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四川省达州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30+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3 浏览数:103

一、单选题

1.

如图是考古学者根据庙底沟与半坡两个地方出土的尖底瓶,所绘制的样式及变化图。据此可知(  )

图1    庙底沟类型尖底瓶型式演变

图2 半坡类型尖底瓶型式演变

A.双方存在频繁的经济交流B.造型变化是自然环境演变的产物C.原始社会手工业创新度低D.中华文明早期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2.

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

A.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B.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C.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

3.

秦朝时,首创了文书的抬头制度,即规定了在书写文书时,如本朝代名、帝号或与皇帝言行有关的字等,在其前都要空一格或几格,或重新另起一行顶格书写,或另起一行高出数格书写。此举反映出秦朝(  )

A.以法入礼的思想B.中央集权的原则C.文臣治国的理念D.皇权至上的特征

4.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丝绸之路开辟后, 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葡萄)肥饶地……其地(大宛)皆无丝漆,不知铸钱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他兵器。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汉朝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B.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交流发展C.改善了中原与西域交通状况D.极大地缓解了汉朝的财政困境

5.

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 清谈 ,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该现象(  )

A.严重阻碍了文学艺术的正常发展B.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有双重作用C.导致了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滑坡D.说明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6.

学者阎步克说: 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这说明孝文帝改革(  )

A.实现了北魏政权的长治久安B.导致门阀士族制度消亡C.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D.加剧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7.

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隋朝时大运河首次贯通南北,沟通五大水系, 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  )

A.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B.是中国最早的运河工程C.促使商帮和会馆出现D.保障了统一和政权稳定

8.

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吏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 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这一问题所进行的制度设计是(  )

A.内外朝制度B.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D.两税法

9.

如表可用来揭示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是(  )

熙宁二年(1069七月

实行均输法

熙宁二年(1069九月

实行青苗法

熙宁二年(1069十一月

实行农田水利利害条约

熙宁二年(1069十二月

实行募役法即免役法

熙宁三年(1070十二月

实行保甲法

熙宁五年(1072三月

实行市易法

熙宁五年(1072八月

颁布方田均税法保马法

A.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B.变法推行操之过急C.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D.变法损害农民利益

10.

辽朝统治了以东北地区为中心的广阔地带,在经济管理模式上, 汉族、渤海人及其他一些被征服的农耕民族仍以农业为主,契丹及其他有亲缘关系的草原民族仍以游牧和渔猎为主。 与此相应,辽在政治上实施南北面官制度。这些措施反映出辽的统治特点是(  )

A.因俗而治B.民族分化C.和同一家D.礼法并用

11.

宋朝在广州、泉州、明州等地均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市舶司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市舶司年收入突破200万贯,为北宋时的三倍。由此推知,宋代(  )

A.国家的管理机构逐渐专业化B.政府放宽对贸易的控制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海外商业贸易活动繁荣

12.

元朝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例,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局面。此举意在(  )

A.促进民族团结B.加强险要之地的经济开发C.加强中央集权D.大力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13.

我国古代选官发生了从早期几乎全部官位的重职、要职都由世族成员担任,到汉武帝 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再到后世 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 的变化。由此可知(  )

A.古代吏治越来越清明与高效B.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彻底扭转C.古代选官愈加注重公平公正D.科举成为后世唯一的选官制度

14.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军机处并无特出之首长,亦无权向各部及各督抚直接发布命令。盖军机处仍不过为清王室一御用机关,不得目之为政府中之最高枢机。由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置(  )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减少了决策失误C.完善了中枢机构D.强化了君主专制

15.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近代社会演进的趋向。这里的 变异 主要是指(  )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的雇佣关系B.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C.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D.美洲等地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

16.

近代中国前期,清朝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呈现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朝贡关系,如朝鲜、越南等;二是传统互市关系,如日本等;三是近代条约关系,如英国、法国等。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清政府抗拒履行不平等条约B.传统外交关系受到较大冲击C.中西双方外交理念存在差异D.仍在亚洲地区具有支配地位

17.

如图漫画是对哪一事件的形象描述(  )

A.洋务运动B.明治维新C.维新变法D.清末新政

18.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等早期著作中以 托古改制 的手法提出了向西方学习、行君主立宪的主张。而根据内廷档案《故宫藏光绪二十四年内府抄本〈杰士上书汇录〉》的记载,戊戌年康有为上呈给光绪的两本变法参考《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非但不主张限制君权,反而鼓励光绪师法俄日,大张君权。由此可以得出(  )

A.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B.历史研究需对多项史料进行对比互证C.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了解客观史实D.通过文献研究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19.

1912年,中华民国第一部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中央对西藏的主权,宣布 西藏是中华民国领土的一部分 ,提出 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实行五族共和 。同年7月,民国政府设蒙藏事务局。据此可知,中华民国(  )

A.实现了各民族真正平等B.重视对西藏的主权管辖C.赢得了帝国主义的支持D.开启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20.

结合所学,对如表《1913—1921年间中国棉纺织工业的情况》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创办实业C.近代工业此期间获得快速发展D.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

21.

傅斯年曾说: 五四运动过后,中国的社会趋向改变了。有觉悟的添了许多,就是那些不曾自己觉悟的,也被这几声霹雳吓得清醒了,以后是社会改造运动的时代 。傅斯年意在说明五四运动(  )

A.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促进国民意识的大觉醒C.唤醒了青年对于自由的追求D.开启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22.

