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1—10课】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吉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38

一、单选题

1.

安徽凌家滩遗址第三区域是大型墓葬区,中央有一处约一米高的祭坛,陪葬品有玉器、石器和陶器等。这表明当时(  )

A.贵族垄断了祭祀权力B.社会贫富分化已出现C.中国已迈入阶级社会D.文明具有地域性特征

2.

商朝统治者认为: 我生不(死)有命在天 ,因此 率民以事神 先鬼而后礼 。西周建立后,统治者认为: 天矜(怜悯)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并确立了 敬天、明德、保民 相统一的治国思想。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世俗王权的日益扩大B.天命观念遭到质疑C.人文意识的逐渐增强D.民主观念出现端倪

3.

据考古发掘,在原燕国境内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六国铸造的钱币,还出土了部分燕国自铸的布币和圜钱。由此可推知,战国时期(  )

A.燕国货币管理体制较为混乱B.区域间存在一定商贸联系C.全国性的统一市场逐渐形成D.燕国的商品经济最为发达

4.

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学派提倡人与人之间 兼相爱、交相利 ,反对 别相恶、交相贼 ,并希望能够建立一个 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的理想社会。据此可知,这一思想学派应是(  )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5.

秦朝负责巡查地方的监察御史官职虽然很低,但代表着皇帝和朝廷外出视事。监察官员 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 ,且可以 风闻奏事 ,不受任何机构、官员的约束。这体现出秦朝监察御史(  )

A.分化相权,加强皇权B.位卑权重,以小制大C.地位崇高,彼此制衡D.风闻奏事,权力无限

6.

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B.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7.

下表所示为两汉时期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在公卿中所占的比例。表中变化说明(  )

西汉前期

西汉中期

西汉后期

东汉

2.7%

15.7%

32.3%

30.3%

A.汉代重视对官吏的选拔B.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完善C.官员执政能力日益提升D.儒学社会地位逐步提高

8.

《宋书》载,“(南朝)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这一现象主要缘于(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农产品商品化发展C.大量人口由北南迁D.国家分裂局面结束

9.

有学者在评价隋唐大运河时认为:作为南北运输主动脉的大运河是帝国的生命线,它勾连起各个经济区域,并把南方的漕粮等贡物运到北方政治中心和边防要地,解决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地理分离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隋唐大运河(  )

A.消除了王朝边疆的安全隐患B.维护了国家政权的统治C.推动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D.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10.

白居易在《省官并俸减使职》中曰: 兵兴以来,诸道使府,或因权宜而置职,一置而不停;或因暂劳而加俸,一加而无减。致使职多于郡县之吏,俸优于台省之官。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藩镇势力日趋膨胀B.外重内轻局面初步形成C.中央财政危机凸显D.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11.

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这样的选官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 士庶天隔 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别。据此可知,科举制(  )
①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②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④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2.

唐初承袭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为宰相。太宗、高宗时,他官以 参议得失 参知政事 等非正式名号,充任临时宰相的现象时有出现。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反映了君主集权统治的加强B.表明三省六部制已名存实亡C.意在增强中枢决策的科学性D.利于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13.

有书法家评价某一字体为: 虫蛇虬蟉,或往或还,类婀娜以羸羸(瘦),欻(急躁鲁莽)奋亹(勤勉不倦)而桓桓(威武、坦然等)及其逸游盼向,乍正乍邪,骐骥暴怒逼其辔,海水窳窿(凹凸)扬其波。 下列书法作品符合该字体特征的应是(  )

A.王羲之《姨母帖》B.汉《张迁碑》C.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文》D.怀素《自叙帖》

14.

五代宋初,武人是多数人向往的职业,他们梦想着 以军旅之功,登藩阃之位 ,弃文从武的事例不绝于史。至宋太宗时,则出现 世之詈(骂)人者,曰: 黥卒 ,曰: 老兵 ”。这一变化缘于宋朝(  )

A.选官制度的变革B.大一统政权的巩固C.治国政策的调整D.冗兵现象日益加剧

15.

宋代叶适批评时政说,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这说明宋朝(  )

A.过度集权导致国势积弱B.藩镇割据现象依然严重C.枢密院分权弱化了军力D.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提高

16.

史书有载 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国官职,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辽朝实施的这一官制(  )

A.加剧了各少数民族间的隔阂B.旨在强化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C.致使游牧民族实现了封建化D.符合了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求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变法初期,商鞅通过 徙木立信 获取了秦国百姓的信任;此外,当秦国太子违法时,商鞅秉公执法,让太子的老师代太子受罚,使秦国自由散漫,藐视法令的风气被一扫而净。在其改革措施中,虽然大多数都和政治、经济相关,但这些措施最终都达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材料二
孝文帝拓跋宏亲掌大权以后,继续推行改革,尤致力于文化,习俗等思想意识方面,推动了改革的深化,他推行这一系列措施的目的,固在于 移风易俗 ,而 移风易俗 的深层目标,则在于提倡和追求儒家的传统价值观。但是,当孝文帝全盘接受了这一传统的价值观念之后,就不得不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置于这一价值观念的束缚和制约之中。

——摘编自庄辉明《从去故崇新看北魏孝文帝的价值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风气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 移风易俗 的举措及其实质。(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 移风易俗 的认识。(2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汉唐时期的赋役制度

朝代

名称

主要内容

汉朝

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齐民须向国家缴纳田租、人头税,服徭役、兵役

唐前中期

租庸调制

受田农民按户每年须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为;缴纳定量的绢或布,为;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为

唐中后期

两税法

无论主户和客户,都编入当地户籍,依照财产的多少定户等;每户按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材料二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馀。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免)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文书)榜(张贴)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摘自白居易《杜陵叟》

材料三
初定两税,货重钱轻……虽赋不增旧,而民愈困矣。度支以税物颁诸司,皆增本价为虚估给之,而繆(错)以滥恶督州县剥价,谓之折纳。复有 进奉 宣索 之名,改科役曰 召雇 ,率配 和市 ,以巧避微文(法律条文),比大历之数再倍……赋役日重。

——摘自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唐时期赋役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5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三的史料价值并谈谈你对唐朝两税法的认识。(8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唐初全国有州358个,宋初有317个,中央的直接管理幅度将近泰初的10倍。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依据 山川形便 的原则,把全国划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玄宗时固定为15道,每道有固定的治所和监察官员,却重演了汉代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张的历史。安史之乱后,唐政府虽然缩小了道的区域,却难逃分裂与混乱的历史结局。在中间环节的设置和管理上,赵宋君臣在摸索中创建了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的路制。每路设四个机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婚田、税赋则隶之转运,狱讼、经总则隶之提刑,常平、茶盐则隶之提举,兵将、盗贼则隶之安抚的分工格局。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材料二
由于元代中书省宰执经常前往各地区处理军政事务,逐渐形成了固定的、中央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行中书省,并具备 分镇方面 的权利。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群官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 事从公议 ,并有行御史台与廉访使司构成地方监察网络。为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元政府还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此外,行省不仅管辖面积比前朝要大,如江浙行省,其辖区包括现今的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南部等地区,其作用也不尽相同,如江浙行省主要负责镇压民众、征收赋税,其治所多在水陆要道,而云南行省,为加强对边陲控制,其治所多分布在军事要地。

——摘编自曹兴兵《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路制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宋代路制相比,指出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并简述其历史意义。(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交融凝聚,共同发展,联系日益密切,统一性、整体性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凝聚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族共同体,而发端于先秦时期的华夏认同也历经演进,上升为超越族际的更高层次的认同。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