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高三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59

一、单选题

1.

东汉太原孝廉王烈在乡里 建学校,敦崇庠序 ,其门人的言行为周围百姓所效仿,乡里的不良风气得到改变。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家乡境内 宗族称孝,乡党归仁 。由此可知,王烈的举措(  )

A.借助了乡约的治理价值B.渗透了礼法并用的治理观念C.发挥了基层教化的作用D.促使社会风气发生根本转变

2.

唐朝,绫绢坊、铜坊、纸坊、染坊等家庭手工作坊大量涌现,如定州大富何明远, 资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 ;扬州一富人,家 有广厦,百工制作毕备 。据此可知,唐代(  )

A.私营手工业具备一定规模B.工商食官 的限制放宽C.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工明显D.生产组织形式出现变革

3.

至元二十年(1283年),四川行省在滇东北等地区 大处为州,小处为县,并立总管府,听顺元路宣慰司节制 ;赋役税收 比之内地 。这些做法(  )

A.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加速B.拓宽了元朝政府的统辖范围C.推进了边疆内地治理一体化D.缓解了民族矛盾与压迫问题

4.

黄宗羲认为 西人汤若望,历算称开辟,为吾发其凡,由此识阡陌 。他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对天文、地理、数学等自然科学具有很深的造诣, 实开浙人研治西洋天算之风气 。黄宗羲的言行(  )

A.促使近代中国自然科学兴起B.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C.凸显其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D.表明学习西学成为社会思潮

5.

1914年,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重点在军队及海外华侨社团开展革命工作。在时局的影响下,孙中山于1919年10月发出通告: 从前所有中华革命党总章及各支部通则,一律废止……改用中国国民党名义,以昭统一。 孙中山这一转变的直接目的在于(  )

A.推翻袁世凯独裁统治B.扩大革命的社会基础C.推动国共合作的实现D.完成民族复兴的大业

6.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组建生产互助合作组织和劳动互助社。边区政府通过优惠税率、提供贷款等扶持措施,帮助建立小型消费合作社、运销合作社等经济组织。这些举措(  )

A.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B.坚实了抗战的经济基础C.巩固了人民革命政权D.抵制了官僚资本的渗入

7.

1950年初,刘少奇提议在新疆设立开发金属、石油的中苏合资股份公司。他指出应 不独和苏联,和各新民主国家甚至和某些资本主义国家还可能在适当条件下订立这种合营合同甚至租让合同。 据此可知,刘少奇主张中国应(  )

A.调整 一边倒 的外交方针B.积极扩大社会主义阵营力量C.承认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D.以开放的意识开展经济建设

8.

1993年宪法修正案宣布取消农村人民公社,确认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法律地位;1999年再次修改宪法,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上述宪法修正案(  )

A.适应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B.得益于 依法治国 基本方略的确立C.意在推动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D.为国家取消农业税提供了法律保障

9.

下面所示为2012年以来中国举办的主场外交(部分)这表明当前中国(  )

A.积极融入区域集团化潮流B.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合作C.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进程D.倡导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10.

古埃及第三王朝时的《梅腾铭文》记载,梅腾获得了来自母亲的土地,而其父亲 除了拥有依附民和小型牲畜之外,一无所有 ;新王国时期, 女市民 同男性一样承担相同数额的赋税,如在伽迪纳123号陶片中一个女市民将其奴隶的一天租卖给其他人。这表明,该时期埃及(  )

A.女性拥有一定的经济地位B.平民阶层不断壮大C.男女享有平等的经济权利D.商业贸易较为繁荣

11.

古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放贷人 可按照种姓的正顺序,每月收婆罗门百分之二、刹帝利百分之三、吠舍百分之四、首陀罗百分之五 比例的利息; 债务人和债权人如属同一种姓,或债务人种姓较低时,可利用劳动抵债;但如果种姓较高,可按照财力渐次还债。 这些规定表明古印度(  )

A.各种姓在法律上不平等B.婆罗门种姓掌握着经济大权C.奴隶主贵族利益受冲击D.财产多寡是划分种姓的依据

12.

下面是13世纪英国大事年表(部分)这些事件的发生(  )

1215615日英国颁布《自由大宪章》

指出国王的权力是有限的,他必须遵守法律,否则臣民有权强迫他遵从

1258年颁布《牛津条例》

提出了政府主要大臣要对委员会而非国王负责以及定期召开议会的原则

1265年召开西蒙会议

会议使社会地位比较低下、成分复杂的市民开始步入议会

129511月召开模范会议

骑士和市民的代表参加,同时确立了向郡市征税须郡市同意的原则

A.推动了等级君主制的形成B.促使 法律至上 得到普遍认可C.是王权与教权妥协的产物D.为政治民主因素滋长提供契机

13.

