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县中联盟高二第一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下+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52

一、单选题

1.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 如果一个人抢了东西被抓住,那个人将被处死。 如果强盗没有被抓到,被抢的人应在神前申明他所被抢的东西,抢劫所发生地区的城市或市长应赔偿他的损失 。这体现出该法典(  )

A.强调了审判的公平公正B.注重保障个人权益C.规范了官员的行为举止D.宣扬君权神授理念

2.

有学者在谈论西班牙的殖民政策时指出: 西班牙……不知道怎样对北美殖民地实行那种有系统的榨取,也不知道怎样使殖民地成为宗主国的工业品市场和廉价原料供应地,而是一味贪婪地搜刮美洲的金银财富。 该学者意在说明西班牙殖民政策(  )

A.埋下了国家衰落的隐患B.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C.提高了国人的生活水平D.推动了美洲物种的传播

3.

马丁·路德在把《圣经》译为德文时运用了 天职 一词。天职就是上帝为世俗中的个人设计好的生活形式,违背这种形式就是邪恶的离经叛道。因此,上帝允许个人生存的唯一方式就是要完成其在现实世界中所处地位被赋予个人的任务,赚钱与对宗教的虔诚是不冲突的。马丁·路德的这一观点(  )

A.强调了信仰自由的价值B.消弭了社会成员地位身份的差别C.维护了罗马教会的权威D.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4.

下图所示为1870~1900年各大洲修建铁路里程数(单位:千公里)。图中这一变化(  )

A.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B.密切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C.表明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增强D.有赖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5.

以雅尔塔会议为核心的一系列会议,不再一味地打击和宰割战败国, 德国人要吃饭 成为新的口号。同时,雅尔塔体系还重视战败国的民主建设,《关于被解放欧洲的宣言》《五国和约》等,都明确规定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这说明雅尔塔体系(  )

A.完全服务于大国强权政治B.促进了不同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C.消除了世界大国间的矛盾D.为战后世界的和平稳定作出了贡献

6.

1947年,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强调欧洲经济困难,补救办法在于美国的援助。他指出由于各种危机的发展,美国绝不能把这种援助放在零星付给的基础上,要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来提出复兴方案,美国尽力支持这个计划。这表明美国(  )

A.开始实施全球扩张战略B.试图主导欧洲经济秩序C.希望欧洲实现联合自强D.积极维护战后世界和平

7.

春秋初期,秦、晋等国常把兼并得来的土地和灭亡的小国改设为县,县是国君直属的地方行政区域。春秋末期,出现了郡,多设立在新得的边地;随着边地的繁荣,郡下分县,产生了两级地方组织。战国后期,魏、赵、韩等国普遍推行郡县制。这一时期县制和郡县制的推广(  )

A.致使地方分裂的因素被消除B.客观上推动了社会转型C.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D.有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8.

下表为伯里克利执政时期的部分规定。据此可知,当时雅典(  )

机构

职责

公民大会

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年召开40次例会,必要时召开临时会议,就国家一般政策和军事外交、财政等问题作出决定

五百人会议

处理日常事务的最高行政机关

陪审法庭

负责审理国事罪侵犯国家根本利益、渎职罪等要案,并审理公民追究五百人会议和公民大会违宪行为的不法申诉,负责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和考核;拥有对公民大会决议的最后批准权

A.奉行主权在民的执政理念B.确保了民主不受侵犯C.提高了民主机构政治地位D.突破了原有社会性质

9.

1374~1375年,在英国国王的全部收入112000镑中,直接税(针对私人所得的财产征税)和关税的收入达82000镑。在国王与地方领主的斗争中,城市民兵往往会出面支持国王。另外,城市还为王室提供了有经验的管理人才。这些现象(  )

A.表明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B.缘于阶级结构的根本变动C.为世俗王权强化创造条件D.使近代民族国家基本形成

10.

曾在中华民国任职的罗文干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袁世凯炮制的新约法时说: 新约法内容,一言以蔽之,袁氏为己之约法也。其病与南京约法同。南京约法困袁,新约法便袁,皆非为国为民之约法也。 据此可知,罗文干意在强调,这两部法律文献(  )

A.历史影响相同B.都是资产阶级宪法C.根本目的相似D.都存在一定局限性

11.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如陕甘宁边区司法机关审理的贪污案件,由1940年的644起下降为1941年下半年的153起,边区政府成为全国廉洁政治的模范。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A.开始树立廉政的良好风尚B.注重提高边区管理及执政水平C.摆脱了国民党的政治影响D.构建了较完善的权力监督机制

12.

清末,陈宝箴虽亦倡导维新,但他指出康氏所著《孔子改制考》 据一端之异说,征引西汉以前诸子百家,旁搜曲证,济之以才辩,以自成其一家之言,其失尚不过穿凿附会……遂不觉其伤理而害道。 这说明维新派(  )

A.与封建官僚达成妥协B.未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C.内部存在一定的分歧D.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根基

13.

东汉蔡邕云: 孝武之世,郡举孝廉,又有贤良、文学之选,于是名臣辈出,文武并兴。汉之得人,数路而已。 这可用于说明汉代察举制(  )

A.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B.使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C.培养选拔了综合性人才D.打破了门阀对政权的垄断

14.

宋真宗时规定文臣(京朝)任满三年、武臣任满四年(后改为五年)为一任期。在任期内每年由上级长官考核其功过优劣,再由吏部有关机构复查,按考核以定升转本官阶一次。宋代的这一规定(  )

A.规范了官员管理制度B.规避了官员政治腐败问题C.提升了官员工作效率D.确保了官员选拔的平等性

15.

有学者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经济走向垄断的阶段,生产力飞速发展对政府的社会经济生活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说明西方文官制度(  )

A.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以及连续性B.使社会公平与效率达到平衡C.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自我调整的体现D.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16.

北京政府时期,文官考试的组织机构是 文官考试事务处 ,于考前3个月成立,考试结束后撤销。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正式设置与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平级的考试院, 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的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这一变化说明中国近代文官考试(  )

A.管理民主化B.选拔公平化C.立法细致化D.制度规范化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下面为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任命文官担任地方一级长官,且其任期短暂,长官外设通判,使其相互牵制。另外按照 守内虚外 政策进行军事部署。最后,发展完善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序,扩大取士名额,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参政。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第5版)》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 腹里 ,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 行省 。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 行中书省 。《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摘编自《史学集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中书省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7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因科举阻碍学堂,妨误人才……使进化日新难矣,清政府遂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传统的官员选拔体系被打破。此后,清政府积极探索新的官员选拔方式,如举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试图培养出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官员。

——摘编自唐德刚《晚清七十年》等

材料二
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凡年满21岁以上的男子,在本国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教育部指定的国外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学习3年以上,具有毕业文凭者,可参加文官高等考试;凡年满18岁以上的男子,具有中等学校毕业文凭或同等学历经检定考试及格者,可参加文官普通考试。

——摘编自房列曙《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初创》

材料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 又红又专 的干部标准,一方面要求干部政治坚定,另一方面要精通业务。改革开放后干部队伍 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方针被提出并写入党章,为新时期选人用人树立了鲜明导向。不断完善选拔任用方式,考试录用公务员制度以法律形式固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摘编自王浩《当代中国官员考核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干部选拔核心要素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变革的认识。(11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科技革命对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它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化;改变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进入一个新阶段;推动国际格局从两极演变到多极……科技的进步一方面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也使全球问题日益严重,造成人口爆炸、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等。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