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浙江省丽水市“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高一第一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25+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浙江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8 浏览数:191

一、单选题

1.

下图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址分布图。下列各项中,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①处出土大量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作物B.②处最早种植水稻,出现大规模祭坛神庙
C.③处代表器物为黑陶,出土了精美的玉器D.④处居民最早种植粟,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2.

根据考古发掘的成果,陶寺遗址的同一墓地中有大墓和小墓之分且差别十分突出,大墓往往随葬上百件器物,其中不乏十分珍贵的玉器、象牙和漆器。小墓大部分没有任何随葬品,即或有,也只有一二件粗劣的陶器或骨器。这说明陶寺遗址(  )

A.产生明显的贫富分化B.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C.属于母系氏族的遗存D.国家已经产生

3.

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一书中指出: 周王自称为 天子 ,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 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B.政权与族权相结合C.皇权独尊至高无上D.中央集权天下一统

4.

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而扬。 由此可见,此时齐国(  )

A.交通发达尽享地理优势B.成为中原地区经济中心C.社会经济有了重大发展D.变法在各国中最富成效

5.

楚庄王时,不断向中原用兵,与晋国争夺霸主地位。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阅兵周疆,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军,楚庄王趁机向王孙满问九鼎之轻重。这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得以加强B.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血缘纽带得到加强D.宗法制度受到冲击

6.

华夏 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被周边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是在(  )

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7.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中国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下列关于这一时期思想表述正确的是(  )

A.老子政治上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B.墨家和法家学派,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C.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D.在人性观上,孟子认为人性恶,荀子认为人性善

8.

众所周知,分封制在西周达到鼎盛,郡县制在秦朝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读右面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对比图,可知(  )

A.分封制下地方已完全失控B.郡县制下贵族政治已消失C.分封制有利于天子的集权D.郡县制能对地方垂直管理

9.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这段文字描述的历史人物创立了(  )

A.禅让制B.分封制C.世袭制D.皇帝制

10.

西汉建立初,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武帝初年,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闲成群 。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

A.汉承秦制B.休养生息C.重农抑商D.郡国并行

11.

汉武帝前期,政府各部门常常抢购物资,引起物价上涨;地方上交中央的贡赋, 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 ;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为此,汉武帝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A.分设刺史,创建新的监察制度B.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C.行推恩令,将地方权收归中央D.均输平准,加强对市场的控制

12.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张,使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

A.吸取了秦 焚书坑儒 的教训B.汉代重视对礼仪观念的传承C.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13.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文字精炼,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是一部兼具史学与文学特色的名著。下列事件在《史记》中可能找到的是(  )
①北京人用火 ②禹建立夏朝 ③秦始皇统一全国 ④汉景帝削藩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14.

有人编写的中国古代朝代歌说: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嬴政称始皇。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北隋灭南陈,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第一个省略号处正确的排序是(  )
①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   ②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   ③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   ④北朝互征伐,南朝篡位繁。

A.①④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③D.①③④②

15.

下图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 晋归义羌侯 印文。据此可知,当时(  )

A.羌族完成了内迁的历史进程B.西晋时期民族交融趋势加强C.内迁少数民族取代西晋政权D.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

16.

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届遗产名录》。下列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B.开凿大运河是隋朝暴政的体现C.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D.以长安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

17.

某中学一历史小组对历史上的盛世很感兴趣,他们搜集了以下历史信息。据下表可知,该历史小组研究的盛世是(  )

君主:李世民

贤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农业:劝课农桑政策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光武中兴

18.

科举制开创于隋,以封闭性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能使一般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是隋唐以后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入仕途径。下列有关隋唐科举制表述正确的是(  )

A.武则天在位时设立进士科B.唐高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C.隋文帝首创了武举和殿试D.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19.

以下内容是对唐朝某一事件的描述。该事件(  )

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是破坏国家统一的叛乱

削弱了中央集权

A.发生于黄巢起义失败之后B.沉重地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C.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D.使世家大族退出了历史舞台

20.

