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蚌埠市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联考历史(A层)试题(16+3)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92

一、单选题

1.

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文化遗存发现了成堆的稻谷、谷壳、稻秆,最厚处达七八十厘米;发掘出的夹碳黑陶则是掺有碎叶、稻壳的陶土烧制而成;该遗存还发现了成排颇具工艺的卯榫结构的木构建筑。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  )

A.人们生活逐渐稳定B.早期国家已经形成C.稻粟种植开始出现D.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2.

王和帝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黄帝的帝和帝尧、帝舜的帝一样,实际上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军事首长的称谓;而夏、商、周的王则是奴隶社会的专制君主 。导致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主要是(  )

A.分封制B.宗法制C.王位世袭制D.礼乐制度

3.

有学者提出,黄河流域文明发展中存在 三条线 ,以及原始社会末期夏商周三部族集中分布的 三大(板)块 (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特点B.古代少数民族南下均定都甲乙线之间C.地理因素影响中华文明发展D.夏商周三代政治势力未超出部族板块

4.

商朝的外服方国要定期向商缴纳贡物,所贡多是象、犀、虎、贝玉、卜龟等珍禽异兽和珍稀之物。一些方国也进贡谷物和牲畜,但多用于祭祀,而不是供商人日常食用。这表明(  )

A.朝贡制度已正式确立B.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C.贡纳关系彰显政治地位D.祭祀承载商王政治权力

5.

西周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春秋时期,嫡长子继承制遭到破坏,常常出现立年长有德之人为国君的现象。这反映了嫡长子继承制(  )

A.避免了争夺王位的斗争B.促成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C.有利于维系政权的稳定D.难以应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

6.

晋国在献公以前,贵族主要依靠分封获取土地,分封的标准不是看功劳大小、能力高低,而是看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但到了晋文公时分封的原则变成了 尚贤使能 论功行赏 。据此可知,晋文公时期(  )

A.官僚政治得以正式确立B.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C.尚贤标准得到普遍认可D.均田制度已渐趋崩溃

7.

晋在春秋时期,政权已逐渐为赵、韩、魏、智、范、中行氏六卿所控制。后来范氏和中行氏、智氏或被瓜分或被消灭,晋国的政权和大部分土地就控制在韩、赵、魏三家手中。至公元前377年,韩、赵、魏 灭晋侯,而三分其地 ,晋亡。这反映了该时期(  )

A.周王室大权独揽B.社会正在发生转型C.分封制度的巩固D.诸侯争霸割据

8.

商周时期,学习诗、书、礼、乐知识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等代表人物中,既有士人阶层、小土地私有者,也有小手工业代表和农民代表。这种变化反映出(  )

A.教育传统受到冲击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私学取代官方教育D.奴隶制度彻底瓦解

9.

余英时认为, 中国 的人间性更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人间秩序的安排。……(先秦诸子)最后都归结到治国、平天下之道上去 。下列关于百家争鸣各家之 ,叙述正确的是(  )

A.老子主张以德治国B.墨子肯定顺其自然C.孔子提倡兼爱非攻D.韩非主张中央集权

10.

关于秦朝的灭亡,贾谊认为 仁义不施 ;陆贾认为 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 ;柳宗元则强调 秦之失,在政不在制 。这三者都认为秦的速亡在于(  )

A.废除分封制B.农民起义的频发C.法律的残酷D.统治者实行暴政

11.

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 的现象,认为 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下列能体现这种 大变局 的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B.贵族政治的衰亡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小农经济的兴起

12.

汉初施行 约法省禁 ,废秦时连坐法、残损肢体的肉刑等。昭宣年间推动 平理刑狱 ,废除了武帝时期许多酷法,并设置了廷尉平一官,专助廷尉决疑案、平冤狱,把治狱好坏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内容。以上做法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重视(  )

A.法家学说B.官吏考核C.历史反思D.整顿吏治

13.

皮币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用作诸侯进献周天子时的贵重贡品,或是上层贵族之间交换的礼物,即所谓 出皮币,命行人修春秋之礼于天下诸侯 。汉武帝恢复了这一传统,命王侯宗室进献贡品必须以皮币做衬垫。汉武帝的这一做法旨在(  )

A.延续传统文化B.推行儒家礼制C.增加政府收入D.维护政治统一

14.

西汉初年,丞相萧何为汉高祖营建未央宫时 务求壮丽 ,高祖愤怒地质问他: 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萧何则称: 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 最终,高祖认同了萧何的看法。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君相争夺政治主导权B.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C.皇帝独尊的政治理念D.无为而治的政治伦理

15.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司马迁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下列记载不可能出现在《史记》中的是(  )

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文景之治D.光武中兴

16.

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其中为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政治措施是(  )

A.颁布 推恩令 B.确立儒学独尊地位C.设置 中外朝 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二、材料阅读

17.

墓葬是对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西周时代的丧葬制度,死者同族而葬,被称为 族坟墓 。由于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墓地不能自由买卖,而是由专门的 冢人 分配墓地。王室家族的 公墓 既葬历代国君,也陪葬关系密切的大贵族。《周礼》记载 先王之葬居中 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

——摘编自李如森、刘云伟《试论战国族坟墓制度的崩溃与衰亡》

材料二
秦始皇帝陵一陵独尊,占地规模十分巨大,陵区甚至达到五十多平方千米,过去是无力营建这种规模墓葬的。同时,寝殿、便殿、陵邑等附属设施也远较过去完备。

——摘编自赵化成《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墓地形制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帝陵形制形成的背景。(6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墓葬形制变化的认识。(4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由于 学在官府 的传统已被打破,文化知识不再为贵族阶层所垄断而流向民间,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兴的阶层。战国的士以掌握学术文化知识为主要身份标志,他们在社会上的活跃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璀璨的时代。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文化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此现象时代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以来统治思想的变化历程。(10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某一思想要成为统治思想需具备哪些条件?(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随着大帝国的出现,跨文化互动进一步加速,广泛的贸易、旅行和交通网络建立起来,为遥远社会间持久而系统的交流打下了基础。在早期的互动网络中,丝绸之路网络是最为广阔的,大约公元前200年之后,它不仅便利了商业和物种交流,也便利了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作为陆路和海路网络,商人们通过它交易丝绸、香料、马匹、玻璃和其他商品,这一点人所共知;但丝绸之路也是宗教和文化传统传播的通道。陆路连接起从中国和朝鲜到大夏和印度再到更远的伊朗和地中海沿岸的各社会,而海路网络作为辅助手段,保证了航海者在中国、日本、东南亚、锡兰、印度、伊朗、阿拉伯半岛和东非之间的航行。伊斯兰教兴起后,这些陆上通道和海上航线的运载量极大提高,不久,另外一个穿越撒哈拉沙漠的陆路网络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与地中海沿岸联系起来。

——【美】杰里·H.本特利《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