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青桐鸣联考高一第一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50

一、单选题

1.

下图是北京房山的镇江营聚落遗址(距今约5000—3000年)分布图。居住面因长期踩踏而十分坚硬。灰坑分为储藏坑和垃圾坑,储藏坑有H321、H660,坑底明显经过人为修整,容量较大,坑内出土了大量陶器。推测G3属于区域外具有防御功能的环壕。据此推断,当时该地(  )

A.以渔猎和采集为生B.人们已过上定居生活C.处于母系氏族社会D.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

2.

下表为甲骨卜辞中关于商代牲畜用于祭祀的内容。这反映出商代(  )

(63)戊申卜,殻贞,五羌,卯五牛?

《合集》00370

(64)庚辰卜,贞,于岳三羌,三小牢,卯三牛

《合集》00377

(65)贞,求年于王亥,犬一,羊一,豭一,燎三小牢

《合集》00378

(66)贞,三十牢?五十牢?

《合集》00557

(67)燎父乙三豕,㞢十伐,卯十牛

《合集》00655

A.祭祀是贵族的主要职责B.神权色彩浓厚C.畜牧业得到了较大发展D.礼乐制度完善

3.

下表为西周时期部分青铜器的出土情况。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

出土地点

出土器物情况

江苏仪征破山口西周遗址

青铜镰

江苏南京市江宁区

鹤嘴锄

陕西临潼西周遗址

青铜铲四件

湖南湘潭、岳阳等地

镭、铲、耨除草用具等数十件

A.商业贸易较为繁荣B.传统手工技术高度发达C.文化艺术丰富多彩D.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4.

据《国语·楚语》记载,春秋末期楚大夫观射父讲到: 祀所以昭孝息民、抚国家、定百姓也,不可以已。……于是乎合其州乡朋友婚姻,比尔兄弟亲戚。……上所以教民虔也,下所以昭事上也。 其意图是(  )

A.以神权强化专制王权B.重视传统礼仪道德规范C.实行分封以拱卫王室D.借助宗法手段维系统治

5.

公元前645年晋国实行 作爰田 ,公室籍田被大量赏赐给贵族,贵族土地私有权不断强化,与之相应的 庶人食力 ,是卿大夫和士将土地分交庶人,以户为单位独立耕作,其剥削方式遂由籍田上的集体劳役地租变为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实物地租。春秋时期的这一变革(  )

A.导致了土地兼并严重B.适应了社会转型需求C.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D.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

6.

管仲主张 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资者得振,则天下之归我者若流水 ;楚大夫子西分析吴王阖闾打败楚国的原因时指出, 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 ;荀子提出 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这些言行共同反映出(  )

A.天人合一的世界观B.和谐共生的生态观C.重农抑商的商业观D.民为邦本的政治观

7.

战国中后期,主张法不避亲、法不阿贵和重刑治国的法家学说在社会上兴盛起来。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律,已包括30余种专门法律和法规,并且又有详密的律说和司法文书程式。据此可知,战国时期法治的发展(  )

A.标志着法律体系完备B.推动了商品经济繁荣C.促进了思想文化统一D.有助于集权政治形成

8.

战国时期,周王室进一步衰微,中原诸侯国不遵周制纷纷称王。此时的楚国已蜕去 蛮夷 身份,同齐、赵、韩、魏、燕等国一起共称 诸夏 。这表明当时(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B.周王室仍具强大影响力C.楚国成为诸侯各国霸主D.诸侯兼并战争不断减弱

9.

据里耶秦简记载,秦洞庭郡迁陵县启陵乡迁往都乡的劾等17户民众缺少登记年龄的簿籍,都乡希望启陵乡协助查询。此外,在悬泉汉简中也发现了登记 名、县、爵、里 和年龄、户主的户籍简。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户籍制度的确立(  )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B.得益于法家思想影响C.消除了地方分裂势力D.有助于维护封建统治

10.

秦在统一天下后,修筑了以驰道为主的全国交通干线。同时,为抗击匈奴,修建 直道 ;为将长城防区贯通一线,修建 北边道 ;为征服西南夷,修治 五尺道 ;为控制岭南,修建了穿越五岭屏障的 新道 。这些道路的修建旨在(  )

A.促进区域文化交流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推动边疆经济发展D.彰显秦王朝正统性

11.

从嬴政即位到秦朝灭亡,秦政府一方面强制迁徙六国旧贵族到边疆或内地闭塞之地,迁徙六国豪富到关中地区;另一方面,迁徙大量人口到河套、岭南等边地。由于迁移人口众多,社会负担超重,移民们 皆不聊生 亡逃相从,群为盗贼 于是山东之难始兴 。这反映出秦朝(  )

A.治边政策缺乏规划B.移民引发社会问题C.统治基础十分薄弱D.社会矛盾不可调和

12.

汉初帝王都不同程度地尊崇黄老之学,如《新语·至德》里提到 设刑者不厌轻,为德者不厌重。行罚者不患薄,布赏者不患厚 ,《史记》记载 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 。这说明黄老之学(  )

A.有助于恢复先秦学术繁荣B.益于构建宽松社会氛围C.推动尊崇儒学局面的形成D.导致了思想文化的混乱

13.

