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山西省运城市高一第一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1—6课】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04

一、单选题

1.

公元前3300~2300年的良渚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玉文化(如下表)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类型

简介

玉琮

核心元素是神像;形制为上大下小,影射天地,中间的节面和直槽为沟通天地的方位和通道

玉钺

是生产工具或武器的代表;有无玉钺以及是否组装玉质的瑁镦是身份等级和地位的象征

玉壁

高等级墓葬中的玉壁往往呈堆叠状位于脚端,象征着当时的社会财富

A.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强大B.手工业的分工日益细化C.早期礼制文化已初见端倪D.集权国家形态已经形成

2.

《史记》载: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封师(姜)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由此可知,西周(  )

A.注重构建王室天下共主的地位B.统治策略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C.建立了全国性的中央集权统治D.恪守华夏同源共祖的政治理念

3.

春秋时期,各国的货币形制彼此不同,市场上并存着多种货币。至战国后期,黄金在交易媒介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甚至秦国在瓦解六国时,常常用黄金贿赂各国政要。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这一变化源于(  )

A.区域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B.秦国势力扩张的不断加速C.黄金具有特殊的经济价值D.金属铸币的技术较为落后

4.

周太王之子太伯和仲雍奔吴越时,当地民众乃是 文身断发 荆蛮 ;春秋初期,史书中关于吴越的记载仍十分罕见。至春秋后期,吴公子季札出访鲁国,对周国的诗乐予以精准评价;至郑国,告诫子产应以礼治国;至卫国,盛赞当地君子很多。该材料反映出当时(  )

A.中原文化开始向江南地区渗透B.区域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增强C.儒学渐成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D.各族华夏认同意识日益提升

5.

朱熹评价先秦某一思想家时称其学说为: 大抵以虚静无为、冲退自守为事。故其为说,常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由此可推知,下列属于该思想家学说的是(  )

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B.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

下面为秦始皇创立皇帝制的示意图。由此可推知,皇帝制(  )

A.凸显了专制皇权的至高权威B.是对传统宗法礼乐文化的发展C.使封建文化专制达到了顶峰D.保障了专制独裁统治长期稳定

7.

有学者指出: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对旧王室念念不忘,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感到不满,平民百姓多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徭役负担。该学者的这一言论反映出秦朝(  )

A.不施仁政改变了王朝的命运B.统一六国缺乏民意支持C.政权速亡的原因具有多元性D.国家治理模式较为落后

8.

下面分别是西汉初期和西汉中后期国家政治地理结构示意图。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民族矛盾渐成主要矛盾B.中央集权统治的日益强化C.边疆治理模式创新发展D.政治中心东移的发展趋势

9.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两汉时期的黄门译长出海贸易,主要携黄金和杂缯(丝织品),但这两类物品在汉朝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极少被发现;考古学者却在沿线发现众多汉朝铜镜以及部分铜容器和铜炊具等。这说明(  )

A.多重史料互证可丰富历史认知B.汉朝文献史料的可信度较低C.最新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真相D.汉朝铜器最受海外市场青睐

10.

东汉外戚封侯始于光武帝时期,并集中于东汉中后期。外戚在受封的同时,也被授以数量不等的食邑户数,在可确定爵称的80位外戚恩泽侯中,其平均食封约九千户。由此可推知,东汉外戚封侯现象(  )

A.加强了政府的中央集权统治B.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C.冲击了皇权政治的经济基础D.反映了专制皇权的逐渐衰落

11.

三国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人才。据统计,曹魏集团人才来自十二州、五十郡,主要集中在谯沛和颍川等地;孙吴集团人才来自十一州、三十二郡,主要集中在淮泗和江东等地;蜀汉集团的人才来自十州、三十郡,主要集中在荆州和益州等地。由此可知,当时(  )

A.曹魏集团人才选拔最具包容性B.国家统一具有坚实的文化基础C.政局动荡利于社会的阶层流动D.地缘政治影响政府的人才选拔

12.

前赵刘渊灭西晋时称: 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 前秦苻坚在讨伐东晋时也称: 帝王历数岂有常哉,惟德之所授耳……刘禅可非汉之遗祚,然终为中国之所并。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国家政策B.华夷之辩思想壁垒已消弭C.统治者积极构建政权合法性D.国家统一的前景日渐明朗

13.

下面为西晋至隋的朝代变迁图。由此可知,下列对这一时期时代特征表述正确的有(  )

A.社会变革和华夏认同开始出现B.文化多元和民族交融C.政权林立和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军阀割据和政局动荡

14.

《隋书·经籍志》载: 开皇三年(583年),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经史典籍的不同版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 与此同时,隋文帝还敕令牛弘修撰《五礼》,勒成百卷,行于当世。隋文帝的这些举措旨在(  )

A.强化国家政治认同B.加强文化专制统治C.推动民间学术发展D.发展社会文教事业

15.

