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辽宁省辽东南协作体高一第一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20+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3 浏览数:82

一、单选题

1.

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在同一时期黄河流域也发现了文化遗存,代表器物是黑陶,这里黄河流域文化遗存可能是指(  )

A.大汶口文化B.龙山文化C.河姆渡文化D.良渚文化

2.

目前,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包括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研究这些文化遗存的主要依据是(  )

A.史书记载B.专家结论C.考古发掘D.神话传说

3.

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还有众多墓葬。其中少数大型墓里均有一、二百件随葬品,包括礼乐重器和玉器,许多中型墓中也有较丰富的随葬品,大量小型墓随葬品则十分贫乏,有的甚至一无所有。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A.社会贫富差别明显B.君主专制形成C.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D.宗教思想浓厚

4.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开始,传递出独特的文化韵味。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宝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别具匠心的设计惊艳了世界,感动了中国,开幕式充满 中国故事 反映了(  )

A.充分展现中国农业大国形象B.中华文化的厚重与辉煌C.体育是文化传承的根本途径D.青年是文化传承的主体

5.

周初分封时,将周部族、先代部族、殷遗族众以及众多蛮夷戎狄都划在周政与周制的圈子里,规定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同时周统治者还做出制度上的规划,如策命赐物、朝聘盟会、爵制和服制等。这种做法使西周初期(  )

A.加强了华夏族群的民族认同B.制度保障了诸侯国君的权力C.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已形成D.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

6.

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其根本原因是(  )

A.土地国有制度的废除B.分封体制的解体C.周天子权力的巩固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7.

战国时期 诸子十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 ,各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其中在各诸侯国备受统治者推崇的流派思想是(  )

A.法家B.儒家C.墨家D.道家

8.

春秋战国时期创私学、兴教育最有成绩的是孔子,相传他 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下列思想中,与这一成绩的取得关系最密切的是(  )

A.为政以德 B.克己复礼 C.隆礼重法 D.有教无类

9.

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chan),不得休息。 作者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

A.皇权至上B.兼爱非攻C.倡导统一结束战乱D.弱肉强食

10.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国家组织能力强大B.铁农具牛耕技术的普及C.军事实力强大做保障D.秦国科技发达技术先进

11.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根据材料可知,汉初文景时期治国核心思想是(  )

A.以仁孝治天下的儒家B.以倡导节用节葬的墨家C.倡导严刑峻法的法家D.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

12.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 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对这两大 政治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13.

史载: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 其中 颇有所改 的是(  )
①实行郡县制 ②设立中朝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设十三州刺史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4.

《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 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

A.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地主控制了郡县

15.

公元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由此可以推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加强了民族交融C.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D.巩固了国家统一

16.

南朝刘宋时期, 荆城跨有南楚之富裕,扬州拥有全吴之丰饶,鱼盐杞梓的收益,可以滋养四面八方,丝绵布帛之丰茂,可以供天下百姓穿戴 。这反映当时(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发展C.民族交融取得重要进展D.南朝刘宋时期百姓安居乐业

17.

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指出, 隋炀帝即位后,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的大运河。一方面,这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另一方面,因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运河可用来转运南方的物资 。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暴露了隋炀帝奢侈腐化的生活B.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提高了南方的政治地位D.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形成

18.

唐太宗在君臣论治过程中,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为君之道,必须首先安养百姓,如果为了一己之私去损害百姓的利益,就像是割自己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人也就死了。这表明,唐太宗(  )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B.选贤任能,整顿吏治C.发展生产,改革兵制D.以民为本,政得其民

19.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唐代墓葬出土了两尊骑马仕女俑。仕女俑头戴帷帽,左手持缰绳,端坐在马鞍之上,为当时典型的贵族女性骑马出行的形象。它们的发现表明盛唐时期高昌地区有着同长安一样的流行时尚。这可以用于说明盛唐时期(  )
①骑马是女性主要休闲方式 ②民族交流融合有所发展
③社会趋向追求显贵的地位 ④社会风气比较开明开放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20.

中国古代汉藏两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下列史实或实物能提供有力证据的有(  )
①昭君出塞 ②大昭寺门前的会盟碑
③文成公主入藏 ④唐太宗被尊为 天可汗

A.②③④B.②④C.①②④D.②③

二、材料阅读

21.

国家治理关乎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 敬德保民 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孔子主张 为政以德 ,提倡统治者应该加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 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材料二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 为富安天下 ,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 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文帝时 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 。景帝时 三十而税一也 。文景之时,先后 除肉刑 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1)依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

2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北魏献文帝、孝文帝皆年幼继位,冯太后长期主持朝政。她主张 准古典 ,即遵从周汉魏晋传统制度文化。鉴于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历经动乱、学校不兴,她下令在各郡置博士、助教官,建立官办学校。又因 皇子皇孙,训教不立 ,下令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创立 皇宗学 ,专门教育皇室子弟。孝文帝在皇宗学学习期间, 未尝不《书典》在怀,《礼经》为事 。鲜卑人喜欢歌舞,冯太后亲自参与编写浅显易懂的《劝戒歌》300余首,并谱成曲调演唱,以鲜卑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中原文化。这些措施为进一步改革做了准备。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将她的谥号定为 文明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概括冯太后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冯太后教育改革的意义。(9分)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西汉形势图
材料二
(太宗)曰: 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至汉、晋之君,逮于隋代,不使兵士素习千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遣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汝斗浅,亦望汝前无横数。

——《旧唐书·太宗纪上》

太宗谓侍臣曰: 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

——《旧唐书·李勤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修建长城的共同目的,西汉为加强与西域联系采取那些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太宗对修长城的态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