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神树等,又有大量与中原地区风格类似的青铜器和玉璋、玉琮、玉戈等。这些可用于佐证当时(  )

A.区域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B.古蜀文明已经超越中原文明C.中华文明呈现一体化趋势D.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已形成

2.

《尚书·多士》中记载,周成王告诫殷商遗民: 纣王不敬重上天,上天将灾祸降给殷国。周国佑助天命,奉行上天的明威,执行王者的诛罚,宣告殷的国命被上天终绝了。 周成王此举(  )

A.深受儒家天命观的影响B.意在构建政治认同C.蕴含一定人文主义精神D.旨在减少民族差异

3.

《吕氏春秋·审分》中记载: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这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  )

A.铁犁牛耕促进社会大变革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井田制阻碍了生产力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废弛

4.

下表为辽宁部分城市出土的战国时期的货币。由此可推知,当时(  )

地点

燕明刀

燕国货币

甘丹刀

邯郸铸造

平首方足布

三晋货币

平首尖足布

赵国货币

圜钱

秦、魏货币

凌源

庄河

朝阳

营口

A.民族间相互交融不断加深B.铸币工艺得到发展C.区域间存在一定商贸联系D.全国统一市场形成

5.

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提倡人与人之间 兼相爱、交相利 ,反对 别相恶、交相贼 ,并希望能够建立一个 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的理想社会。下列人物中与该思想学派有关的是(  )

A.孔子B.老子C.韩非D.墨子

6.

秦始皇数次东巡,在芝罘刻石记功,其辞曰: 维二十九年……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著纲纪 。在会稽祭祀大禹之时曰: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 这些都可用来研究秦始皇(  )

A.推行中央集权B.追求文化统一C.重视官员素质D.强调以法治国

7.

始皇帝除自封 皇帝 外,还规定: 命为 ,令为 诏',天子自称曰 朕'”。除谥号传统,皇帝继任者以数计之。以秦为水德,改历法,服色,数字以六为纪。秦始皇这些举措(  )

A.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需要B.旨在宣扬自己的丰功伟绩C.加强了对民众的思想控制D.意在推行阴阳家的五行说

8.

有学者评价秦朝的某一制度, 使中央直接管辖帝国的每一寸土地,所有官员的仕进履职都由中央负责,真正做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表明,该制度(  )

A.加强了王畿与周边部落的联系B.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C.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稳定和团结D.容易促使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9.

汉朝初年,刘邦陆续分封了一批诸侯王。这些诸侯王能够掌握自己的财政和军队。汉文帝继位后,他又陆续分封了许多同姓诸侯,并出现 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的现象。据此可知,汉初分封(  )

A.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为汉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C.实现了统治阶层权力的合理分配D.是对西周地方制度的完全继承

10.

这条通道自张骞开辟之后,中国的漆器、火药、指南针、瓷器以及造纸、打井、冶炼等技术开始西传,葡萄、石榴、核桃、香料、胡椒﹑玻璃、象牙、狮子等往东传来。这说明(  )

A.西汉王朝放弃了用武力征服西域B.丝绸之路孕育了繁荣开放的文化体系C.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意在发展商业D.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中西方交流的桥梁

11.

下表是《后汉书》中关于东汉时期的记载(部分)。由此可知,当时(  )

卷四六《陈宠传》

和帝时,西州豪右并兼,吏多奸贪,诉讼日百数

卷五一《陈龟传》

顺帝时,三辅强豪之族,多侵枉小民

卷六一《左雄传》

安帝时﹐冀州多豪族,好请托贪滑二千石与交通

卷六七《党锢苑康传》

桓帝时,太山……郡内豪姓多不法……夺人田宅

A.豪族势力强大影响社会稳定B.党锢之祸严重C.地方氏族逐渐操纵基层政权D.宦官外戚专权

12.

以王导、王敦为代表的琅瑞王氏控制了晋廷的军政大权,形成了 主弱臣强 的局面,东晋政治陷入一种 不平常和不正常的状态 之中。这说明东晋门阀政治(  )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B.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C.逐渐取代了皇权政治D.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权

13.

《宋书》载,“(南朝)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这一现象主要缘于(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农产品商品化发展C.大量人口由北南迁D.国家分裂局面结束

14.

