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福建省泉州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5+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9 浏览数:120

一、单选题

1.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浙江良渚遗址出土了黑陶、彩陶、石斧、石镰、铜矛和铜戈等,这体现了(  )

A.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B.早期国家管理机构的不断完善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D.生产工具和冶金技艺有所发展

2.

西周初年,周成王授予齐国征伐小国之权。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大国不经授权兼并小国成为常态。这反映了当时(  )

A.思想文化空前活跃B.周天子权威消失殆尽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D.诸侯国经济快速发展

3.

秦简《戍律》记载,同一家庭中的男丁不得同时被征发戍役,否则基层官吏当受罚。这旨在(  )

A.保障农业生产时间B.体现儒家仁爱思想C.提高基层管理效率D.制定严苛法律体系

4.

图1、图2是出土于甘肃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室砖画,可以印证当时(  )

图1  农耕图                                                       图2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A.民族关系的双向互动B.绘画体裁的多种多样C.边疆经济的繁荣发展D.戍边军民的鱼水之情

5.

西晋时期的佛教经典《盂兰盆经》描述了父母恩重难酬及做儿女的应如何报答父母深恩,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汉文帝为母 亲尝汤药 的故事内涵相契合。这体现了(  )

A.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形成B.佛教已成为当时主流思想C.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D.思想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

6.

唐太宗下令停建洛阳乾元殿,两次释放宫女,并规定每个成年男子应有田三十亩。这表明他(  )

A.励精图治,开创盛世B.选贤任能,虚怀纳谏C.以民为本,休养生息D.政治清明,对外开放

7.

唐朝时期,出身贫寒的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留下千古名句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说明科举制(  )

A.选拔了最优秀的官吏B.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C.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了科学技术水平

8.

宋代地方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分掌地方军政、财政、监督与民政等,四司互相牵制,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行政长官,州可以不通过路直接向中央奏事。这旨在(  )

A.强化中央集权B.提升行政效率C.增加财政收入D.防范武官干政

9.

南宋时期,嘉兴魏塘镇的佃农带着大米到农村集市上交易香烛、油盐、椒姜等,当地米店则将买来的大米运到临安府等地出售,并购买货物返回农村集市卖出。这反映了当时(  )

A.纸币使用的普及B.自然经济的解体C.城市生活的丰富D.基层市场的发展

10.

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契丹人与汉人通婚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

丈夫

妻子

汉人汪惟正

契丹人耶律昼锦

汉人王均

契丹人耶律氏

契丹人耶律希亮

汉人何氏

契丹人耶律楷

汉人王氏

A.民族交融的凸显B.民族习俗的趋同C.华夏文化的扩散D.民族隔阂的消除

11.

下表体现了明朝(  )

区域

明朝的边疆治理措施

蒙古

1571俺答封贡,设立榷场。

西藏

封授僧俗首领,设置政、军机构,开设茶马互市。

东北

设奴儿干都司,对女真各部首领封授官号。

A.加强西南管理B.重视边境贸易C.推行因俗而治D.促进疆域拓展

12.

下表为清朝官方统计的耕地面积及人口数据(部分)。据表推知,当时(  )

时间

全国耕地面积

全国人口

顺治七年(1650

6亿亩

11.5亿

道光三十年(1850

12.10亿亩

4.1亿

A.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B.人地矛盾渐趋紧张C.西方工业品的大量涌入D.财政收入日益萎缩

13.

康熙下令中央政府重新辑刊《朱子全书》,并亲自到山东曲阜向孔子 行三跪九叩礼 ,还亲行耕籍礼以示 重农务耕 。以上举措旨在(  )

A.维护封建统治秩序B.巩固儒学正统地位C.回应清初进步思潮D.强化小农经济主体

14.

下图所示著作是鸦片战争后福建布政使徐继 所撰,该书(  )

A.确立近代国家意识B.开阔人们国际视野C.保障福建海防建设D.追求民主政治制度

15.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写道: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后的新的变化的又一方面,就是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的血迹斑斑的图画。以下史实可用于印证该观点的是(  )

A.洋务运动的开展B.近代新式学堂的创办C.清末新政的施行D.《辛丑条约》的签订

16.

武昌起义爆发后,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该事件使用了 革命 (revolution)、 起义 (insurrection)等词,同年11月却发表了《首相袁世凯》《袁世凯的责任》《袁世凯在北京》等文章。由此推知,《泰晤士报》(  )

A.秉持客观中立态度B.维护英国在华利益C.支持民主革命用意D.阻止中华民国成立

17.