据史料统计,唐朝任用的非汉族官员可考人数共114人(如下表)。这反映出唐朝(  )

民族/地域

西城

鲜卑

突厥

靺鞨

高丽

于阗

疏勒

党项

人数

2

1

34

15

3

3

9

2

1

1

1

民族/地城

西羌

契丹

安西

铁勒

安息

回纥

柳城胡

沙陀

日本

印度

人数

1

9

1

3

7

1

8

7

3

1

1

A.政府注重与少数民族的交流B.奉行开放包容的统治策略C.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加深D.民族交融扩大了国家疆域

16.

唐前期,州府录事参军(七品)多负责检查本州府行政文书,对州府僚佐与属县官吏享有一定纠举权。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回到长安后即下诏增加录事参军的品级和俸禄;此后,录事参军的职位不断提高,并逐渐享有与州县令官共同负责地方行政的权力。唐政府对录事参军一职的调整意在(  )

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保障战事运转B.完善地方监察体制,维持吏治清明C.强化地方分权制衡,实现强干弱枝D.改变地方权力架构,恢复中央威权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从殷墟卜辞来看,殷商时期的 帝令(命)”都属于外在之命,是上天意志作用于人间政治的结果,因此纣王曾声称: 我生不有命在天 。代商自立后,周人在保持 的绝对权威的同时,也赋予了其一定的人文主义的内涵,也就是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在周人的观念中,如果只知礼奉上天,却对民众的诉求无动于衷,是无法维持政权的统治来上契天命的,因为天与民是一体之两面,天意即民意,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于是 以德配天 转化为 德以保民

——摘编自徐燕斌《西周的德性政治与合法性构建》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之初,诏丞相、列侯、二千石等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由武帝亲自策问古今治国之道。董仲舒对策推尊儒学,建议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都予禁止,受到武帝的赞许;其 天人感应 学说也为武帝寻找天人之征,拾遗补阙(缺),增强了武帝行使皇权的自信心。此后,武帝逐渐黜黄老刑名之言,为博士官置弟子,结业以后第其高下补郎中、文学等职,打开儒学利禄之门。与此同时,武帝仍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整饬吏治等。当时人物如公孙弘(丞相)学《春秋》杂说,习文法吏事而缘饰以儒术;张汤为廷尉,条定法令,用《尚书》《春秋》作为文饰,是为 文法 。汉武帝以后,汉宣帝、光武帝、汉明帝等都重用文法吏,以刑名绳下。

——摘编自白兴华《论秦汉政治思想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周治国理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治国理念的特点,并简述其影响。(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商鞅根据西秦华戎交织,土僻人稀,以农为主的国情,既吸取了儒家孔子提出的平均主义经济消解思想,又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领域厉行干预;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大力提升了西秦国家的战争资源获取能力,达到秦政府对国家经济资源的全面控制,为西秦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李禹阶等《商鞅的经济思想及改革路径新论》

材料二
孝文帝拓跋宏五岁继帝位,在祖母冯太后的抚养下,其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冯太后逝世后,孝文帝主政,不仅力排众议,坚持为冯太后服丧三年,还开展了迁都洛阳的工作。公元495年,孝文帝下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三十以下……若有敌为,当降爵。次年,他又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并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義、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孝文帝不仅在中央及地方广设学校,以儒家经典著作为教材,还颁布均田令,将国家土地分配给各族平民,鼓励其耕种。这些改革德泽后世,在推行改革措施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摘编自许林等《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提升秦国国家战争资源获取能力的举措。(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共因。(2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陂塘要修筑堤坝形成库容蓄水,又要设置闸门对水量进行分配控制,还要建造溢流等设施,以保证水库的安全;该设施可以对天然径流进行调节,以兴利除害。春秋时期是我国陂塘工程建设的重要时期,在淮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尤为突出。至战国时期,小型陂塘兴建更多。青川秦墓中出土的 为田律 中记载有: 十月为桥、修波(陂)隄(堤),利津梁

——摘编自张芳《春秋战国至南北朝陂塘灌溉工程的发展情况》

材料二

秦汉至隋唐治水活动的地理分布统计表(部分) 单位:次,

朝代

秦汉

三国

南北朝

隋唐

北方五省

48

15

7

4

120

南方五省

7

8

8

15

131

注:北方五省分别为: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肃

南方五省分别为: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

——摘编自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和水利事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陂塘工程发展的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至隋唐我国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秦汉王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中华古代文明自此开启了从延续约二千年的王国文明向帝国文明的转型。作为古代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节点,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构起 文化、主体人群、疆域 三位一体的文明新构造,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不但更为彰显,而且被赋予了更加丰厚的历史内涵。

——摘编自郑君雷《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明新构造》

根据材料,围绕 秦汉王朝的历史地位 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闸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