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311

一、单选题

1.

秦朝《行书律》记载: 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莫(暮),以辄相报殹(也)。书有亡者,亟告官。 这表明,秦朝文书(  )

A.建立了严格登记制度B.形成了完善传送系统C.注重传递人员的选用D.实施定期的检查制度

2.

如图为确立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这主要在于该制度(  )

A.避免了统治阶层倾轧B.适应了中央集权要求C.顺应了皇权加强需要D.保障了决策的合理性

3.

古代雅典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并不是通过选举代表而产生的代议制机构,而是由全体公民组成的政治统治机构。凡是享有公民身份的雅典人都可以甚至都必须参加公民大会,参与公民大会对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表决。这体现了古代雅典(  )

A.重视维护公民利益B.具有直接民主色彩C.贯彻城邦至上原则D.实行权力分立制约

4.

《大宪章》第39条规定,非经法庭的佥判和法律定罪,国王不得逮捕、关押和剥夺任何自由人;不能宣布自由人不受法律保护,也不能用任何方式迫害自由人。这表明《大宪章》(  )

A.对王权有制约作用B.确立君主立宪政体C.完善官员监察机制D.明确以法治国原则

5.

如图是某学习小组研究历史问题使用的材料。据此推断,该小组的研究最有可能是(  )

A.英国政治制度的完善B.资本主义的扩展C.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D.法兰西共和之路

6.

1913年3月,第一届国会选举后, 国民党称获得众议员三百六七十人,共和党号称二百五十余人,统一党说得到一百几十席,民主党亦称获一百余席 。这表明,民国初年(  )

A.专制政权土崩瓦解B.政党政治得到尝试C.帝制复辟遭到阻止D.国人参政意识高涨

7.

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规定: 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 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之行使,由国民政府训导之。 这些规定(  )

A.宣告了军政时期的结束B.体现了防止专制的精神C.削弱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D.违背了 主权在民 原则

8.

孝文帝定都洛阳后,下令 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即将所有南迁代人的籍贯都强制转变为 河南洛阳人 。这一举措(  )

A.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建立B.缩小了南北文化的差异C.加快了北方民族的交融D.顺应了南方开发的需要

9.

在现存的275件戊戌变法时期司员士民上书中,虽也有推崇俄国彼得大帝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却没有从思想学术上推崇西学的言论,更多的是如何在变革中保护中学不受西学冲击的言论。这可用来说明,戊戌变法(  )

A.形成强大舆论声势B.社会参与度的广泛C.思想启蒙作用有限D.遭到守旧势力反对

10.

如表为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内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A.中共注意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建设道路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全党工作重心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D.国家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11.

据《汉书·宣帝纪》记载,黄龙元年(前49年)诏云: 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其课……御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使真伪毋(勿)相乱。 这说明,当时(  )

A.官员考核办法流于形式B.国家对上计事宜的重视C.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官员选拔制进一步完善

12.

宋代科举考试开始采取浮票制,即在科举考试之时每个考生需持一张浮票,浮票上详细记载着考生的体貌特征,考官可凭浮票来识别考生的身份。此外,还实行结保制,考生必须获得若干人的连保才能参加考试,考生有作弊行为则连保人都要受到处罚。宋代这些做法意在(  )

A.维护士族阶层的特权B.拓宽平民的入仕途径C.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D.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

13.

明代,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之间互不统属,又相互纠察。清朝雍正时,将明朝以来的科道分设完全合一,六科并入都察院。雍正帝的做法(  )

A.致使监察机构地位下降B.有利于提高监察效率C.导致官员任用制度僵化D.严格了官员考核管理

14.

美国1883年文官制度规定,文官一经录用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也不能因党派纷争被罢免,明令禁止文官政治捐款,改变文官对利益集团的依附关系,削弱政治任命官员与利益集团对政治生活的影响。这一规定(  )

A.打破了分权制衡体制B.造成了政府开支庞大C.使得两党的竞争剧烈D.有助于促进政治稳定

15.

目前西方各国对公务员的选用,是以公务员是否具有职务上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为标准,而为此所采取的方法是客观公正的竞争考试,从而保证真正优秀的人才有机会担任公职。这主要体现了(  )

A.择优录取原则B.政治中立原则C.功绩晋升原则D.德才兼备原则

16.

1993年8月,我国开始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随后,在1995—2002年间我国相继颁布了与暂行条例相配套的公务员管理性文件。这(  )

A.说明公务员考录进入了法制化轨道B.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C.顺应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需求D.推动了干部人事制度的建设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为了进一步巩固边区,发展抗日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以达坚持长期抗战增进人民福利之目的起见,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特于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举行选举之际……向我边区二百万人民提出如下之施政纲领
(一)团结边区内部各社会阶级,各抗日党派,发挥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为保卫边区、保卫西北、保卫中国、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而战。
……
(五)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
(九)发展农业生产,实行春耕秋收的群众动员,解决贫苦农民耕牛、农具、肥料、种子的困难,今年开荒六十万亩,增加粮食产量四十万担,奖励外来移民。
(二十一)在尊重中国主权与遵守政府法令的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边区游历,参加抗日工作,或在边区进行实业、文化与宗教的活动。

——摘编自《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1)根据材料,概括《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的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提出的意义。(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世纪初,国王权力逐渐向议会转移,英国的两党制日趋成熟。在这一时期,政府各部的行政官吏任命是以党派关系为基础的,腐败现象非常普遍。19世纪三四十年代,新兴资产阶级要求革除旧的文官体系,建立新的廉洁的文官制度。此后,政府各部门公开考试、择优录用。1855年,首相帕麦斯顿颁布《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成立了文官事务委员会主管考试录取工作。1870年,格莱斯顿执政时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的第2个枢密院命令,规定行政机构人员的任命要定期举行公开竞争考试。

——摘编自刘金丽《公平与科学: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则》

材料二
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降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

——摘编自【英】玛格丽特·撒切尔《唐宁街岁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文官选拔任用的变化及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文官制度的影响。(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社会曾长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晚清时期,其弊端日益凸显,科举制的变革势在必行。

20世纪初科举制度的变革

1901

清政府承认“武科所习硬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兵事无涉,施之今日,亦无所用,宣布永远停止。改革科举,具体办法是:乡会二试,头场试《四书》义二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一篇,《五经》义一篇。并规定凡《四书》《五经》义,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

1903

袁世凯联合张之洞上奏《奏请递减科举折》,提出了三科递减之法的大体框架,主张学政岁科试分两科减尽,乡会试分三科减尽,以便达到科举逐渐而尽废,学校栉比而林立,最后均归学堂考取的目的

1905

袁世凯、张之洞等上疏建议: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清廷采纳,并明令自丙午(1906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编自董应龙《晚清科举制度变革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科举制度变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科举制度的变革 势在必行 。(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

如图能够反映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两种变化趋势并分别说明形成的原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