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山西省大同市高一第一学期10月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1—7课】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00

一、单选题

1.

双槐树遗址,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距今约5300年前后。作为仰韶文化中晚期考古的重大发现,被专家学者称为 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河洛古国 。该文化遗址典型器物是(  )

A.彩绘的陶器B.精美的青铜器C.石制的磨盘D.大型宫殿遗址

2.

殷墟的考古发掘确认了其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史记》中关于商朝帝王世系的记载在该遗址得到验证,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明确的历史坐标。这表明(  )

A.历史结论没有客观标准B.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互证才有价值C.考古发现改变历史认知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3.

西周时期,辨别血统祭祀祖先和天神,成为当时国家行政的要务。天子祀天祭祖,各级各姓封君贵族均有从祭和助祭的义务。当异姓封君贵族履行从祭与助祭义务之时,其原有族群背景便被极度淡化了。这可用于说明,西周时期(  )

A.周制仍保有原始民主遗存B.分封削弱了周王室统治力量C.礼制构建家国同构的基础D.宗法制丰富内容而淡化等级

4.

有学者说: 西周农业总体而言较夏商有很大发展,但其农具仍多以石、骨、蚌制为主。如此的农业生产率决定了当时农业劳动中仍实行着简单的集体劳作关系。 西周农业发展的这一状况(  )

A.推动土地租佃制的产生B.与井田制相适应C.促进小农经济大量破产D.加速西周的灭亡

5.

先秦某思想家提出 圣王应 无不加用而为者 ,以增加利益为目的,以民众体验为标准,不费、民德不劳 。凡天下群百工,轮车微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各行各业按照 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 的原则发展经济。下列言论与该思想家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D.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6.

巴、蜀不仅位于秦故微(边境)且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在巴地,秦在设置郡守等职官的同时。任命巴地部族首领担任君长并赋予其一定特权。秦在蜀地先后设置的三个蜀侯均被废除。最终完全确立郡县制。这反映出秦朝(  )

A.地方治理比较灵活B.制度设计凸显秦国故地优先的原则C.基层治理的规范性D.郡县制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

7.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具有以家庭结构为模式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特征。这在秦朝政权构建中的具体表现是(  )

A.宗族关系成为执政基础B.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完全取代分封制D.外儒内法治国理念的贯彻

8.

《史记·项羽本纪》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 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 毋妄言,族矣! ”《史记·高祖本纪》载: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这可用于说明秦朝(  )

A.国家政策严苛的原因B.民族矛盾加剧C.政治统治蕴含着危机D.地方战争频发

9.

西汉文帝到武帝初期,刺史是没有固定治所的。从文帝 遣丞相史出刺 到成帝 罢刺史,更置州牧 前,刺史都是六百石的官员,能监察 二千石以下至墨绶(县令、县长等官员使用的黑色绶带)”的官员。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汉承秦制的特征日益明显B.丞相的权力受到削弱C.官吏选任注重实际从政能力D.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10.

《汉书·严助传》: 上令助(武帝近臣)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 《汉书·霍光金日碑传》: 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汉武帝身边的郎官,后又升为诸曹、侍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西汉(  )

A.宰相议政职能加强B.尊儒尚法的执政观念正逐步形成C.专制皇权得到强化D.党派斗争使汉治国渐趋理性务实

11.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御史大夫桑弘羊一派的御史们提出: 今大夫君修太公、画、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 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升C.逐渐突破工商食官格局D.国家注重发挥经济管理职能

12.

汉朝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对天子上林苑的描写,从山水走势、河流分布到草木花卉、飞禽走兽、再到亭台楼阁、离宫别馆等无所不包。而石刻(马踏匈奴)中。一匹气宇轩昂的象征骠骑将军很去病的战马将侵扰者踏翻在地与匈奴士兵的狼狈不堪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文学艺术作品反映的时代风貌是(  )

A.内敛含蓄B.开放包容C.锐意进取D.谦恭谨慎

13.

东晋时期,刘渊建立前赵政权时以刘氏为姓以 为国号,并 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刘曜掌政后。直接宣称 我皇家之先,出自夏后居于北夷 。十六国时期夏国的开国皇帝赫连勃勃则自称 夏后氏之苗商也国称大夏 。这反映出(  )

A.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的趋势B.民族矛盾得到有效缓和C.历史、地理融合的学术追求D.经济繁荣塑造时代精神

14.

下表为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在整体人口户数下降的大前提下南方相同地区户数比较情况。排除人口自然增长因素之外导致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代

户数

指数

资料来源

元和时期

(806820

1053517

77.3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三零

五代十国

1364704

100

文献通考)(舆地考一)(宋史)(地理志一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世家大族逐渐瓦解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南方疆域得到拓展

15.

从唐太宗时期开始,许多官员被赋予特殊的名号而指定参加政事堂会议如 参议朝政 参议得失 知政事等名号。据(通典)记载这些宰相的名号有10多种这些人都是宰相,许多官员的级别远低于三省官员。唐朝这一现象(  )

A.表明地方官员升迁机制得到完善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正确性C.标志着古代的官僚政治走向成熟D.利于增强皇权统治的效能

16.

