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内蒙古名校联盟高一第一学期10月大联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内蒙古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8 浏览数:70

一、单选题

1.

仰韶文化的核心区位于甘肃省与河南省之间的整个黄河中下游。到了龙山文化时期,黄河中下游聚落遗址的数量更多、规模更大;聚落的人口数,从整体上看也越来越多。由此推知,龙山文化时期黄河中下游区域(  )

A.氏族部落过渡为国家B.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时代C.原始农业得到了发展D.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

2.

据文献记载,西周井田一井有九百亩,中间是 公田 ,归国家所有。 公田 由平民集体耕种,产品归王室和奴隶主贵族所有。 私田 是平民的份地,产品归自己所有,平民耕种完公田后才能耕种自己的私田。这表明西周(  )

A.土地私有制已经出现B.公田与私田的关系明确C.奴隶拥有土地所有权D.井田制遭到了严重破坏

3.

《孟子·尽心上》中提出: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这一主张(  )

A.反映下层平民诉求B.蕴含着朴素的人文情怀C.是实行仁政的表现D.体现了尊尊、亲亲思想

4.

战国时期,君主按级别支付给官员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俸禄,有时还会赏赐钱物,赐给高官食邑,以收取邑中赋税作为俸禄。据此可知,俸禄制度的出现(  )

A.加强了君主的专制统治B.加剧了政府对民众盘剥C.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5.

史书记载,汉武帝伐四夷,国用不足,故税民田宅、船乘、畜产、奴婢等,皆平作钱数,这就是算缗钱。每千钱一算,出一等,贾人倍之,若隐不税,有告之,半与告人,余半入官,这就是告缗。(  )

A.承袭了汉初的政策B.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C.抑制了商业的发展D.为社会稳定提供了保障

6.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先借子虚、乌有先生之口描绘了齐王、楚王游猎场面的盛大,极力夸扬天子游猎的场面。从审美追求上看,他们的作品力求包罗宇宙万象,追求宏大、稳定、有序的艺术结构与表现形式。上述创作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是(  )

A.统治阶层的腐朽B.道家观念深入人心C.天文观测的进步D.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7.

下图为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与图中数字①②③④对应正确的是(  )

A.北齐、北周、陈、梁B.北周、北齐、梁、陈C.北齐、北周、梁、陈D.北周、北齐、梁、唐

8.

如表所示为东晋南朝各地区兴修农田水利情况统计。如表可用来说明当时南朝(  )

地形区

政区

名称

历史记载

地形区

政区

历史记载

长江

三角洲

丹杨

赤山塘

14

江汉平原

南郡

9

青塘

江淮平原

庐江

晋陵

新丰塘

弋阳

吴兴

荻塘

南阳盆地

襄阳

A.经济区域发展存在差异B.疆域范围得到了拓展C.占据着我国的经济重心D.普遍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9.

隋开皇初年,梁彦光被任命为相州刺史后,不必像他的前任那样忙于自己挑选和任命僚属以处理各方面的事务,因为隋文帝废除了地方长官就地自聘僚属的制度,州官的下属只能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这种变动(  )

A.加速了陈朝的灭亡B.说明了隋文帝知人善任C.体现隋朝政治开明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管控

10.

如图是清代御制《耕织图》(部分),图中犁具最早出现于(  )

A.春秋B.战国C.西汉D.唐代

11.

唐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均为宰相,他们既平分了以前宰相的权力,又能互相制衡,并受制于皇帝。这种制度设计(  )

A.有效地防止了宰相专权B.不利于中央集体议决政事C.有助于加强对地方监察D.遏制了科举制的舞弊现象

12.

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政理书》中提到两税法: 夫弊政之大,莫若贿赂行而征赋乱。苟然,则贫者无赀以求于吏,所谓有贫之实而不得贫之名。富者操其嬴以市于吏,则无富之名而有富之实。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 据此可知,柳宗元认为两税法的推行(  )

A.导致了钱贵物轻的局面B.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C.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D.造成地方悍吏横征暴敛

13.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时说,当时扬州和越州一带处处有人将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诗刻印,在街上售卖,或用以交换茶酒。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唐朝(  )

A.文学创作的繁荣B.印刷业的兴盛C.商业空间的拓展D.科举制的发展

14.

