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苏省如皋市高三上学期学情调研考试(一)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282

一、单选题

1.

商朝,方国 时叛时服 ,商王也没有大规模分官设职和构建国家制度。西周 封建亲戚 立七十一国 ,制定巡狩、贡纳、朝聘等制度,用宗法关系笼络诸候国,周王室终成 天下之宗室 。这一变化说明西周(  )

A.华夏认同观念形成B.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C.王权的影响力扩大D.原始民主传统依然存在

2.

秦汉时,朝廷颁布分异令,规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并根据户口的增减而反复拆并里和聚邑, 一里过百而可隔垣益为门者,分以为二里 ,乡里呈现出 多姓均势杂居 的形态。据此可知,当时(  )

A.基层自我管理能力增强B.政府重视改造传统社会秩序C.赋役制度出现重大变革D.地方宗族势力获得迅速发展

3.

据《魏书·礼志四》记载:北魏宣武帝和孝明帝时期,偏将军乙龙虎因触犯《违制律》, 居三年之丧而冒哀求仕 依律结刑五岁 。而此条律令,当为孝文帝改革后所定。这一记载反映出(  )

A.统治者推行崇文抑武政策B.官员监察注重品德才能C.孝文帝整顿吏治效果明显D.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

4.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设立燕然都护府管理归附的铁勒诸部,任命扬州都督府司马李素立担任都护, 统瀚海等六都督府 。李素立以恩信安抚铁勒, 夷落怀之,共率马牛为献 ;素立 唯受其酒一杯,余悉还之 。这表明,唐代(  )

A.正式实现对西藏行政管辖B.实现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C.重视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D.不断健全边疆地区基层组织

5.

北宋前期,贫富之间往往 自相假贷 ,部分救灾物资通过赊借、典质等方式发放给灾民。为此,宋廷与地方官府往往要对民间相关赈贷行为进行干预,如置籍登记,维护依乡例收息,官为理索等。这反映出,北宋前期(  )

A.引导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救济B.宗族内部救助活动逐渐兴起C.儒学思想开始向基层社会渗透D.官府动用行政权力强制劝赈

6.

1529年,明朝嘉靖帝下诏,要求 每州县村落为会,每月朔日,社首社正率一会之人,捧读圣祖《教民榜文》,申致警戒,有抗拒者重则告官,轻则罚米入义仓,以备赈济 。这反映了明代(  )

A.儒学士人投身于基层教化B.乡村教化具有浓厚国家色彩C.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确立D.百姓生活受到国家严密监控

7.

晚清,海关出现了 常洋并立 的局面。外籍税务司控制下的海关称为 洋关 ,主要征收中外商人的进出口贸易税、船钞、洋药税等,而原有清政府海关监督领导下的海关,只保留了对民船贸易征税,被称为 常关 。这种 常洋并立 的局面表明(  )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B.清王朝中央权力的不断下移C.税收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D.清政府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

8.

下表为陕甘宁边区部分机构的党派关系统计。该表反映出边区(  )

届次

党派

参议会常驻会委员

政府委员

共产党员

党外人士

共产党员

党外人士

第二届

3

6

6

12

第三届

4

8

6

12

A.社会各界建立联合政府B.落实了 三三制 原则C.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D.贯彻执行精兵简政政策

9.

如图为1963年,哈琼文创作宣传画《做一颗红色的种子》。该画意在(  )

A.号召群众投身于巩固政权的斗争B.动员知识青年参加社会主义建设C.响应 四个现代化 目标的提出D.说明妇女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

10.

山东档案馆的一份文件,非常详细地记述了一个时期中国对外体育政策的大政方针。部分内容如下,该对外体育政策应该存在于(  )

国家的体育活动、交流主要应该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交流;

至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我们应该与我们已经进行交流的国家保持关系,但我们也应该考虑启动新的关系;

至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我们不应该强行寻求交流活动,而应该进行必要和可能的交流。

A.1927—1949年B.1949—1966年C.1966—1976年D.1978—2012年

11.

在伯里克利时期的雅典,政府兴建了大量的公共工程,使大量手工业者、水手和船主得以有足够的生活来源。政府把主要位于阿提卡半岛境界以外地方的份地发给贫苦农民。对参加民众大会工作的人和参加陪审法庭的人以及五百人会议的成员发给少量的报酬金。伯里克利的意图是(  )

A.保障各个阶层的权利B.强化基层自治能力C.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D.巩固民主政治制度

12.

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否认了教皇权威优先,宣示国王在其 王国之地域内规定或实施的东西,不受其他统治 ,反击教廷对其税收政策的干涉。据此可知,当时(  )

A.法国进入议会君主制阶段B.宗教改革运动在法国展开C.国王意在扩大自己的权力D.宗教的社会教化功能式微

13.

