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南阳市六校高一第一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01

一、单选题

1.

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一课,张明同学回忆整理了以下关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片段记录,正确的组合是(  )
①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部落联盟。
③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④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⑤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⑥以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等为代表。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③⑤⑥

2.

在国家考古博物馆龙文物特展上,展示了各具特色的关于龙的重要考古成果。其中有辽宁阜新茶海遗址出土的距今约8000年被称为 中华第一龙 的石堆龙,长江下游出土的距今约7000年的四龙首玉镯,在陕西南部出土的距今约6000年的蚌形龙,山西陶寺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彩绘龙纹陶盘等。据此材料可知(  )

A.当时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B.的文化源远流长、多元并存C.中华早期文明不同区域间联系密切D.的出现成为王权身份的象征

3.

同一历史史实会存在不同的史料记载,这些史料的观点甚至相反。关于夏朝启的继位,古书中同样有不同的记载,如启武力夺位说、禅让说、世袭说等,这说明(  )

A.互相矛盾的记载掩盖历史的真实B.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历史真相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4.

某学者认为,甲骨卜辞可见商代政治制度,商王直辖的部落区域称谓内服,周边迫于武力威慑等臣服于商的区域称谓外服。而西周时期的大分封,则基于一种长远的战略规划,是为控制新征服的广大地区而采取的大战略。该学者意在强调西周时期的大分封(  )

A.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B.使中央集权得以巩固C.实现了对地方垂直管理D.有利于强化地方治理

5.

古书提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但在周的前后不同时期,诸侯国的边界却从模糊变为清晰。比如西周时期各诸侯国间有大量的荒地作为缓冲区,边界较模糊,东周时期诸侯国间的界限渐清晰。出现此变化的根源是(  )

A.大量荒地被开垦B.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C.生产技术的进步D.兼并战争的日趋激烈

6.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数量在战争中逐步变少;民族交融;法家主张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已经设置郡、县进行地方管理。这些现象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国家统一已大势所趋B.家国同构已不合时宜C.百家争鸣已蔚然成风D.专制集权已悄然形成

7.

每一次制度的变革总是在前一制度暴露的弊端不适应新的历史使命的情况下去突破,同样,封建制随宗法制的瓦解走向崩溃也是如此……正是在这一规律、背景下,中国必须重新踏上依据新标准新规则进行制度建构的新征程。 春秋战国时期 重新建构 的本质是( )

A.从重井田制到重私有制B.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C.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D.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

8.

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郡县长官需定期向中央进行行政述职,类似今天的行政述职报告,当时的内容包括辖区人口变化、财政收入、治安状况等,事关郡县长官的职位升降,常有记载述职文书需要官文催督提交的情况;汉代同类行政述职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难以查到相关催督提交的信息记载。这从侧面说明(  )

A.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B.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

9.

下面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史料,对其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烽火狼烟突至,传尚书令、侍中、常侍等御前急商军国事,初议,帝决发符,并诏相行之,相速传下,兵政速遣驰边,郡国支前,粮草在路(  )

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B.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D.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

10.

秦朝的郡设郡守(主持民政)、郡尉(主持军事)、郡监(主持监察事务),郡守下设郡丞,作为郡守的副职。汉代郡级官吏包括纲纪、门下、列曹和监察四个系统,其中强调太守是核心,负责郡政府的日常工作和人事任免,负责协调、督导四个系统的郡级政府工作运行。与秦朝相比,汉朝这一措施的实行(  )

A.客观上加强了中央集权B.保障了国家政令畅通C.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埋下社会危机的隐患

11.

汉武帝在位时期,选官制度采用乡举里选的察举制,以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名目推举,中央经过考核,任以相应官职;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派多由在中央任职的本籍官员为中正,对本籍人才等次品鉴,再经考核,授以官职。这一变化旨在(  )

A.扩大统治基础B.提升官员素质C.加强中央集权D.维护豪强利益

12.

东汉前期, 以遁世为耻,以守节积极履职为荣 成为士大夫的共同认知。但到东汉后期,士大夫以拒绝出仕留在桑梓田园或虽在朝为官却疏离政事反而能够赢得社会声望和好评。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B.社会舆论影响士人地位C.官员选拔标准有异变D.清议起到激浊扬清作用

13.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第三次入川后,采取的主要举措是发展水利事业,重视农田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恢复盐铁官营,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实行屯田制;孙权立足江东后,广行屯田,兴修水利,发展造船业,建立与海外的扶南、林邑友好关系,还派员出使南洋诸国。这些举措(  )

A.增强了南方地区的整体实力B.推动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C.加剧了南方地区的人地矛盾D.扩大了南方地区的经济优势

14.

下表所示是西晋范晷的任职情况。这从侧面说明当时(  )

姓名

籍贯

时间

曾任官职

出处

范晷

南阳

西晋

河内郡丞治所在今河南泌阳、冯翎太守、凉州刺史、雍州刺史等。

《晋书列传》等

A.地方官吏拥兵自重B.中央政府重视对地方管辖C.西晋统一疆域广阔D.异地任职防范了地方割据

15.

