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高一第一学期10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09

一、单选题

1.

黑龙江省宁安县莺歌岭遗址下层(距今约3000年前)的出土物有罐、碗、杯等陶器,还有石斧、石锄等石器,多为打制,磨制的很少。由此可知,莺歌岭遗址(  )

A.已经产生了私有制B.原始农业已经出现C.仍处于旧石器时代D.陶瓷制品精美绝伦

2.

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单字达5000以上,其字形结构相当复杂,会意、假借、形声、转注在其中皆可找到实例;甲骨文语法完备,已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之分;句式结构也与其后的古汉语大体一致。据此可知,甲骨文(  )

A.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是宗教仪式过程的记录C.体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D.是世界最早的文字系统

3.

商朝的疆土分为内服和外服。内服指商王直接统辖之地,由商王任命官员进行管理。外服指王畿以外的臣属地区,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中较大者被称为 ,今天亦称方国。由此可见,商朝(  )

A.境内长期保持和平B.所有官员均由商王任命C.氏族制度仍然存在D.已经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4.

在殷商统治者看来,天命可以永远为商王家族所秉承,即便将要灭国之时商王也依旧相信自己受命于天、政权永固。而周人却提出 唯命不于常 ,认为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据此可知,周人的天命观(  )

A.认为天命变化无常无法理解B.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C.认为天意体现劳动者的意志D.蕴含了人对自然的敬畏

5.

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此后近70年,曲沃祖孙三代杀逐晋国五位国君,最终成为晋国的新主人,史称 曲沃代翼(翼,晋国都城)”。这反映出(  )

A.原有社会秩序的混乱B.地方势力壮大威胁中央政权C.晋国因内耗加速衰败D.礼乐制度在晋国完全被破坏

6.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推行 官(管)山海 之策,主张由国家垄断自然资源开采;李悝实施 平籴法 ,主张政府收售粮食以调节粮价;商鞅主张政府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发展等。这反映了当时各国(  )

A.都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希望利用对经济的干预增强国力C.利用变法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D.希望通过变法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7.

晋国贤大夫叔向认为,每件狱讼都应该 议事以制,不为刑辟 一度量事情具体情况来断定罪过刑罚,而不是制定和使用成文刑法。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下令把自己主持制定的一套国家法律铸在鼎上放在王宫门口,让全国百姓都能看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子产的行为(  )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B.推动法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C.促进了社会的变革与发展D.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8.

秦汉时期官方文书里的 自言 一词有多重涵义,如秦汉社会贵族、吏民,向官吏、政府机构揭发、言事、申请某事;官吏之间的事务联系;吏民向政府提起诉讼的法律用语等,以上种种 自言 其主体与对象也是多样与复杂的。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

A.传统等级制度逐步瓦解B.政治制度的灵活性和包容性C.官僚政治让位于贵族政治D.进一步完善了地方基层自治

9.

秦统一以前,粮价较稳定,大致粟石三十钱。秦朝统一全国后,粮价急剧上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六年(前216年),关中米石千六百。这一变化可能是源于(  )

A.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减产B.重农抑商思想未能执行C.徭役繁重使得民失农时D.长期战乱导致经济凋敝

10.

谈及选官制度,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谏: 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淆,未得其真。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 董仲舒意在(  )

A.说明当时的官员来源单一B.建议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C.表明廉耻观念被官员忽视D.主张确保选拔结果的平等

11.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 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 ;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并发行货币;公元前113年明令禁止郡国钱流通。这些举措(  )

A.促进了丝路贸易发展B.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稳定C.完善了金融货币体系D.强化了中央政府治理能力

12.

东汉章帝时期,外戚窦宪以低价强买了沁水公主的田园。公主畏惮窦宪的势焰,不敢与其相争。《后汉书·宦者列传》: 和帝即祚幼弱,而窦宪兄弟专总权威,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唯阉宦而已。 据此可知东汉(  )

A.宗法观念遭到彻底破坏B.君主完全仰赖外戚辅佐C.君权强化影响政治稳定D.中央集权方式出现畸形

13.

据研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建造的都城和被迫南迁的东晋南朝建康都城一样,也是一座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居北居中的单一宫城,其核心格局完全继承了中原正统王朝曹魏及西晋都城的模式。据此可知(  )

A.南北政治文化相互借鉴B.北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融入C.北方各族开始汉化历程D.北魏政权对汉族统治正统性的承认

14.

