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部分名校高一第一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10

一、单选题

1.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距今约6000年的彩陶,彩陶上面所绘的人面、鱼、蛙、鸟、鹿、植物等形象,以及各类花纹和几何图案,不仅绚丽漂亮,有的还颇有些 现代感 的审美意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属于(  )

A.大汶口文化B.仰韶文化C.河姆渡文化D.龙山文化

2.

西周初年规定,周王对诸侯国君有监国之制,诸侯国官吏要职须由周王任命,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 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 。这些规定(  )

A.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B.维护了宗族血缘关系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势力D.剥夺了诸侯国君权力

3.

据记载,西周中期,一个叫矩伯的人分两次把1300亩土地抵押给一个叫裘卫的人,换来价值100串贝壳的几件奢侈品,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宗土地交易。这反映出当时(  )

A.私有制开始出现B.抑商政策的弱化C.分封制彻底崩溃D.井田制受到冲击

4.

如图是2002年河南洛阳考古发现的东周 天子驾六 陪葬遗址,揭开了从汉代以来长期争论的 周天子的坐驾是驾六还是驾四 的千古疑案,印证了 天子驾六 记载的正确性。这说明(  )

A.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阻碍历史研究B.考古发掘能够还原真实的历史C.考古发现有助于认识历史的真相D.历史事实需要考古发掘来验证

5.

《左传》记载: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赵盾不仅手握兵权,而且晋国大小事务尽归其手,赵盾还以卿大夫身份参加各国诸侯会盟。这表明,当时晋国(  )

A.政治权力下移明显B.礼乐制度不复存在C.宗法观念名存实亡D.贵族世袭制度确立

6.

孔子在总结前人基础上提出了 修己以安百姓 的主张;孟子从 得天下 的政治高度劝诫 为政者 接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思想。这表明二者都(  )

A.重视社会道德构建B.迎合地主阶级的诉求C.倡导以民为本思想D.代表平民阶级的利益

7.

如表是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张。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主张

出处

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尚同

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

《庄子·天道》

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适从

《韩非子·扬权》

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荀子·非十二子》

A.百家争鸣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人民对安定统一的渴望C.加强中央集权顺应时代潮流D.士阶层受到统治者重用

8.

阳陵虎符是秦始皇完成统一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调动军队的信物,上面刻有 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只有皇帝的使者所持虎符与将领所持虎符相契合,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虎符制度有助于(  )

A.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B.防止割据势力的形成C.抑制将领的军事野心D.强化君主对军队管控

9.

秦统一后,以秦国度量衡为基础,制定新的度量衡制度,由官府制作统一标准的度量衡器发放到全国,每年对度量衡进行检定,对度量衡不正者要绳之以法。秦朝的做法旨在(  )

A.形成统一国内市场B.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强化君主专制权力D.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

10.

汉初丞相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为丞相,汉惠帝责怪曹参每日饮酒无所事事,曹参认为汉惠帝比不上汉高祖,自己也不如萧何贤良,故而要 萧规曹随 ,汉惠帝也只有尊重丞相曹参的执政方式。这反映出当时(  )

A.奉行 与民休息 政策B.经济得到恢复发展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D.丞相权力严重削弱

11.

汉武帝的宫廷内,以加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官称的方式,令贤良文学、上书言事者中的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严安等人出入禁省、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与大事,形成与丞相相对的皇帝决策班子。汉武帝此举(  )

A.确保了皇位的传承稳固B.调整了君权与相权关系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D.贯彻了独尊儒术的政策

12.

东汉时成书的一部医学著作,内列252种植物药,67种动物药,46种矿物药,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这部著作是(  )

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神农本草经》D.《氾胜之书》

13.

266年,晋武帝将宗室子弟分封为王,宗室封王者达27人, 以郡为国 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邑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一千五百人 。晋武帝此举(  )

A.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B.抑制了士族势力的膨胀C.便利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D.埋下了王朝内乱的隐患

14.

西晋末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设单于左辅、右辅,专治理胡人,设左右司隶,专治理汉人;前秦时期,苻坚废除胡汉分治法,确立 黎元(百姓)应抚,夷狄应和 的基本国策。这一变化的背景是前秦(  )

A.民族差异缩小B.国家统一完成C.民族隔阂消失D.统治基础稳固

15.

605年,隋炀帝令宇文恺营建洛阳城,开凿通济渠和周围二百里的西苑,洛水横贯其间,规模宏大,后隋朝的政治中心从长安转移到东都洛阳。隋炀帝的做法(  )

A.加速了国家统一进程B.缓解了关中地区经济压力C.促进了民族交往交融D.导致了外重内轻局面出现

16.