东晋在永嘉南渡后,不仅通过王导、谢安等稳定统治,对江南等地进行开发,还将中原文明传播到南方各地,对北方众多政权采取强硬态度,只在他们废弃帝号、主动称臣时才允许其归附;还通过丧服等辨识门第和血缘亲疏。这些现象源于(  )

A.儒学受到佛道挑战B.东晋维护正统的文化需要C.门阀士族日益衰落D.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6.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主张 定族姓 ,确认汉人士族的法律地位,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等八姓同汉族中的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只任清职,其余按照三世官爵列入不同的门第等级。其 定族姓 的这一主张(  )

A.利于推动北方的民族交融B.标志着鲜卑政权封建化的完成C.导致了北魏政权走向灭亡D.消除了鲜卑贵族与汉族的矛盾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图一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图二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材料二
不久前三星堆的新出土文物再次勾起人们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热情和无限遐想。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辽河等不同地域通过考古发掘为我们呈现了中华文明起源时期各具特色的许多文化遗址,但唯有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文明形态,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为何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成为了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引领者、集中分布区?世界读书日前夕,中央文史馆馆员资深教授葛剑雄进行回答,讲述了黄河文明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之所以取得长足发展并成为文明集中分布的区域,首先得益于它以平原、河谷与山间盆地为主,沃野千里、河流纵横、交通便利,而且位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央,可以广泛接触周边文化并吸取营养。而南方暖湿的气候利于作物成长,但也造成森林密布、沼泽遍布,在人烟稀少且以使用木石工具为主的条件下,农田的垦辟比北方更难。此外,南方地势复杂,多高山大壑,山河阻隔,不利于它们的交流与整合。这些在文化遗址的分布方面也得到印证。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史前卷》、葛剑雄教授世界读书日发言稿等
材料三

文化遗址

考古发现

江西万年仙人洞

   
陶片
粗砂红陶片上饰篮纹或粗绳纹

山东泰安大汶口


      玉镯           石钺         彩陶 
 

辽西和内蒙古东部的红山

 
玉猪龙

(1)根据材料一、二相关信息,指出我国文化遗址在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二分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三中的考古发现,分别从生产力、社会组织角度推断这些文化遗存属于哪一历史阶段,并说出理由。(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 慰问 ,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此后,诸侯纷争不断,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的时代一去不返。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革变法风潮云涌,推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发生大变革。春秋时期,齐国管仲采取 相地而衰征 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了 初税亩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 尽地力之教 、推行 平籴法 、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主张限制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楚国经过改革,成为战国中的强国。最著名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通过变法,秦国强大起来,为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教材解读》
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围绕 时代变革与社会转型 这一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有论题;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文教事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而变革、发展。西周时期,学术文化活动为王室所垄断,接受学术文化教育的群体也仅限于贵族子弟。春秋以降,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出现 畴人(掌管天文、历法的史官)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 的现象,伴西周礼乐文化流向社会,民间教育发展。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家为宣传其学说也纷纷聚徒讲学,力图以自己的学说一统天下。没落的贵族子弟、新涌出来的新兴地主分子和挣脱枷锁的自由民,又迫切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二者的结合加速了 学在四夷 格局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教发展史上第一次质的飞跃,其重大意义不可低估。
——摘编自刘爱敏《西周至汉初的学术发展脉络》等
材料二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武帝置《五经》博士,后又为 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 ,标志着太学教育的正式开始。此后西汉诸帝继续推行太学教育,至成帝末年,太学生员一度增加到三千人。因博士数量及博士弟子员数额有限,私授儒学的现象在汉代也是蔚然成风。绝大多数的授业者都会被朝廷或地方官府延请聘用。各级郡国学校也相继创办。此外,很多经学出身的官员退隐后,也会把教授儒学作为自己闲居生活的一部分。正如阎步克说: 汉代民间私学之地位并不低于太学。
——摘编自孙立涛《汉代儒学教育模式与儒生成长之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特点,并简述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文教事业发展的不同之处。(4分)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鉴于战国时, 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 ,秦统一后的 移风易俗 主要针对的是东方六国。秦始皇企图用严厉的法令手段来匡饬异俗,实现文化上的大一统,形成了 以法治俗 的统治思想。由于秦 事皆决于法 以法治俗 走向了极端,风俗与政治形成了尖锐对立,激起原东方各国的反抗,其中楚人表现得最激烈,齐人、赵人次之,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
——摘编自牟发松《从 移风易俗 看秦汉对地方社会的控制》等
材料二
在完成政治统一之后,刘邦在秦、韩、魏等西部地区设郡县 奉汉法以治 ,在赵、燕、齐、楚等东部地区则立王国,允许诸侯王在一定范围内制定和颁布本国的政策法令,依靠本国士人 从俗 而治。在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的情况下,将承秦而来的汉朝法律强行向全国推广,仍有激起东方社会反抗的危险。刘邦一方面必须 承秦 ,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西汉能成功地避开亡秦覆辙,将帝国的统治巩固下来,与此不无关系。
——摘编自陈苏镇《<春秋>与 汉道 :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三
为了实现文化的统一,汉朝儒生们提出 德教 的主张。贾谊和董仲舒分别对 德教 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方案。贾谊的方案可以称为 以礼为治 。他建议汉朝仿照西周,尽快 制礼作乐 ,自上而下地建立一套儒家制度,用这套制度约束百姓的行为, 使民日迁善远罪 ,逐渐移风易俗,实现文化的统一。董仲舒则主张 教化 必须由 圣人 主持,圣人奉天命来到人间作天子,这种圣人加天子的角色就是 王者 ;王者实现政治统一后,自上而下、由近及远地推行教化,逐渐移风易俗,实现文化的统一。汉武帝即位后,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的主导地位。
——摘编自陈苏镇《秦汉时代社会治理模式的演进》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从社会风俗与国家治理的视角,简要指出秦至西汉初期的统治政策的变化。(6分)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西汉时期如何实现文化统一的。(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