从战国到汉代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举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法则等,在这一时期的医药典籍中都有了明确具体的论述。隋唐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医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下列分别属于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次和第二次高峰时期的代表成就是(  )

A.《黄帝内经》《千金方》B.《神农本草经》《齐民要术》C.《氾胜之书》《唐本草》D.《伤寒杂病论》《四民月令》

21.

《史记》记载:齐国管仲 相地而衰征 、兴 鱼盐之利 ;魏国李悝 尽地力 平籴法 ,于是 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后来,秦国商鞅 废井田,开阡陌 ,奖励耕战,为秦完成统一奠定基础。材料表明(  )

A.法家思想主流地位遭受挑战B.社会的发展改变了文化风尚C.政治变革是统一的主要推动力量D.改革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

22.

秦代丞相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名位在御史大夫之上,然而御史大夫所拥之实权,却比丞相大得多,其职司范围不仅限于 掌图籍秘书 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还掌管全部律令。秦朝这一制度设计体现了(  )

A.三公之间的权力斗争公开化B.皇帝失去对三公权力的掌控C.权力分割与牵制的政治权术D.君主专制必然导致权臣专权

23.

在魏国建立之前,曹操已在北方广泛确立屯田制;诸葛亮主政蜀汉期间,提出发展农业、减少赋税的方针;孙权统治下的吴国在长江两岸地区均设有屯田区。这些做法推动了(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北方民族大交融C.区域经济的发展D.商品经济的发展

24.

据研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建造的都城和被迫南迁的东晋、南朝建康都城一样,也是一座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居北居中的单一宫城,其核心格局完全继承了中原正统王朝曹魏及西晋都城的模式。据此可知(  )

A.南北政治文化相互借鉴B.北魏意在彰显政权的正统地位C.北方各民族之间开始交融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成效显著

25.

有关玄奘及其西行,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 誓游西方以问所惑 ,历时17年,游历天竺130国。后晋《旧唐书·玄奘传》里,玄奘 往游西域,辩博出群,所在必为讲释论难,蕃人远近咸尊伏之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玄奘被塑造为一心求法,历经磨难,最终修成正果的高僧。这反映了(  )

A.文学作品与史传记载差异巨大B.唐代典籍中玄奘形象更真实C.文学作品完全颠覆了历史真相D.玄奘形象是层累建构的结果

二、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分析材料一中两幅图片的信息,从唯物史观角度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进步的表现。(6分)
(2)比较材料二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5分)

27.

中华民族是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人们常把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并称为 秦国三大水利工程 。《淮南子·人间训》记述道,“(秦人)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 。秦人巧妙地利用了 漓水与湘水,出一山而分源 ,其 分流 处距离仅 百余步 的地理形势, 以卒凿渠 ,沟通 湘、漓之间 ,形成了畅通的 粮道 ,在最合理的地方,以最便捷的方式,用最经济的成本,成功连接长江和珠江南北两大水系……在秦一统岭南地区后,灵渠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后人有诗赞曰: 灵渠胜似银河水,流入人间灌稻粱。

——摘编自王子今《灵渠:秦代水利奇迹》

材料二
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汉民族关系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 和亲 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

——汪高鑫《两汉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材料三
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态度是 降则抚之,叛则讨之 ,也就是各少数民族只要不公开与唐对抗,就对其实行羁縻政策。反之,侵扰内地或对唐有严重威胁者,就用武力解决。
唐太宗还举汉武帝的例子说: 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敞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 尽管这是唐太宗的自我欣赏,但它所反映的事实大体不错。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人开凿灵渠的直接目的,结合所学写出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后设立的三个郡的名称。(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积极开拓疆域的强有力措施。用一句话概括西汉经略边疆的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以具体史实说明材料中 抚之 讨之 政策在唐朝的表现。(4分)

28.

国家制度的演变影响着传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材料三
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向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象。同时,贵族官僚和商人也要按财产纳税,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材料一涉及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弊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和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唐代中期赋税制度征收标准的变化,并简述这一制度的影响。(5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