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高二第一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83

一、单选题

1.

西周时期,封建诸侯前,周王除了对受封诸侯要有很深的了解外,还会有一个为其选定国家方位或占卜决疑的环节;封建诸侯后,还有一个周王为诸侯选址建城,以及诸侯收纳土地、设官分职和定期报政的落实环节。这说明西周时期(  )

A.君主权力受到了制约B.官僚制等政治制度开始产生C.对地方统治有所加强D.原始民主传统依然发挥作用

2.

唐代前期,边关统帅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勋名声卓著者往往入朝为相,少数民族将领更是多受牵制。后来,宰相李林甫为杜绝边帅入相之路,遂奏请皇帝大量任用胡人为边将。这一变化(  )

A.源于边疆危机的加重B.导致外重内轻局面的出现C.解决了君相间的矛盾D.推动了地方行政体制调整

3.

希腊古典时代,公民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比如打猎、绘画、作诗、听音乐等活动,但也存在更多的公共生活,如在市政广场上参加集会、宴饮、庆典,或者观看戏剧和体育比赛等。这(  )

A.对行政效率产生一定影响B.使公民参政途径多元化C.激发了居民的参政积极性D.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实施

4.

某学者认为,在中世纪的欧洲,以国王为首的封建等级制同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这两个系统,虽然彼此渗透,但在组织上始终是两个平行的系统。双方各自严密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不仅使得自身拥有较强的生命力,还能够有效抵挡并最终化解彼此之间有意或无意的权力染指。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

A.世俗王权与教会势力长期并立B.骑士和市民利益得到维护C.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渐趋于稳定D.封建贵族与教会长期合作

5.

19世纪初,关于反对党存在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已经在英国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各种报刊也认为一个积极活跃的反对党是英国宪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反对党有助于制约掌权者的权力欲望,甚至认为反对党的重要性仅次于内阁。这说明当时英国(  )

A.两党轮流执政遭到破坏B.君主立宪政体有所完善C.权力制衡机制得到强化D.国王行政权进一步扩张

6.

美国总统否决权与国会立法权之间并非截然对立的关系,实际上,否决权也属于广义上立法权的一种。否决权成为总统与国会之间维系立法效率和立法质量的一个纽带,从而保证任何一方都不至于滥权失控。据此可知,美国(  )

A.谨慎对待国家权力B.总统权力有所扩张C.三权分立形同虚设D.国会立法日益萎缩

7.

1940年4月24日,谢觉哉在《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一文中指出: 大家的事,大家来议,大家来做。在大家公认的条件下——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全体。谁都能发表意见,好的意见一定能够被采纳,谁都有出来做事管事的义务与权利。这是民主的实质。 这一认识(  )

A.以维护国共两党党内合作为出发点B.旨在揭露国民党的一党专政C.着眼于巩固和扩大全民族抗战局面D.认同农村现有的土地所有制

8.

1956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八个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所联系的阶层群体,主要是教科、文卫等专业精英人士。如民盟以高级知识分子为主;民进以教育界出版界精英为主;农工民主党则是医药卫生界为主;九三学社就是科技界精英代表等。这主要基于当时(  )

A.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B.政治协商开始走上制度化轨道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D.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

9.

张居正改革期间,推行 外示羁縻,内修守备 的边防新政,大量削减军费,提倡开垦军屯,大力整饬北边屯田,重点清丈军队的土地数目。据此推知,张居正改革(  )

A.有助于缓解统治危机B.减轻了蒙古势力的威胁C.着眼于国家休养生息D.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10.

康有为在第四次上书中解释 设议院 :参加会议的人员,仍然由君主裁定;设议会可以集思广益,同时可以使民意有所伸张,这有利于筹集钱款,也可以使皇帝的仁德得到宣扬,而不会损害君主的权柄。康有为此举旨在(  )

A.避免顽固势力反对B.赢得皇帝对变法的支持C.完善君主立宪制度D.以仁政思想来治国理政

11.

1992—2002年,我国各文化部门之间的职能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实现了部分职能的分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化部门效率低下的问题,充分激发了文化市场的活力。这可以用于说明(  )

A.人民大众文化修养提升B.经济与文化实现了协调发展C.国家文化职能得到转变D.经济发展助推文化领域改革

12.

西汉时期,刺史的 (官员等级、俸禄)相当于低级县令( 六百石 ),却可以监察郡国 秩六百石 以上长吏。但朝廷又规定刺史 以六条问事,非六条所问,即不省 ,如干涉郡国正常工作,郡守可以抵制并上诉。这反映出(  )

A.地方行政效率在逐渐提高B.国家行政层级日益复杂C.刺史监察权受到严格规范D.郡国并行体制逐步瓦解

13.