唐朝的舞蹈——健舞,因其节奏明快、雄健豪爽而得名,著名的舞蹈有《拂秣》《大渭州》《黄獐》《阿连》《剑器》《胡旋》《胡腾》《柘枝》等多种。这反映出唐朝(  )

A.文化的包容与开放B.社会尚武氛围浓厚C.民众注意修身养性D.百姓生活丰富多彩

二、材料阅读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中国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部落群体社会中,唐尧、虞舜虽然还没有建立国家形式,但他们却有权发表个人意见,帝位在和谐协商中被禅让给贤者,他们的行为在尊重仁和礼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出了原始民主的倾向,五帝在精神方面的贡献特别突出了远古的民主特点。在许多古籍中都有关于黄帝、尧、舜的记载和叙述,尧舜时期最大的文明特征就是在仁与礼的基础上,具有民主化倾向的帝位禅让制建立了。尧舜从仁与礼出发,自然地流露出民主作风。他们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把帝位传给贤人,这体现出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浓厚的民主化倾向。

——摘编自罗志野《帝位禅让:中国原始社会后期的民主倾向》

材料二
根据最新的历史学研究成果,可以把5000年间连续发展的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的内在演化轨迹,概括为 五帝 时代的邦国联盟、夏商周之际的王制国家、秦汉以降的帝制国家三个阶段。夏朝开创的王制国家,为后世商周王朝所认同并沿袭,其核心体制机制在于夏商周三代以天下共主的身份,构建起王国与诸邦(诸侯国)两级国家政权互依并存的政治格局。夏代上承五帝,其九州、五服、四海与商代的内服、外服,以及周代王畿内外各种居民的政治与文化认同,是三代王朝在近20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维系天下共主政治地位的深层机制。天下各地邦国与诸部对于三代王朝政治上、文化上的普遍认同,也是古代 中国 最终走向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道路的内在原因。

——摘编自田广林、任妮娜《夏商周确立中国的最初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原始社会后期 浓厚的民主化倾向 的重要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之际中国早期国家政治格局演变的趋势,并分析推动这一趋势发展的因素。(8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秦朝统一后兴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如修筑长城,建造宫殿等。有学者指出:秦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人,而服役的人数总计不少于300万,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5%。秦王朝为获得更多劳役和赋税,制定严刑峻法。班固指出:秦朝 法令烦憯,刑罚暴酷,轻绝人命,身自射杀,天下寒心,莫安其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民唯有揭竿而起,推翻暴秦。隋朝同样如此,隋炀帝营建东都,修建大运河,三征高丽,劳民伤财,激化了社会矛盾。至于法令,隋文帝时规定,盗钱一文者处死,炀帝时尤甚。随着阶级矛盾激化,人民起义推翻了隋朝。
汉唐王朝目睹农民起义战争的伟大力量之后吸取了秦隋短命而亡的历史教训,在建立之初便改弦更张,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稳定封建秩序,巩固封建体制下的中央集权制,恢复社会经济。汉唐王朝还减轻赋税徭役和人民负担,废除严苛法律,促使国家自耕农正常生产,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文化繁荣发展,国力强盛,从而出现了汉初的 文景之治 和唐初的 贞观之治

——摘编自闫学军《秦隋王朝速亡政治原因之比较》

(1)根据材料,概括秦隋王朝灭亡的相似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秦隋王朝短命而亡对汉唐初期统治者治国的共同影响,并谈谈你的认识。(8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偏安江南的政权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组织开垦了大量荒地,耕地面积逐渐扩大。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的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商业贸易日益繁荣。

——摘编自李伯重《中国经济史研究》

材料二
唐代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曲辕犁,广泛种植水稻,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成为全国重要粮仓。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日益广泛。丝织业、陶瓷业、造纸业等行业技术精湛,产品的质量上乘,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海外。随着大运河的进一步疏通和完善,江南与北方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江南地区涌现了众多商业城市,扬州、杭州等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商品。江南地区的海外贸易也十分活跃,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江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英】崔瑞德等《剑桥中国隋唐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西周至隋唐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发展的概况

时期

官员选拔制度发展概况

西周到春秋

盛行世官制,官位世袭

春秋战国

或依才能授官,或依军功大小授官

向官吏学习律令为官

先察举,后推举;分为常科和特科

魏晋

由大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品评,由吏部授官

隋唐

科举制,分科考试选人;严格考试管理

——摘编自杨宁一等《历史学习的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传承发展 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