15世纪下半叶至16世纪的欧洲大陆出现以本民族语言编纂和研习本民族习惯法的热潮。在法国,作为习惯法成文化的成果层出不穷;在西班牙,皇家编纂的习惯法于1484年问世;在荷兰,地方法的书面选编工作在国王授命下进行。这类现象可用于研究(  )

A.英美法系形成过程B.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C.国际法的使用范围D.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产生

14.

19世纪之前,英国外交一直由贵族和社会精英主导,外交官录用和晋升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地位或家庭关系决定的。到19世纪中叶,英国政府建立准入制度,通过竞争性考试,来录用和招募外交官。这一转变(  )

A.有利于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B.标志着近代外交制度建立C.适应了英国王权强化的需要D.说明文官的阶级差异消失

15.

下表是21世纪初,美国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统计表。由此可知美国(  )

类型

主要职能

数量

非营利组织

社区建设争取各类经费支持

150多万个

社区企业

提供融资、培训、业务支持

2000

志愿者

为所在社区组织,或公益服务的机构提供无偿志愿服务

6000多万人

A.福利国家规模不断扩大B.社会矛盾得到有效缓和C.力求降低基层治理成本D.社区开始参与基层自治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7世纪西欧市场上的主要流通货币是银币。但银币作为金属货币存在诸如较易磨损,重量不断减轻,不能长期保值等很多问题。为此,英国皇家造币厂厂长牛顿主张放弃白银,将黄金价格定位每盎司黄金为3英镑17先令10便士,英镑直接与黄金挂钩。不久,法律又规定银币不能作为法币支付超过25英镑的款项,银币开始逐渐非货币化。1816年,英国通过法案,在法律上允许将黄金作为本位货币来发行纸币,以法律形式确立了金本位制度。1819年,英国规定恢复货币兑换金块、金条,并取消对金币金条的出口限制。至此,英镑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

——摘编自杨玲《英镑国际化的历程与历史经验》

材料二
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各解放区货币的统一要求。最初,以华北解放区内部货币统一为主线,摸索经验,渐次推向山东、西北等其他解放区。1948年9月,华北、华东、西北三大解放区依次协商,拟定各区间货币固定比价,实现了相互流通。1948年12月,华北人民政府宣布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人民币。1949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有序回收旧币。1951年底,全国已基本实现了人民币的统一流通。货币统一后,货币发行权集中由中央管理,这为全国解放后的财经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何家伟、刘荣琴《统一货币:新中国金融根基的奠定》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货币改革的创新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货币改革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49年前后人民政府统一货币的过程。(4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49年前后人民政府统一货币的意义。(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基本特点。秦汉以后,实现国家大一统的治理方式,成为历代统治者追求的治理目标。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是 要在中央 的中央集权。实现中央集权的国家治理必须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妥善划分地方行政层级,有效分配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并对地方官员实施监督;第二,处理好郡县与分封的关系;第三,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通畅。这是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必备条件。

——摘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某个王朝国家治理为例,就 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是 要在中央 的中央集权 这一观点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四、材料阅读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1901年,清廷颁布谕令,承认科举考试 行之二百年,流弊日深 急宜讲求时学,挽回积习 ,并通饬全国遍设学堂。为鼓励新式人才脱颖而出,清政府规定:凡由学堂考试合格之毕业生,均给贡生、举人、进士出身奖励,但 奖给出身,须按程度,别学业之等差 。对学堂毕业学生的考核,并不仅限于学生的学业考核,还须严格考核学堂毕业学生的平日品行。 新政 时期,学堂选官的地位正式确立,这对于实现传统选官方式向现代文官制度的转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仅对1909年专门、高等、实业、师范学堂在堂学生予以奖励,则数年后,仍须有上万人授官。

——摘编自刘为勇《清代文官制度变革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学堂选官制度确立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学堂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晚清学堂选官制度的影响。(7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中世纪的欧洲,罗马法的踪迹几近消失,但在意大利,各种注释和评论学派的学说可以简单地作为对保存在《西哥特罗马法》和其他汇编中的法的补充而被接受。11世纪的意大利,各城市出于城市管理、贸易规制、法源整合的需要,兴起了罗马法研究的热潮。随着中世纪商业革命的到来,原始的习惯法无法支撑活跃的商业活动。罗马法作为简单商品生产之上最为完备的体系再次登上历史舞台。于是,罗马法首先在意大利得到 复兴

——摘编自何勤华、祝檀吉《罗马法复兴与欧洲法律教育的近代化》等

材料二
中世纪的法学曾长期处于神学的笼罩之下,隨着意大利法学家对罗马法研究的展开,法学开始复苏起来,法律逐渐从博雅教育中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沉寂已久的罗马法理性因子开始焕发新的活力,为欧洲近代法上的种种原则、制度提供了基本质料和重要养料。除此之外,诸如正义、自由、平等、权利等法治观念和思想,同样也是通过罗马法复兴运动向欧洲大陆再现的。

——摘编自何勤华、金逸菲《罗马法复兴与近代欧洲法治文明》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法最先在意大利 复兴 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法复兴运动对欧洲法律发展的影响。(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