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沧州市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1—5课】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54

一、单选题

1.

我国有众多新石器时代的龙形象遗存,在河南、湖南、湖北、甘肃、内蒙古、辽宁和山西等地均有发现,而且龙形象各不相同。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化(  )

A.区域之间交融互鉴B.多元一体C.以中原地区为中心D.满天星斗

2.

某同学在研究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这一课题时,查阅了《尚书》《礼记》等文献资。为更进一步研究,该同学还可以利用的资料有(  )

A.《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B.《据古录金文》C.仰韶文化出土的文物D.二里头遗址资料

3.

下表为《尚书》中关于商周二朝的部分记载。由此可推知商周时期(  )

出处

事件

主要内容

《汤誓》

商汤灭夏

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泰誓》

武王伐纣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B.政治统治神秘色彩浓厚C.对天命神意的批判D.借助儒家思想治理国家

4.

先秦时期,秦国被封于西北,长期与戎狄杂处;楚国地处江汉,周昭王曾三次率诸侯伐楚。但秦人和楚人都称自己是颛顼(传说为黄帝之孙)的后代,并积极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楚武王甚至宣称楚国的先祖曾率领军队辅佐过文王。这一现象(  )

A.体现了中华文明同源同向性的特征B.表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C.表明传统华夷观念已退出历史舞台D.反映出华夏认同感的加强

5.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起主张 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秦国商鞅制定了二十等爵制,并规定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这些举措(  )

A.表明军功已成为入仕唯一的标准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标志着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D.利于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

6.

孔子认为: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并强调 礼乐不兴 最终只会 民无所措手足 。墨子认为: 为乐 只会使 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并指出: 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 。二者对 的不同认识主要原因是二者(  )

A.阶级立场的差异B.时代背景的不同C.人生经历迥异D.治世理念的分歧

7.

据《说文解字·叙》记载, 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巩固政治统一B.钳制了人们思想C.激化了秦阶级矛盾D.强化了君主专制

8.

秦朝负责巡查地方的监察御史官职虽然很低,但代表着皇帝和朝廷外出视事。监察官员 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 ,且可以 风闻奏事 ,不受任何机构、官员的约束。这体现出秦朝监察御史(  )

A.一人之下B.彼此制衡C.以小制大D.权力无限

9.

秦统一天下,健全了户籍管理的行政体系,在全国普建郡、县两级行政机构,设郡36个,辖县近千。郡县向下延伸为乡、亭、什、伍等基层组织。南征之后,秦朝势力扩展到珠江、闽江流域,并将郡县制推行到南部中国。秦朝的这些举措(  )

A.突出了皇帝的独尊地位B.利于加强对民众的管理和控制C.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D.促使地方割据风险的不断增加

10.

汉初往往 木诎于文辞 者被重用,形成 长者为政 的吏治风气, 口辩 文深 甚至成为晋升的障碍。武帝开始 独任执法之吏以治民 长者 让位于能吏。宣帝时 用吏多选贤良 ,贤良文学大量进入朝廷任职。汉朝吏治的变化折射出(  )

A.儒学地位的下降B.治国理念的转变C.察举制度的兴亡D.官吏选拔的混乱

11.

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B.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12.

东汉光武帝时期,三公高高在上,享受一万石的俸禄,却没有实权。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东汉前期这一局面反映出(  )

A.中央决策机构日益臃肿B.君主的权力得到了加强C.外戚专权受到一定遏制D.贵族等级体系日趋严格

13.

《史记·高祖本纪》中,司马迁将刘邦的事迹基本记录,对于刘邦性格中的弱点也毫不掩饰。在《史记·吕太后本纪》的开篇,司马迁除了对吕后的个人事迹进行记述外,还将吕后一生中的不幸集中叙述,刻画了一个色衰爱弛的不幸女子的形象。这些说明《史记》(  )

A.客观评价了历史事件B.注重宣传儒家伦理道德C.全面揭示了历史真相D.兼具了史学和文学特色

14.

有学者指出: 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力量、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如果没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这样一个外部条件,都不会有江左百年的门阀政治局面。 该学者意在强调东晋门阀政治(  )

A.是特殊条件下政治变异B.使士族垄断了国家政治权力C.是对皇权专制的有益补充D.有效保障了东晋的政治统治

15.

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简表。根据表格可知;这一时期(  )

政权

创建者

起止年代

政权

创建者

起止年代

三国

曹丕

220~265

南朝

萧衍

502~557

刘备

221~263

陈霸先

557~589

孙权

229~280

北朝

北魏

拓跋珪

386~534

两晋

西晋

司马炎

266~316

东魏

元善见

534~550

东晋

司马容

317~420

西魏

元宝炬

535~556

南朝

刘裕

420~479

北齐

高洋

550~577

萧道成

479~502

北周

宇文觉

557~581

A.社会分裂动荡B.文化多元发展C.经济中心南移D.士族实力强大

16.