据考古发现,吐鲁番出土的唐朝食品中有饺子、糕点等食品;汉族的服饰、妆容方式等在绘画中时有发现;娱乐方式如围棋、双陆也流行于这一地区。这些考古发现可用来研究唐朝(  )

A.对外交往的密切B.丝绸之路的发展C.政治中心的改变D.蛮夷观念的消亡

15.

唐太宗认为 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才能巩固统治;还指出: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这反映出唐太宗(  )

A.重视发展生产B.虚心纳谏C.加强边疆管理D.以民为本

16.

白居易在《省官并俸减使职》中曰: 兵兴以来,诸道使府,或因权宜而置职,一置而不停;或因暂劳而加俸,一加而无减。致使职多于郡县之吏,俸优于台省之官。 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  )

A.中央集权日趋削弱B.内重外轻的局面初步形成C.中央财政危机凸显D.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商品经济达到了历史上较高水平,主要表现在商品交换的地域范围广阔,出现了一批繁荣的商业城市和拥有雄厚商业资本的富商大贾。城市如 北却戎翟,东通三晋 的栎邑(秦), 北通燕、涿,南有郑、卫 的邯郸(赵);商人如: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他们甚至走到了历史前台。

——摘编自吴继轩《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原因探析》

材料二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颁布法令,宣布私自盗铸金钱者死罪,并废除一切旧币,发行 五铢钱 ,汉朝的币制自此稳定。在桑弘羊的建议下,汉武帝增设大农部丞对郡国盐铁官进行整顿,并设置36处盐官,分布在27个郡;至少设置48处铁官,分布在40个郡国;对于小邑和乡村,则特准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把盐分销给消费者。面对郡国因纳贡带来的高额运输费用问题,汉武帝派遣大农部丞分赴各地充当特使,并指派各地均输官 输其土地之所饶 ,最后由京师平准官实现 贱买贵卖 。此外,汉武帝还向工商业征收 算缗 (每值2000钱则纳税一算,即120钱),并鼓励知情者检举揭发, 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

——摘编自魏艾《国有专营制度: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经济保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规范商品经济发展的举措及其影响。(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变法初期,商鞅通过 徙木立信 获取了秦国百姓的信任;此外,当秦国太子违法时,商鞅秉公执法,让太子的老师代太子受罚,使秦国自由散漫,藐视法令的风气被一扫而净。在其改革措施中,虽然大多数都和政治、经济相关,但这些措施最终都达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材料二
孝文帝拓跋宏亲掌大权以后,继续推行改革,尤致力于文化,习俗等思想意识方面,推动了改革的深化,他推行这一系列措施的目的,固在于 移风易俗 ,而 移风易俗 的深层目标,则在于提倡和追求儒家的传统价值观。但是,当孝文帝全盘接受了这一传统的价值观念之后,就不得不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置于这一价值观念的束缚和制约之中。

——摘编自庄辉明《从去故崇新看北魏孝文帝的价值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风气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 移风易俗 的举措及其实质。(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 移风易俗 的认识。(2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隋朝时,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之上,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某同学为进一步了解大运河,翻阅书籍,看到如下描述 
自隋朝开凿大运河后,各个朝代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对运河进行建造与修补,而这背后的动因除了保持交通的畅通之外,更多的在于交通所带来的运输上的便捷、经济上的互通、政治上的传递。公务的正常运转,粮食的运输、军队的出征等都可以通过运河来有效地提升其推进的效率。在各个历史朝代,大运河还发挥了航运交通之外的其他功能,如灌溉,防洪、排涝等。
材料二
某同学从书中摘录了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评价,并制作了如下书摘
书摘一:(唐)皮日休《皮子文薮·汴河铭》: 隋之疏淇汴……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
书摘二:安作璋主编《中国运河文化史》: 隋炀帝开凿运河,本是惠及百姓,泽被后世,利国利民的工程,但因劳役过于繁重,反而成了一项虐政,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但是运河的开通,对于以后唐、宋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运河的历史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两则书摘对大运河的共同认识,这对我们认识历史事件有何借鉴意义?(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儒家思想地位变化 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论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