中共一大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独立;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A.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和方向B.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C.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D.积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3.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 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毛泽东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令他处在了与莫斯科和中共政治局 对立 的地位;然而他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 毛泽东采取的 非正统做法 是指(  )

A.分析阐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B.开辟 工农武装割据 的革命道路C.反对城市罢工、怠工的斗争方法D.领导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大屠杀

24.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很快从 公审蒋介石 转向 联蒋抗日 。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号召 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 。中国共产党的转变(  )

A.适应了民族抗战的需要B.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C.消除了与国民党的矛盾D.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5.

如表是抗战时期海外华侨支援国内抗战的情况统计表(部分)。对此如表解读合理的是(  )

时间

项目

数目

1940

抗日救亡团体

2000多个

1940

捐献物资

217架飞机,坦克27辆,卡车数百辆

1940

捐献医药物资

救护车1000多辆,输血1750立方公升,药物无数

19371941

侨汇

55.7亿元法币

19371945

捐款

50亿元法币

19371945

购买政府国债

11亿元法币

19371945

回国参军参战

4万余人

A.国际援助在中国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B.各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保障C.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D.爱国主义精神在抗战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6.

如表为新中国建国初期部分行业的产量情况表,表格反映的情况主要得益于(  )

项目

原煤

机床

棉布

1957年产量

535万吨

1.31亿吨

193亿度

2.8万台

50.6亿尺

1952年相比

增长近3

增长98.596%

增长164.4%

增长7

增长32.96%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B.土地改革的完成C.国有企业改革进行D.一五计划的推行

27.

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年,开始了以成昆、湘黔铁路,攀枝花、酒泉钢铁厂和重庆工业基地为主的铁路、冶金和其他重工业建设。这一战略决策(  )

A.完善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B.推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C.提高了国家的国防能力D.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基础

28.

新中国成立后,义乌早期乡村集市的 鸡毛换糖 曾被举报 投机倒把 。1982年义乌县政府正式开放 小商品市场 ,1998年国家外贸部特批给义乌小商品城自营进出口权,此后义乌小商品享誉全球。义乌的发展变化得益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改革开放释放了经济活力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

29.

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如下表所示。这些成就表明 (  )

类别

制造业

货物贸易

商品消费

外资流入

外汇储备

整体经济实力

世界

排名

第一

第一

第一

第二

连续多年世界第一

第二大经济体

A.两个一百年 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B.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已经完全实现C.一带一路 倡议辐射作用日渐凸显D.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逐步现代化

30.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表明(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完成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D.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实现

二、材料阅读

31.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春秋早期,戎狄势力很盛,中原的华夏诸小国受其威胁较严重。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不少的戎狄渐被华夏所征服。由于各族长期和华夏聚居在一起,到春秋末年,原来散居于中原各地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已和华夏融合在一起了。

——邓广铭、田余庆、戴逸等《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

材料二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历经数千年的 大一统 思想是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的重要特征,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三
如果没有康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中国就没有现在的版图,更就谈不上现在的统一;而且那时候不统一、中国将是一盘散沙,在近现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后势必分崩离析。后来列强入侵,中国各族人民都起来反抗侵略,应该说是康乾盛世奠定了这一根基。

——摘编自戴逸《盛世的沉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和汉朝 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 而采取的思想文化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版图的奠定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

32.

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各阶层不断斗争探索。争取民族独立自强、追求社会进步成为近代中国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40年,英国用 坚船利炮 轰开了中国的 大门 ,轰破了国人几千年 天朝上国 的迷梦。19世纪70年代后, 向西方学习 在近代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强劲的时代潮流。这种潮流由初期试探性的、全盘西化式的学习,逐渐发展到选择性的、批判性的学习。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称谓,由近代初期的 夷学 ,发展到 西学 ,及至 新学 。通过向西方学习,经过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完成了自己的时代嬗变,形成了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同政治、救亡图存密切结合的,以爱国、革命、革新、开放为特征的近代文化。这是一个无奈的、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新生的过程。

——摘编自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 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 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精神在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33.

生态环境的治理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注重环保立法,西周初期的《伐崇令》记载: 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如不令者,死无敝。 《吕氏春秋》中提出了 四时之禁:山不敢伐材下木,泽不敢灰 。秦朝《田律》对动植物资源等保护对象以及违规处罚办法都做了具体规定。汉武帝时期大臣曾奏请制定关于水利灌溉的法律来规范的指引生产。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森林破坏严重,但是一旦停战便会植树。唐代凡是毁坏树木的都要以盗窃罪论处。宋代开封 宣和年间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近,春夏之间望之如绣。 明清时期,一些地区宗族制定族规,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措施。

——摘编自张涛《中国古代的环境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
近代中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兴修农林水利、救济灾荒与生产自救、厉行节约运动,为此后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初步经验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形成注重山河修复整治、开展绿化祖国和爱国卫生运动、探索环境保护规律和维护国家发展权益等环境保护与发展格局的观念与举措,推动了生态环境恢复与经济社会有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探索生态建设与持续发展结合道路,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入新时代,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基本方略,为建设美丽中国与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不同于西方资本主导绿色转型路径的中国行动和中国智慧。

——摘编自包庆德、宁琳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使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探索生态建设的意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