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湖北省部分名校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15+4)【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197

一、单选题

1.

新石器时代的广东曲江石峡遗址,其文化与岭南地区土著文化明显有别,少数陶器具有良渚文化特征。其与北邻的江西赣江流域樊城堆文化关系亦为密切,有人将这两种文化并称为樊城堆一石峡文化。上述现象反映了(  )

A.岭南文明起源于良渚B.中华文明南北交流频繁C.史前多元文化的交流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点

2.

南朝齐、梁时期,麦、粟类北方旱地作物日渐在南方得到推广。萧梁时,多年在荆州为官的宗懍曾总结了在夏至前后取灰杀虫以有利于小麦储存保护的技术。上述现象(  )

A.有利于南方统一北方B.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C.体现了区域间的差异D.得益于北方人口的南迁

3.

商周后,桃树已在中原普遍种植,《礼记》中也将桃列入了祭祀 五果 之一。随着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在罗布泊楼兰古城遗址、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中有桃核的出土。同样,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中还发现了唐代的面食。这反映出(  )

A.中原地区饮食文化的传播B.政府对西北边疆的管辖C.国内民族饮食文化的趋同D.异域文化对唐食的影响

4.

在元朝,御史台是与中书省、枢密院并立的中央机关。《设立宪台格例》规定:中书省、枢密院奏禀公事,需与御史台一同闻奏;中书省上奏重大政事时,必须有御史大夫副署丞相的奏章才能生效。这一规定(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赋予了监察机构较大的权威性C.增强了监察工作的独立性D.保障了政府行政行为的公正性

5.

1693年,康熙帝患疟疾,传教士洪若翰、白晋等以1638年在秘鲁发现的治疟特效药金鸡纳霜将他的病治好。此后康熙帝更加重视西医西药,鲍仲义、樊继训等都是康熙朝来华并服务于宫廷的传教士医生,他们在康熙皇帝出巡的时候常常要随驾扈从。这从侧面说明(  )

A.中国传统医学日渐没落B.西学东渐推动社会进步C.清朝外交政策发生转变D.中外文化交流取得进展

6.

轮船招商局 各上司暨官亲幕友及同寅故旧 介绍来的各色人物, 求其能谙练办公者十不获一 每部门都有一些衣服华丽而懒惰的士绅,各处偃息,或专心钻研经书 经理方面绝对不知道每星期的生产总额 。这表明轮船招商局(  )

A.注重引进西方技术B.改变政府选官原则C.管理体制尚存弊端D.深受外资企业排挤

7.

1927年设立于红安的七里坪革命法庭一般被视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革命法庭。法庭成立初期,以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的政治任务为目标,惩处了一批剥削乡邻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有力地震慑了地方上的反革命势力。革命法庭的设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  )

A.重视以法律来巩固边区政权B.以法律为手段开展对敌斗争C.沿袭了苏联模式的法律制度D.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8.

有人撰文写道,淞沪会战集中国军精锐,采取攻势,迫使日军追随国军行动,改变其作战线由北向南方向为由东向西方向。因此中国获得换取时间之空间,从容将华东华中人力物力,撤迁西南,在大后方建立持久抵抗战力。其意在说明此战(  )

A.为持久抗战创造了一定条件B.得到全国民众的大力支持C.使日军接受了持久抗战现实D.推动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9.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 要把解放军看成是培养干部的学校,人民解放军不但是一个战斗队,同时也必须是一个工作队。 这一指示提出的主要背景是(  )
①各方面工作需要大量干部 ②解放区经济恢复形势严峻
③革命在全国迅速取得胜利 ④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1950年,中共武汉市委适当扩大了对私营工厂的加工订货和产品收购的比重。重要行业中,加工订货占其总产值的比重见下图。武汉市委此举意在(  )

A.助力本地经济恢复B.稳定武汉金融秩序C.变革产权所有关系D.实现市场调节作用

11.

多米提乌斯·阿赫诺巴尔布斯的祭坛是罗马共和国晚期的一个重要历史遗迹,保存有许多关于古罗马社会和文化的珍贵信息。下图为其中一幅浮雕(局部),描述了罗马城正在进行人口普查的场景。当时,罗马开展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

A.打击外族叛乱B.限制人员流动C.确定公民义务D.扩大帝国疆域

12.

11世纪开始兴起的城市中,市民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把他们结合起来的纽带是一纸契约:封建主赐予的特许状,亦即市民共同遵守的城市章程。中世纪城市作为一种共同体,代表本城及市民利益。据此可知中世纪城市(  )

A.助推民族国家意识兴起B.具备近代政治文明色彩C.构建受到启蒙思想指引D.已摆脱封建王权的束缚

13.

1832年,英国民众发起议会改革运动并最终使中等阶级获选举权,但改革后的议会下院中,土地贵族仍旧居于垄断地位。马克思谓之以 恐怕还从没有一个这样强大的、看来似乎成功的人民运动得到这样微不足道的表面的结果 。这说明(  )

A.政党政治曲折发展B.议会改革成效显著C.封建贵族日渐强势D.民主化进程之艰难

14.

针对二战前法国文官缺乏系统管理的弊端,且受自身政治传统影响,法国将各级地方政府人事制度置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不得各自为政。这反映出法国人事制度的特点是(  )

A.政治中立化B.官僚色彩浓厚C.中央集权化D.坚持程序公正

15.