下表为史书中记载的西汉货币使用情况。据此可知,西汉货币(  )

内容

出处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部队击胡有功,赏赐五十万金

《史记·平准书》

吏迁徙、免、罢,受其故官属所将、监、治送财物……无爵,罚金二斤

《汉书·景帝纪》

梁孝王死,藏府余黄金四十余万斤

《史记·梁孝王世家》

A.非支付手段得到发展B.流通深受环境影响C.使用价值呈现多元化D.铸造数量较为有限

14.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指出: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 又说: 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后,天下常亡(通 )一人之狱矣。 这一言论客观上有利于(  )

A.重建儒家道德秩序B.强化 君权神授 思想C.规范约束君主权力D.宣扬 三纲五常 理论

15.

汉昭帝时,桓宽在《盐铁论》中论及中央和边境的关系时说道: 中国与边境,犹支体与腹心也。夫肌肤寒于外,腹心疾于内,内外之相劳,非相为赐也! 桓宽这一思想可以印证西汉(  )

A.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B.大一统观念影响较大C.边境治理成效较为显著D.边疆与内地差距缩小

16.

据《后汉书·循吏列传》载:“(建武四年)(任延)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之。 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乡举里选制度出现异化C.地方治理体系渐趋完善D.地方豪强大族势力强大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根据二里头遗址的考古资料可知,二里头遗址在大局布置上可分为东西两大半(见图1)。宫庙区和宫城区、铸铜作坊区、祭祀区都集中在遗址的东部,大约可知其重点区域设置在遗址的东部;西半部则常见小型地面式和半地穴式房基,应当是普通居民区。可以推测原来规划设计上可能有一条南北向的中线。

——摘编自《都城考古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图1二里头遗址区划示意图                                                     图2咸阳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秦从魏手中完全获得河西之地,以咸阳为中心的都城格局开始形成;后昭襄王时期,征服义渠戎,对东方的战争也取得了胜利,疆域的扩大使得咸阳城市的发展也扩大到渭南地区;直至秦始皇时期,六国的金钱和货品纷纷流入咸阳,城市建设开始变得宏大,以咸阳为中心的都城建设达到顶峰。秦都城选址于关中平原的二级台地上,虽然它们都紧邻渭水,但渭水并不是它们用水的主要来源,因此咸阳(见图2)向渭南发展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秦王往返咸阳与雍举行祭祀活动,道路沿线设置众多离宫,以雍为核心的祭祀文化影响了秦的都城格局。

——摘编自《关中平原都城格局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里头遗址城市建设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都城建设的因素。(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唯物史观的一些论述。

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中蕴含着巨大的革命力量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或几项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西汉无论是国家财政还是帝室财政,都是在皇帝的掌控之下。文帝时曾经有过连续十三年不征田租的举措。武帝为了征讨匈奴,对编户齐民的人头税做了重大的调整, 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 ,直接导致国家出现了 故民重困 的局面。皇帝可以同时调度国家财政与帝室财政。为了配合攻打匈奴的战略,将少府掌管的盐铁转交予大司农经营,以此保证国家有足够的财政收入以供军需。伴随着武帝的对外功业渐成,国家财政也一度遭遇巨大危机。为缓解这种危机,武帝对商人临时实行算缗、告缗,将没入的财物都尽数上交至上林苑。自武帝始,西汉的帝室财政逐渐形成了以少府与水衡都尉为核心的双轨制,水衡都尉也是武帝对外时负有经济责任的机构。

——摘编自《西汉财政运行模式特征探讨》

材料二
桑弘羊提出盐、铁、酒由国家专营。在酒生产方面,下设 斡官 负责统管酒类专卖。酿酒原料、标准、数量以及销售均由官府来进行,同时官府会支付给酒坊一定的费用。为了削弱各郡国的财力和实力,朝廷规定这些上贡中央的贡物一律按照当地的物价折合成土特产品,并交付中央的均输官。同时,均输官对贡品进行处理,一些体积较小且便于运输的物品可以上贡中央,其他土特产品需要均输官进行售卖,所得的金钱需要上交朝廷。桑弘羊坚持向商人征收财产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商业活动,并鼓励检举揭发。最后在桑弘羊建议下,汉武帝决定统一货币。

——摘编自《西汉时期的财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汉财政运行模式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政府的财政举措。(6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华民族起源于中华大地,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确立和巩固,其在发展中延绵不绝、从未中断,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特征。中华文化中突出的人文精神、群体价值、天人合一传统、以人为本思想、伦理美学等特性与西方文化形成了鲜明差别,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独特之处的彰显。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外来文化入侵的考验。例如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内地后,经过不同朝代的流变和发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下实现了中国化。《尚书》中的 德日新,万邦惟怀 ,《礼记·大学》中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诗经》中的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摘编自《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内在特征、发展脉络与建设路径》

材料二
文化的发展,历来是在取舍、继承、创新的相互关系中演进,构成了取舍与继承、继承与创新两对相互连接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这是对传承中华文化内在逻辑的深刻揭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

——摘编自《取舍、继承、创新:传承中华文化的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