据《晋书》载,石勒喜好儒学,曾在军中设立君子营,指导作战。苻坚在王猛等人的辅佐下,结合儒家,法家的理念,奖励文教,鼓励农业发展,轻徭薄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权系统。这些举措(  )

A.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B.利于促进民族交融C.有效强化了中央集权D.说明儒学成为正统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商代,王国为 国上之国 ,属邦为 国中之国 ,它们以王为 共主 而处于不平等的结构关系之中。也就是说,王国的 国上之国 的地位,不仅仅因为它位于中央地域,可称之为中央王国,更主要的是因为它乃王的本邦,是王用来支配其他属邦的基本力量,王的 天下共主 的地位决定了王国的 国上之国 的地位。而从属于王朝的邦国,不具有独立主权或者说是主权不完整。侯伯等属邦与后世郡县制下的行政机构或行政级别不同,不是一类。有一些商王朝的属邦是夏朝时即已存在的邦国,在商时它们并没有转换为商王朝的地方一级权力机构,它们臣服或服属于商王朝,只是使得该邦国的主权变得不完整,主权不能完全独立,但它们作为邦国的其他性能都是存在的,形成了王朝内的 国中之国 。也就是说,从属于王朝的属邦,以王为 共主 ,受王的调遣和支配,但其内部并没有与王建立层层隶属关系,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独立性。

——摘编自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

材料二
西周分封制并不只是将宗族姻亲等组成的队伍分别分封到一片土地。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西周的分封制在族群衍裂以组成新族群的意义,大于裂土封疆的意义。这一制度的出现及发展,正是前承殷商以 为社会构成分子得到阶级;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一个政治单位,遂逐渐演变为春秋的列国。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特质,另一方面也顺势发展了地缘单位的政治特色。

——摘编自许倬云《西周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论述的制度名称,并说明这一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 封国 与商朝 国中之国 的区别,并简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积极作用。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亡的原因较为复杂,必须从内因和外因的结合点上来进行分析。秦统一不久后,朝内出现了三个派别,一是以扶苏为代表的宗室和军功贵族集团,二是以李斯为首的官僚集团,三是以赵高为魁的宦官集团。秦始皇死后,统治阶层为了争夺权力,发生了残酷的党争。赵高伙同胡亥、李斯消灭了扶苏集团,夺取了政权。二世、赵高血腥镇压反对势力, 群臣人人自危 ,朝不保夕。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相互残杀,大大削弱了秦朝的统治力。以致党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之时,昔日席卷天下的秦王朝竟然派不出一支精锐的军队和一员精通谋略的大将。

——摘编自朱子彦《中国封建王朝衰亡原因新探》

材料二
从西汉开始,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出现了大量土地和财富的豪强大地主阶层。东汉以来,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持续发展,使以外戚、官僚、宦官为主要成分的豪强地主集团恶性膨胀,成为当时社会上最反动、最腐朽的势力。由于对羌族连年用兵,赋税不断增加,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外戚宦官的争权夺利,交替擅权,形成了拉锯局面。桓帝永兴年间(153年),全国将近三分之一的郡国遭受蝗灾,河水泛滥、流民达数十万户。从东汉安帝到灵帝黄巾起义前,七十来年,农民起义连年亘月。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王朝为尽快平定战事,下放军权至地方。平定起义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摘编自张效禹《论黄巾起义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作者认为秦亡的内因和外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巾起义的社会背景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王朝衰亡的认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卓之乱后,,其迁徙方向有三:其一为由关中流入长江中游的荆、襄一带,其二是由中原流入东北和辽东;其三是由中原迁往江南。当时吴国大臣中,像吕蒙、张昭、周瑜、诸葛瑾等都是由北方避乱而来,占了吴国高官的一半以上。第二次移民高潮出现在西晋末年动乱之际。迁往地区有四川荆湘、山西、甘肃、辽东、江南等地,黄河中下游地区仍是人口流出之源。这次迁移许多为有组织之迁徙,组织者往往是豪强士族,以宗族乡党相联系,势力颇大。像东晋的苏峻,招徕百姓屯聚结垒,统领数百家泛海南渡,最后发展到拥兵万人;东晋之郗鉴,也是领千余家归于晋元帝。
材料二
东晋南朝时期,众多移民掀起了规模巨大的拓荒运动,原来废弃之地重新得到开垦,还围湖造田、占山立庄,耕地面积有很大增加。麦菽等北方作物开始在南方推广种植,旱地作物的区种法也开始推行。东晋时在曲阿(江苏丹阳)立新丰堰,乌程(浙江吴兴)筑荻塘,溉田千顷,勾章(浙江慈溪县西)修复汉时旧堰。这一时期,扬州发展成为冶铸的中心,建康有左右二冶,尚方有东西二冶,荆益二州的冶铸业也有相当规模。东晋南朝时已学会制作青瓷。瓷器已成为当时相当普遍的生活用具。随着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南方兴起了一批重要市镇。建康(今南京)是东晋南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长江下游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京口、山阴、寿阳、襄阳、江陵、成都、番禺等城市都相当繁荣,其中番禺是海外贸易中心,自南朝开始,有林邑、扶南以至天竺等南亚、东南亚各国前来通商,输入象牙、犀角、香料等,带走中国的丝织品、瓷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麟剑《人类经济万年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两晋时期两次人口迁移高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晋南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儒家思想地位变化 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论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