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30+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云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3 浏览数:58

一、单选题

1.

原始社会后期,男子在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掌握了社会财富,该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男女体能差异日益扩大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男子制造工具能力增强D.男女成员贫富分化

2.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连续性的文明,五千年文明的连续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这说明中华文明具有(  )

A.一体性B.多元性C.传承性D.发展性

3.

下图中的四位思想家追求的共同理想是(  )

A.怀仁义以相接B.清静,无作为C.封建中央集权D.重建社会秩序

4.

王东满诗云:当年血战染长平,功过至今不厌评。竖子无情杀降卒,赵王有恨愧书生。两千余载一词训,四十万魂同日坑。天令斯文蒙此辱,中华始幸有同衡。诗中这一事件反映了(  )

A.七国争雄B.平王东迁C.王室衰微D.诸侯争霸

5.

在先秦时代人们普遍习惯用 朕、我、吾、印 来表达第一人称自己,秦始皇将 作为除皇帝之外任何人都不能使用的自称。这反映了(  )

A.封建皇权的独尊性B.人民各项权利被限制C.中央集权的权威性D.蕴含的内容减少

6.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如图中的图片所反映的时代,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③①

7.

东晋、南朝政府在吴兴乌程(浙江湖州)筑荻塘,溉田千顷;又在会稽一带开垦湖田, 皆成良业 ,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东晋、南朝政府的各种支出,主要依靠三吴。这说明当时(  )

A.南方经济得到开发B.北民南迁推动江南农业发展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南方成为粮食的最主要产地

8.

迁都洛阳好,举目眺黄河。胡地民风殄,汉家文教播。三长制谐和。本已尊孔子,何为崇佛陀。 该诗提及的帝王是(  )

A.秦二世B.汉武帝C.汉光武帝D.北魏孝文帝

9.

据《资治通鉴》记载: 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历代之盛,极于此矣。 这一朝代是(  )

A.西周B.隋朝C.南宋D.明朝

10.

版面平整,着墨好,印刷较为清晰;制版速度慢;雕错修改很难,需挖补。 下列技术符合该评价的是(  )

A.司南B.造纸术C.雕版印刷术D.活字印刷术

11.

《全球通史》中提及 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 。下列能支撑其观点的是(  )

A.已经打破 界限B.三教合一完成C.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D.开通丝绸之路

12.

元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都元帅府及军民府、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正式建立土司制度。土司制度(  )

A.一定程度巩固边疆B.确立了羁縻政策C.增加了民众的负担D.阻碍了社会进步

13.

1842年,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出版,书中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中心思想。《海国图志》出版表明当时中国(  )

A.西方科学技术已经广泛输入B.出现了 中体西用 的思想C.天朝上国的观念被完全颠覆D.时势变化促使学者思想转变

14.

斯大林说: 平均主义的根源是个体农民的思想方式,是平分一切财富的心理,是朴素的农民共产主义的心理。 下列包含 朴素的农民共产主义的心理 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C.《中国土地法大纲》D.三民主义

15.

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始于_____之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日甲午战争C.戊戌变法D.签订《辛丑条约》

16.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联合张之洞、端方上奏《请废科举折》:臣等默观大局,熟察时趋,觉现在危迫情形……实同一刻千金……强邻环伺,岂能我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先停科举。袁世凯的奏折旨在(  )

A.顺应教育现代化趋势B.消除传统文化的弊端C.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D.借鉴学习西方的长处

17.

1917年孙中山称 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 。孙中山称的 一次革命 (  )

A.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B.消除了中国人的等级思想C.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D.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任务

18.

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相关联的口号是(  )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B.国共合作,统一战线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

中国共产党 二大 的主要内容是(  )

A.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B.组织和领导中国工人运动C.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D.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20.

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以立法形式,首次肯定了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该土地政策旨在(  )

A.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改变封建剥削土地制度C.联合资产阶级消灭军阀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1.