如下表,京察是清朝对官员的考课制度之一。由此推知,该制度(  )

项目

内容

对象官阶

在京忽略官阶,在外首重官阶

序列

从军政领域,到地方督抚及翰詹教职,再到整个文官群体,最后又将代表清廷专有特权的旗人入仕阶层也纳入范围之内

实际效果

在推动常制化的同时,仍不忘查缺补漏,关注特殊地带,实行纠拾办法,关注一般考课活动中容易被忽视的对象群体

A.周密严谨且力求公正B.以打击官员的贪腐为主C.旨在维护贵族的特权D.加速了官僚阶层的流动

14.

1968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委员会提出,在文官队伍中,必须要打破通才一统天下的局面,增加专业人员的比重,实行专业化管理。英国政府基本上采纳了这一意见。据此可知,这一改革(  )

A.促进了社会结构的新变化B.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C.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水平D.杜绝了官僚习气和腐败现象

15.

1913年12月2日,北京政府以大总统令的形式颁布《知事任用暂行条例》和《知事试验暂行条例》。12月7日,内务部又颁布《知事试验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县知事试验的具体工作程序和实施细则。该做法(  )

A.践行了 革命程序论 B.促进了文官制度建设C.彰显了 宪政 的优势D.削弱了中央集权体制

16.

据国家人事部统计,1999—2002年,全国政府机关竞争上岗人数占同年晋升人数的比例分别为5.95%、25.33%、41.79%、59.8%,这四年共有35.3万人通过竞争走上管理岗位。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国家机关共辞退17857名公务员,机关作风因此明显转变。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B.公务员队伍的迅速膨胀C.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D.公务员招录的人数增加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元朝监察机关定期检查在京衙门和地方官府的文卷,检查有无稽迟、失错、遗漏、规避、埋没、违枉等情事,谓之照刷;复查照刷中指出的误失是否改正,称为磨勘。元朝还对照刷的内容、方法及处罚等均作了详细规定。明朝承袭了元朝的照刷、磨勘文卷制度,洪武年间就对执行机关、检查范围、检查程序、奖惩方法等都作了明确规定,由监察机关掌握。清朝文书工作制度多承明制,而稍加变更。照刷、磨勘文卷制度,也为清朝所沿袭,只不过在名称上改成了 稽察汇奏制度 。清朝对各种公文、事件的处理时限,根据不同衙门事务的繁简程度规定不同的限期。清朝还设有专门负责文件稽察和汇奏事务的机构。

——摘编自《元明清的公文稽察汇奏制度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明清公文稽察制度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明清公文稽察制度的意义。(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科举制度开创于隋朝,在唐朝逐步被确立,宋朝时发展的较为完备,而到了清朝开始衰落并最终被废止。科举考试在多数以军功、世袭获得社会地位的封建社会中使得一部分人可以通过考取功名的方式来使得社会地位提升,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出了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思想原则。古代封建社会读书人,也就是 这一阶层的人才主要流动方式是通过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带来的地域转变、士农工商间的流动都可以看作是社会的水平流动。士子可以通过学习经史子集后参加统一的科举考试来获得入朝为官机会。

——摘编自《科举制度对宋朝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影响》

材料二
近代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中国的科举制被介绍到了欧洲。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欧洲人开始放弃腐朽的赐官制,进行文官制改革,确立从竞争性考试中选拔文职官员的制度。法国早在1791年就进行了文职人员考试,之后有德国等。虽然法国、德国早期就吸收中国科举制精髓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但是较不稳定和正规,对其他国家影响也较小。而英国在19世纪处鼎盛时期,号称 日不落帝国 ,它于1855年以后所实行的文官考试制度又较系统而卓有成效,因而后来被其他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国所仿效。英国成为中国科举制度对欧美文官考试制度影响的典型国家和重要中介。

——摘编自《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并谈谈中国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给我们的启示。(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下图为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福建省长汀县汀州镇兆征路41号,1932年3月18日,在此召开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告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成立。199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原汀州试院)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领域建设党组织,建设民主政权,改造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各类群团组织,建设国营企业,合理设置机关事业单位,建设各种形式的群众组织、合作互助组织。总之,把全体人民都组织起来,组织到一定单位中来。这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的机构,就能作为各级国家机构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领导力量,有效地领导国家治理。各级党组织的建立和对社会的有形有效覆盖;各级政权体系的建立和延伸,在城市延伸至社区一层,农村延伸至村一级;同时改革旧经济组织和建设新经济组织、重组旧社团组织和建设新社团组织、改造旧文化教育和建设新文化教育,把一切人纳入到单位中来,短时间内共同完成了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历史使命。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1949—1956)》
(1)根据材料一提炼一个历史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的进步之处,并说明取得进步的原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法、德、美各国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阶级力量对比存在重大差别,他们在建构各自的现代民主政治制度时采取了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了各自的民族和国别特色,致使各国的民主政治制度表现形式凸显深刻的民族烙印,但又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政治特征,如政治权力来源的理性化、国家和政府机构的复杂化和职能划分的专业化等。

——摘编自《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同源多面性》

民主制度 为主题,参考材料信息,结合世界史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