自13世纪以来,在富裕贵族和工商业者的资金扶植下,西欧许多国家纷纷成立大学。大学注重职业训练,把世俗科学引进学校,特别是计算、测量、会计、商业和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据此可知,西欧大学的发展(  )

A.极大地冲击了教会特权B.反映出理性主义的深入传播C.得益于民族国家的建立D.折射出城市商品经济的活跃

14.

拜占庭帝国时期,在君士坦丁堡的市场上,有东方和波斯商人运来的东方丝绸和香料,有埃及人运来的粮食、甘蔗、麻布、纸草,有叙利亚人运来的精致的织物和刺绣,还有斯拉夫人运来的毛皮、蜂蜡和琥珀。这从侧面说明(  )

A.对外贸易是罗马人扩张的基础B.拜占庭帝国的强大与包容性C.东西方文化发展呈现出同步性D.欧洲商业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15.

公元11世纪下半叶到13世纪末,欧洲翻译家把50多位阿拉伯学者的253部著作译成拉丁文、西班牙文和葡萄牙文等西方文字,并且把约200余部译成阿拉伯文的古希腊著作译成拉丁文等西方文字。据此可知,该运动(  )

A.促进东正教文化中心西移B.引领了东方文化发展的潮流C.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D.奠定了西方文化发展的基础

16.

公元603年,日本圣德太子摄政,颁布 对朝廷忠诚程度,将德、仁、礼、信、义、智各分大小,组成十二阶官衔。 冠位是根据每个人对朝廷忠诚程度授予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如果功劳倍增,还可授予更高的冠位。 该措施(  )

A.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B.受到中国儒家思想影响C.限制了武士集团权力D.旨在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孔子是好学的师者,认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他在《论语·子罕》中提到: 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孔子强调教师要做 君子 式师者,提高自我道德境界,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德教人、育人与化人,因而师者应如君子般 修己以敬 。针对如何引领学生的德与行,孔子认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待生之道方面,孔子常告诫自己: 学无常师 ,要 不耻下问 。他强调不论出身尊卑、贫富贵贱,聪颖愚钝,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而为师者都应该教之、化之、育之。在孔子看来,师者传道于弟子,同样可以向弟子学习,教与学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不倦育人,为教育躬行实践,其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不论为师之道,还是待生之道,孔子师德观皆体现出以 仁爱 为核心,以 立德 树人 为本质的精神,其促使孔子成为古今为之歌颂的教师典范。

——据《论语》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师德观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孔子的师德观。(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论持久战》的演讲,批驳了 亡国论 速胜论 ,科学地确定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性质及其基本战略。演讲中,毛泽东说:中日战争 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第一阶段敌是优势,我是劣势 第二阶段,也许将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敌我力量对比将发生巨大的相反的变化 。第三阶段中国则将进行战略反攻。 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论持久战》准确预见了中国抗战的发展,被事实证明是科学的真理,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和时间的检验。

——摘编自杨冬权杨荀《〈论持久战〉对中国抗战的正确预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为坚持持久抗战所作的努力。(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公元前8世纪~前3世纪被称作 轴心时代 。在 轴心时代 ,人的思想意识猛然觉醒,开始将自身及其思想作为认知对象,东西方文明同时出现 哲学的突破 轴心时代 的古希腊文明持续了大约650年(公元前800~前146年)。这一时期古希腊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在哲学、诗歌、建筑、科学、戏剧、神话等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在思想上,希腊三哲的探索使古希腊文明彻底完成了 哲学的突破

——摘编自吕文明《融合与对立:轴心时代的东西方文明》

提取材料中的部分或整体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相关知识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公元7世纪前,阿拉伯语仅在阿拉伯半岛、人数极有限的游牧民中使用,到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时期,阿拉伯语变为 官话 和知识分子的语言。当时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社会秩序较为安定,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哈里发及地方政府在两河流域开凿新运河,修复旧运河,排除积水,增加耕地,使社会经济有了大发展。阿拉伯人热衷于国际商业活动,他们有较宽阔的胸怀,远大的眼光,善于吸收和利用各族人民文化成果,如中国的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是由阿拉伯人首先学会使用,然后经过他们而进入欧洲,最终形成辉煌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锡强《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古代美洲的玛雅人很早就创造了象形文字。玛雅人的历法和天文学知识可能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玛雅人在建筑、木雕、壁画、陶器和纺织等方面的出色成就,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迫于外族的入侵,玛雅人于公元5世纪初开始向尤卡坦半岛北部迁徙,并于5、6世纪之交建立起奇琴伊察城邦。10世纪,从墨西哥南下的托尔特克人征服了这一地区,玛雅文明与托尔特克文明产生了融合。但由于玛雅人垦殖过度,破坏了生存环境,同时也陷入了内部的激烈争斗中;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玛雅文明与欧亚大陆文明处于隔绝状态,缺乏文明进步的必要互动,因而逐渐失去动力并最终导致衰亡。

——摘编自刘建良《论文明的互进与共荣——兼评文明冲突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并分析促成其 辉煌 的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玛雅文明的主要成就及其 衰亡 的原因。(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