唐朝立足于新形势下户口流移、土地集中、贫富分化、课口隐匿、浮寄泛滥以及工商业大发展的客观现实,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确立了 以资产为宗 的赋税征纳方式。这种征纳方式(  )

A.遵从了 量入为出 的原则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说明国家的赋役极其沉重D.抑制了唐朝的土地买卖和兼并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大争之世的战国,名臣贤相各展英才,有以洁身自好成理政清风,有以勤俭操持助军力供养、有以能谋善断求协理阴。而作为实干政治家的商鞅显然具有卓然洞见,把撬动经济发展的杠杆支点确定为:审时度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在根本性问题的制度上进行顶层设计。
在前有变法的吴起之死,现有宗室贵戚的怨恶,再到赵良的游说厉害,尤其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以及为人诟病的僭越乘政,商鞅不可能对潜在的危机和莫测的前路没有感知。但推崇用法而不用术、以国家为本而非以国君为本,以创设系列制度措施实现富国强兵是他的初心,更是他的安身立命所在,也可以说是他入世的毕生追求。

——摘编自白知添《商鞅变法推动经济发展的支点创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审时度势为撬动经济发展支点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并说明其积极影响。(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作为一个成功的改革家应该具备的素质。(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这一演进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使演进成为必然现象的内在逻辑,即由古代中国的国家统治和治理所决定,对君主负责、高度组织化和专业化,并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规律相契合的官僚阶层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性。这种官僚阶层的形成和更新必须以选官制度为基础,由此提出对选官制度建立和运行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统治和治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变化,统治者对官僚阶层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选官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不断演进。

——摘编自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先秦至隋唐时期的历史,围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中国的智慧一般把道分为天道和人道,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了人道的智慧。对于孔子而言,人道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家国或国家所行的道路。孔子之所以重视家国的建构,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人道正在发生变化,导致家国失去了原本的秩序。对此,孔子返回到夏商周三代先王行走过的道路上进行再思考。《论语》中强调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推崇的《韶》乐是音乐形式美与其内在仁德内容的合一。礼的美主要作为礼仪的身体美和礼器的物体美;乐的美侧重于艺术之美,同时也更具人性内在情感和力量。礼、乐的美虽然有其自身的表现形式,但是这一表现形式离不开善。善对于礼而言意味着社会的和谐,对于乐而言意味着情感的中和。因而,不论人还是文,都是美、善的合一。

——摘编自郑翠仙《孔子思想的人文之美》

材料二
董仲舒则综合孔子与孟子的伦理思想,第一次把仁、义、礼、智、信整合在一起,称之为 五常 。五常从个人品行讲起,最后讲到整个民族全体的团结友爱、和谐统一。五常贯彻了个体与群体相统一的原则,构成了完整的伦理规范体系。 董氏把儒家人文精神与阴阳家天道精神相渗合,也可以说是在 天人相应 的带有神秘色彩的阴阳家的思想骨骼里,灌输进去儒家仁义礼智的血液,这是董氏对儒家的大贡献,也是他赢得 汉代孔子 的尊荣的理由 天人感应 理论强调: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这里的 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百姓,二是指地方的诸侯王。

——摘编自藏明《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孔子思想中 人文之美 的具体体现,并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春秋时期相比,汉朝儒家思想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积极影响。(8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远古至夏商时期中国早期城址的分布与数量简表

地区

古城遗址

数量

黄河中上游地区

郑州西山、安阳后岗、辉县孟庄、淮阳平凉台、登封王城岗、新密古城寨、郢城郝家台、襄汾陶寺、神木遗址

9

黄河下游及山东地区

滕州西康留、阳谷王家庄、五蓬丹土、章丘城子庄、临淄田旺、邹平丁公、寿光边线王、大尉、乐平铺、尚庄、王集、王家庄、皇姑屯、连云港藤花落、两城镇古城

15

长江中游地区

澧县城头山、澧县鸡叫城、天门石家河、荆州阴湘城、石首走马岭、公安鸡鸣城、应城门板湾、马家皖古城、陶家湖古城

9

长江上游地区

新津宝敦、都江堰芒域、温江鱼凫村、郫县三道瑶、崇州双河与紫竹

6

长江下游地区

余杭莫角、良渚文化遗址、土筑金字塔

3

内蒙古地区

老虎山、白玉山、板城、大庙坡、阿善、莎木佳、黑麻板、威俊、百草塔、寨子圪旦、塞子塔、寨子上、小沙湾、二里半、后城嘴、马路塔、石摞摞山

17

西藏地区可考

象雄、藏、罗昂、森波、吉、贡、娘、达、亚松

9

材料二
春秋吴国都城阖闾城 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 。楚国都城郢都 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 。秦朝的郡级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所属陕西、河南、山东等四个地区。秦军平定百越之地,新设置了闽中、南海、桂林、象郡。据统计,汉平帝时全国设有103个郡(国),其中70个郡(国)在黄河流域;县级政权有1578个,其中1132个县在黄河流域,南方的郡国数仅为北方的七分之一。南朝时期,城市向南分布的趋势已经出现,到南北朝后期长江流域的城市数量已经超过黄河流域。唐宋时期,江南地区的城市数量超过北方地区,城市分布的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地区。唐代洛阳之所以成为黄河流域重要的经济中心,与其在区域内的交通地位密不可分。唐末,节度使薛能所属秦权宗起兵,致使 自关中的青齐,南绕荆、郢,北亘卫、滑,皆麝骇雉伏,至千里无舍烟 。北方战乱导致人口数量急剧减少, 河南遭巢、儒兵火之后,城邑残破,户不满百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何一民《论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分布的变化与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远古至夏商时期中国早期城市文明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对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至唐代城市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影响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