1949年4月23日,毛泽东写下了这首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该诗发布的时机是(  )

A.人民军队占领南京B.三大战役取得完全胜利C.渡江战役即将开始D.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22.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政府进行的没收官僚资本、银元之战、土地改革运动,它们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恢复了国民经济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C.完成了政权建设D.开启了工业化道路

23.

下图是中国电影《上甘岭》(1956年出品)的插曲《我的祖国》,其展现的背景是(  )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强大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A.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完成B.歌颂伟大抗美援朝战争C.新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D.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

24.

中国现代有一种制度被誉为 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既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也不是单纯的地方自治,而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该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5.

正泰橡胶厂劲头高,全厂的职工把决心表。三年赶上邓禄普(英国轮胎)呀,我们一定做得到。 材料中反映的运动(  )

A.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B.片面强调了公有化的程度C.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提高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

26.

新华社评论某历史事件: 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通过绝非偶然,这是世界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一大批亚非国家敢于仗义执言,不畏强权,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这股正气就是世界走向进步的反映。 新华社评论的事件使中国(  )

A.成为世界进步力量的代表B.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会C.外交政策开始走向了成熟D.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27.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历史贡献是(  )

A.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B.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C.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D.肯定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8.

下图是1993~2014年我国国家领导人出访次数以及地区分布示意图,由此可见我国(  )

A.国际地位得到提高B.外交重点在东欧中亚C.实施新型外交政策D.已实现重返世界舞台

29.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 法治 入宪前后的十多年,一系列规范国家治理和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中国第一次确立 民告官 制度的《行政诉讼法》等体现时代要求的一大批法律,都是在这个时期制定和实施的。这时期的法制发展历程(  )

A.完成了中国民主法治建设B.适应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C.使依法治国成为宪法原则D.体现了法治建设艰难历程

30.

下图选自2006年《中国物价年鉴》中的数据,这反映了(  )

A.国家宏观调控下规范的市场主体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效果明显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形成D.国家的分配体制影响商品物价

二、材料阅读

31.

东亚地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区域。在这个地区产生的中华帝国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不仅影响过去,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未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 殊方异物,四面而至 。《汉书·地理志》有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贡见 的记载,说明汉朝已经与日本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往来了。孔子认为,外交关系就是向外示范中国国内体现于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相同原则。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中国向周边辐射的儒家文明板块,对周边 蛮夷 之国的文明进程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的东亚外交圈。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国家间的交往多在相邻的国家间进行,打上区域交往的烙印。

——摘编自邹近《张骞传说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与东亚国家外交关系更加成熟、稳定,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制。相互派遣使节,是双方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有时候使节团的规模庞大,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蔚为壮观。朝鲜每年定期向中国派遣使者,国王接受中国册封,使用中国的文字,奉中国正朔,成为中华传统世界藩属国的典型代表。日本向明朝派遣了使者,被永乐帝授予 日本国王之印 与准许来华的勘合贸易。勘合贸易促进了明朝与日本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茶器、书籍等大量输入日本,加速了日本国内文化发展。

——摘编自陈奉林《古代东亚外交圈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三
中国一直是主导东亚国际秩序的国家,按照东方国家的文化模式建立了一套国际秩序与规范,即 天朝礼制体系 。中国一脉相承的对外关系史,铸就了睦邻友好的优秀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大而不霸的民族风范。这种独特的民族风范具有三大基本特征: 止戈为武、兼容开放、协和万邦。

——摘编自陈奉林《古代东亚外交圈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亚外交圈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请列举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东亚国家外交关系的表现。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亚外交圈。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下图所示

甲:九一八事变

乙:华北事变

丙:八一宣言

丁:瓦窑堡会议

材料二
如图所示人物,左边一位被周恩来赞誉 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右边一位被评为 100位为新中国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1)根据材料一,请任选两幅图说明它们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逻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位被称为英雄的理由。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的伟大成就(部分)

时间

成就

1949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5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1956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1964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7

第一颗氢弹爆炸

1984

中国解决温饱问题

1997

香港回归

1999

澳门回归

2001

申奥成功

2010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习近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取一项表中新中国的成就加以阐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习近平总书记 新的历史起点 的认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