2019年8月2日,美国宣布正式退出《中导条约》。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中导条约》失效后,世界将失去宝贵的 核战争制动器 。这说明(  )

A.武器研发有损于和平B.大国需承担国际义务C.和平之路任重而道远D.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二、材料阅读

16.

【中国服饰与文化】
材料一
在汉代的服饰制度中,出现了两种极为重要的制度,即佩绶制度与簪笔制度。簪笔的出现最初只是出于实际应用的需要。因为官吏上朝奏事必先书写在笏板上,在上朝过程中,皇帝的旨意或议事的结果也需要书写在笏板上以备忘。这一切,使得官员在上朝时需要随身带笔。而汉代的笔没有我们今天的笔那么精巧,不便放在身上,所以插于头上耳边一侧的冠内,叫簪笔。不过,据有关文献记载,两汉时期的簪笔仅限于御史或文官使用。汉以后,簪笔成为文官的一种象征和礼仪的一部分……汉代官员簪笔以奏言记事,向君主和其他朝臣表现自己的忠君效主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赋予了簪笔以君臣之 的新内涵。

——摘编自朱和平《中国服饰史稿》

材料二
南宋淳祐庚戌(1250年),史绳祖撰文说:和夏、商、周三代相比较,衣裳和帽子鞋子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古时候有帽子,但是没有头巾,近代却反而把使用头巾当作符合礼仪的行为,而戴着帽子不戴头巾被认为是不合礼仪的……古时候有舄(一种复底鞋)、有屦(一般的鞋子)、有屐(木屐),但是没有靴子,赵武灵王(战国时期赵国君主)之后开始使用靴子。北宋末年曾经把靴子改成履(单底鞋),宋高宗的时候又把履改成了靴子;北魏的胡服方便骑马,于是在衣服上加上类似裙子的横幅并缀在下面,叫做襴,这成为了现在(南宋时期)官员们的公服……所有这些情况,史氏(史绳祖)认为都是 变古 之制。《麈史·仪礼》亦言当时 衣冠之制,上下混一

——摘编自朱瑞熙等著《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簪笔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其象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宋服饰 变古 现象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变迁。

17.

【列强侵略与中国经济】
材料一
从1840年到1905年的66年中,中国人民一直被笼罩在列强侵华战争的硝烟之中。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强国都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活动,是以享受条约所赋予的特权为基本特征的。数以百计的不平等条约、章程、专条,像一张无所不至的巨网,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束缚着中国,使中国在列强无尽的索取面前寸步难行,动辄得咎,而列强则据此为所欲为。甲午战争后,除在华企业投资外,对中国政府的贷款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财政、争夺 势力范围 和左右中国政局的工具,在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它们通过各种手段,把经济侵略的触角从中国的通商都市一直伸到穷乡僻壤,并在中国造成了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资产阶级。

——摘编自《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材料二

1913—1918年中国进口贸易货值表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1840—1949)》第3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并概括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13—1918年中国进出口净值变化的原因。

18.

【殖民主义与大国竞争】
材料一

历史时期

历史发展状况

15世纪

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海外探险和殖民活动,开辟新航路。

16世纪

西班牙建立美洲殖民帝国,获取大量财富。

17世纪

英法荷等国加入殖民竞争,进行殖民扩张和贸易争夺。

18世纪

英法七年战争,英国胜利,确立了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霸权。

19世纪

工业革命推动欧洲列强加速殖民扩张,非洲和亚洲成为主要目标。

20世纪

两次世界大战后,殖民体系瓦解,殖民地纷纷独立,新的大国竞争格局形成。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全球化进程中,各个方面,经济、政治、文化都深深打上了殖民主义的烙印。殖民主义对全球化进程有不可否认的推动作用。这里用的推动是一个中性词,不同于建设、进步这些字眼的意义。推动可以向好的方向,也可以向不好的方向,可以用好的方式,也可以用不好的方式。无论16世纪的海上霸主和商业帝国西班牙和葡萄牙,还是17世纪被誉为 海上马车夫 的荷兰,抑或18世纪中期开始全面走向世界、最终成为 日不落帝国 的英国,西方国家凭借经济和技术的全球优势,利用坚船利炮进行贸易掠夺、军事侵略和殖民扩张,最终建立起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体系。二战结束后,美英霸权和平轮替,世界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中心由欧洲转向北美。冷战期间的美苏争霸,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

——摘编自张红菊《殖民主义与全球化—殖民主义对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危害及消极影响》、朱锋《大国战略竞争视角下的国际秩序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15世纪至19世纪欧洲殖民主义发展的主要趋势。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殖民主义与大国竞争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三、开放性试题

19.

【中西传统用人观】
材料

项目

中国传统用人观

西方传统用人观

用人标准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和忠诚正直,同时注重才能。

注重才能和专业技能。更看重个人在特定领域的能力表现。

选拔方式

科举制度等选拔体系,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也有举荐等方式。

以能力为导向,通过竞争、面试等方式选拔。部分时期有贵族世袭等情况。

用人理念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强调对人才的信任和放权。

强调契约精神,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用人,更注重制度约束。

人才培养

通过学校教育结合实践培养,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和学习。

重视专业教育和实践经验,通过学校、企业等多种途径培养人才。

人才流动

相对较为稳定,受社会等级、家族观念等影响较大。

人才流动较为频繁,更注重个人发展和市场需求。

——摘编自陈菊香《中西方传统用人观及其现代启示》

中西方传统用人观存在诸多差异。根据上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1—2个项目,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