中华民国政府1912年颁布《暂行新刑律》,全面删除涉及帝制和亲属的礼教条文;1914年颁布《补充条例》十五条,礼教条文回潮;1915年颁布《修正刑法草案》以恢复礼教为要旨,重新规定亲属条文的范围。这反映了(  )

A.礼教与法治的争论B.立宪与保皇的较量C.共和与专制的博弈D.民主与科学的弘扬

18.

1920年《共产党》月刊第1期《短言》: 资本主义在欧美已经由发达而倾向于崩溃了,在中国才开始发达,而他的性质上必然的罪恶也照例扮演出来了。代他而起的自然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法,俄罗斯正是这种方法最大的最新的试验场。 据此可知,《短言》(  )

A.阐明中国革命方向B.开辟中国革命道路C.倡导产业革命模式D.构建中共话语体系

19.

1930年春,闽西苏区共有69个区、597个乡召开工农民主代表大会,建立区、乡苏维埃政府,1930年闽西苏维埃政府选举成立,1931年中华苏维埃政府选举成立。这反映了苏区民主政权建设(  )

A.实行民主集中制度B.打破了国民党封锁C.适应国民革命需要D.凝聚群众革命力量

20.

下表《申报》对 中华民族 一词使用频次的检索统计(部分)。据表可知,当时中国(  )

词语

年份

条目数量

中华民族

1919年前

30

19201924

68

1925

81

1928

183

1939

372

A.社会经济的发展B.民族意识的增强C.报刊杂志的盛行D.抗日战争的胜利

21.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普选制的民主选举和 三三制 的政权建设探索,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也仿照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选举。这旨在(  )

A.践行对日持久作战方针B.提高八路军的军事实力C.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夯实根据地的经济基础

22.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创造了灵活多样的对敌宣传手段,如阵前喊话、电台广播宣传、投送传单和刷帖标语等。这有利于(  )

A.实现生产的恢复发展B.加速解放战争胜利进程C.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D.赢得对国民党绝对优势

23.

1901年,清政府在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清军击毙处建立 克林德碑 ;1918年,象征耻辱的 克林德碑 改名为 公理战胜碑 ;1952年,亚太区域和平会议又将 公理战胜碑 改为 保卫和平碑 。上述碑名的变化主要缘于(  )

A.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B.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C.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4.

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郑重声明,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强调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这一声明(  )

A.确立新中国大国地位B.改变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C.体现新中国外交策略D.消除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25.

某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把1956—1966年中国的经济状况概括为 3338”四个数字,即 三面红旗 三年困难 三线建设 八字方针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摆脱苏联模式束缚B.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C.计划经济体制确立D.中西部地区经济得到恢复

二、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图2
根据图1、图2,判断并写出上述两幅地图所处的历史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你做出判断的依据。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以前,耕犁是长直辕犁,回转困难。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曲辕犁的出现有三个优点:首先,减轻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辕犁 回转相妨 的缺点;第二,犁评(耕犁入土深浅的一种控制装置)的出现,使耕犁控制更加随心所欲;第三,改进犁壁,使耕作平稳、深浅一致。因此,曲辕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等

材料二

敦煌莫高窟壁画唐朝牛耕图中的曲辕犁

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曲辕犁是 当时最先进的耕具 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种史料类型以佐证唐朝敦煌地区使用过曲辕犁。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 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中国 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周成玉时的青铜器《何尊》铭文。魏晋时期将 中国 华夏 两词融合, 华夏 之称逐渐演化为 中华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等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提出近代 中华民族 概念,认为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境内的多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强调在中国主权和治权范围之内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明确提出 民族主义 这一概念。辛亥革命后,在边疆分裂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提出了汉、满、蒙、回、藏 五族共和 的主张。1917年李大钊强调 今后中国的汉、满、蒙、回、藏五大族,不能把其他四族作那一族的隶属 。他号召把中国复兴之希望放在 朝野爱国诸同胞 身上。

——摘编自孟成全《论李大钊的中华民族观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至魏晋时期从 华夏 之称演变为 中华 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 中华民族 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12—1917年 中华民族 内涵发展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中华民族 内涵发展的历史意义。

三、开放性试题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重视劳动教育,彰显时代精神。

时间

劳动教育口号

劳动先进典型

①土地革命时期

劳动为了革命

只有弯下腰,才能干革命

朱德的扁担

②全民族抗战时期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一边学习,一边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

王震带领359旅开发南泥湾

③新中国成立至

改革开放前

劳动教育应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

劳动最光荣

铁人王进喜

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摘编自魏浩天《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的百年征程》等

围绕材料主题,任选其中的一个时期,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时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