据学者统计,某历史词典收录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有580人,其中山东临沂有345人,占比高达59.5%,如诸葛玄、诸葛亮、王导、王羲之、王献之、颜之推等。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是(  )

A.汉族与游牧民族文化交流频繁B.家族集团对人才的不断培养C.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持续高涨D.选官制度促进社会向学风气

15.

隋炀帝时期,开通江南河,使余杭(今杭州)能凭船只沿运河直抵北方。同时,炀帝又特意下诏废弃了陈朝故都丹阳(今属南京)与余杭地区之间耗费巨资才打通的水道。隋炀帝的做法(  )

A.体现了作为封建君主的全局观B.厉行专制导致阶级矛盾C.引发了地方势力的不满和反弹D.遏制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16.

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100多年。河朔三镇节度使不论是世袭还是军士拥立,都要得到朝廷形式上的认可;此外绝大多数藩镇,如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由此可知,唐朝藩镇(  )

A.继承人不能由上任节度使指定B.有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财政收入的大部分由中央支配D.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据考古发现,距今6000至5000年期间,我国各地普遍发生跨越式社会发展,形成众多 高于民族部落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 —— 古国 。位于辽宁建平的牛河梁遗址群,其第一地点是由9座台基构成的大型台基建筑群(如下图)。方圆5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遍布祭坛和积石冢。牛河梁遗址群中的高等级墓葬中几乎只随葬玉器种类包括猪龙形器、勾云形器、斜口筒形器、鸟、昆虫、玉人等,均具有宗教内涵。墓主人明显属于掌握宗教权力的特殊阶层。

——摘编自《在追溯中华文脉中读懂文明中国》李新伟《中华文明古国时代从牛河梁开启》朱忠鹤


红山文化牛河梁迪址的祭坛和积石冢

材料二
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国家共同体的认同和维护,在情感上表现为个体对所处共同体的认同和热爱,在行为上表现为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家国情怀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壤。西周时期,周天子出于统治和加强权威的需要,在政治上实行宗法—分封制。宗法—分封制将源自家庭的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进行了紧密地结合,形成了 家国一体 的政治结构模式。尽管西周之后的统治者不再实行宗法—分封制,但这种政治模式的影响却十分深远。 家国一体 观念使得个体对家庭的认同和维护,自然延伸到对国家的认同和维护上,逐渐产生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 由家及国 的伦理文化,丰富了家国情怀的内涵。随着儒家学说的发展,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成为世代中国人的人生信念和精神追求。

——摘编自《家国情怀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培育》贾修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距今约6000—5000年前,我国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的雏形。(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家国情怀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古代中国文明产生的影响。(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
中华文明发生突破的时期,正是春秋战国时代。这种突破,从思想层面看,表现在诸子百家思想的出现。这些新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本路向,其价值观念如基因一样不断在以后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重构着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形态。与思想突破互为因果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被战国群雄以制度变革的方式保存下来,再经由秦朝的整齐划一成为历代制度的渊薮(根源)。

——摘编自《编户齐民制与传统中国的国家能力》李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发展的特征,简述其产生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百家争鸣对我国历史产生的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汉朝吸取 秦亡于暴 秦亡于专 秦鉴 ,在政治制度和治国方针方面作了重大改革,但同时,也保留了秦朝维护皇权统一、防止诸侯割据、天下分裂的合理制度内核,形成了 汉承秦制 汉变秦治 互补的政治模式,为后世历朝历代所遵循。秦汉两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创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准确、深刻地理解秦汉制度的发展脉络,意义重大而非凡。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自拟论题阐述你对 汉承秦制 汉变秦治 的理解(要求:观点清晰,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后汉书》卷32《樊宏传》载:(宏)父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能上下勠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
《水经注》卷29《比水》载: 仲山甫封于樊……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
《晋书》卷69《刁协附刁逵传》载:(刁逵)兄弟子侄并不拘名行,以货殖为务,有田万顷,奴婢数千人,余资称是。
材料二
魏晋时期的庄园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期,一方面是社会的动荡加快了地方豪强聚族而居……另一方面是士族渡江之后,在政治上的地位日益显赫,拥有了大规模的土地和数量庞大的依附人口。……士族地主建立的庄园把大量的流民招揽进来,使他们成为佃农,在庄园的土地上从事生产。与此同时,流民南迁,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南方,庄园主为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推广了水利兴修,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摘编自《乡村振兴:从魏晋时期士族庄园与中世纪西欧庄园中寻找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末至魏晋地主庄园经济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庄园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