如表中两首诗是诗人杜甫对唐朝社会巨大变化的描述。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诗句

出处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忆昔二首》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无家别》

A.皇权旁落B.藩镇割据C.安史之乱D.宦官专权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淮河流域农业加速发展的时期。淮北传统的沟洫灌溉进一步发展,沿淮及淮南兴起了芍陂等大型水利工程,邗沟、鸿沟等运河的开凿,也带动了沿线水利事业的发展,再加上桔槔、辘轳等提水器械的使用,使灌溉能力大幅提升。春秋后期,铁器开始用于该流域,到战国时逐步推广。牛耕亦开始于春秋时期,战国时已在淮北推广。土地开发得以加速,越来越多的沿河平原成为良田沃土。农业技术进步较快,至战国时已转向精耕细作,生产力迅速提高。

——摘编自李修松、张宪平《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述论》

材料二
西晋末年 八王之乱 永嘉之乱 ,江淮地区接纳大批中原流民。西晋名将祖逖曾 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 。宿迁、泗阳、淮阴、淮安、盱眙等地均侨置过北方郡县,大批北方移民带来旱作技术,东晋大兴元年(318年)元帝下诏在徐、扬推广种植三麦。诏曰: 徐、扬二州,土宜三麦,可督令旱地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以周济,所益甚大。 变单季水稻为稻麦连作,提高了复种指数。农业生产一度辉煌,高产田亩产10~20斛,比曹魏时期增长1~2倍。

——摘编自任重《魏晋南北朝两淮农业兴衰原因初探—兼议淮水排蓄之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农业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时期江淮地区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213年,丞相李斯抨击儒者不师今而学古,批判当世之政,惑乱民众之心,甚至公然诽谤朝政,上则损害皇帝的威望,下则扩大私党的影响。他建议除秦官定史书《秦记》以外,其他历史记载都予以烧毁;除了博士官所掌管的以外,天下有私人收藏《诗》《书》和百家语者,都必须交地方官员烧毁;有敢私下讨论《诗》《书》的,处以弃市之刑,以古非今的,诛灭其家族;官员知情而不举报者与其同罪;焚书令颁下30天仍拒不遵行的,罚作筑守边城的劳役,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禁、烧之列。李斯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批准。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二
汉武帝喜欢积极向上的儒家学说,即位之初就改变了 不认儒者 的政策。汉武帝曾多次下诏策问,要求贤良方正就治国指导思想进行理论论证。董仲舒提出用儒家学说统一全国思想的建议,他指出大一统是宇宙的普遍法则,没有统一的思想与之适应,统治者就无法保持一统局面。他说: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文化政策。

——摘编自龚书铎总主编《中国社会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斯抨击儒者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政策。(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张骞出使西域后,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络,朝廷在河西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个驿站,实施沿途管辖,从地缘政治上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紧密联系的渠道,即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公元前68年,汉朝政府派郑吉率兵在车师屯田,统管天山以南各地。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来管理西域事务,使西域诸国摆脱了匈奴的残酷统治,加强了与内地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联系;西域都护府使被匈奴切断了的 丝绸之路 得以恢复发展,使西域人民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生活环境。

——摘编自姜国峰《汉代丝绸之路文化生成与传播的历史镜像》材料

材料二
唐朝立国后,非常重视西域的战略地位,将其作为西北边疆安全的重要战略屏障。唐朝对西域管理最初的目标是有效进行屯垦开发,保障唐政府在西域的稳定管理和统治,确保应对突厥和吐蕃威胁的侧翼。唐朝先后建立了军政一体的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互为犄角,共同治理,加强了对西域的有效治理,保障了唐政府的政令通行。由于大量屯垦戍卒及家属到达西域,汉民族文化在西域广泛传播,提高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融程度,增强了民族团结,成为唐代治理西域中屯垦文化实边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张安福《屯垦西域与唐代西北边疆安全体系的构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加强西北地区治理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加强西北地区治理的意义。(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是一种多元起源、区系众多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各有特点,但又以中原为核心相互交流与融汇,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主体,周边少数民族文化互为依存、相互交流的文化格局。在这一格局中,中原华夏文化向周边辐射、扩展,周边少数民族文化向中原内聚、融汇的互动,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认同。

——摘编自崔珂琰《民族文教政策建构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认同的路径及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 华夏认同 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