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西玉林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一模)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258

一、单选题

1.

中国古音中作为姓氏的 和作为部族名的 二字一致;《羌族简史》记载, 应是羌人中最早转向农业生产的一支。此外,川西北羌族也流传 有个叫羌源的妇女,她是炎帝的后代 的民间故事。据此可知,当时(  )

A.中原文化更为先进B.存在族群认同意识C.姜羌文化交流频繁D.形成政治文化认同

2.

晋文公平定周朝内乱有功,于是向周襄王请求允许他死后享用王室的隧葬礼制,襄王不许,日: 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 晋文公 于是惧而不敢违 。这说明(  )

A.礼乐制度等级森严B.分封制度迅速瓦解C.周王室仍具影响力D.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3.

西汉中期以后,皇家图书馆天禄阁33090卷图书中,藏有《六艺略》《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等类图书。对这些书,西汉统治者—改秦代的 焚书 秘书 ,并进行统一管理。这一做法旨在(  )

A.顺应尊崇儒术的政治现实需要B.融合儒法思想C.促使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地位D.改变统治思想

4.

武则天时期举办射箭比赛,设置赏额,最后名列前茅者全是胡将,第一名高句丽人泉献诚奏言: 陛下令选善射者,今多非汉官,窃恐四夷轻汉,请停此射。 武则天 善而从之 。这有利于(  )

A.扩大封建统治基础B.促进考试程序完善C.推动社会秩序重建D.助推科举革新进程

5.

两宋时期太湖流域产业多样,如吴江 菜户孙氏 ,为汲水浇菜,专雇匠人 浚井 ;洞庭山民以 柑柚为常产 ,以致 万顷湖光里,千家桔熟时 ;渔业更是形成集体捕捞的生产规模 海滨之民兴网……自业者,比于农圃焉 。这体现了(  )

A.农业生产市场化B.区域经济差异缩小C.产销加工一体化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6.

近代绅士们积极探讨中国文化与西方的关系,王韬和郑观应把西学的技艺归为 ,把中学归为更有价值的 ;张之洞提出更为有力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之说。这两种主张(  )

A.秉承中体西用理论B.固守天朝上国观念C.隐含变革图强思想D.唤醒民众救亡图存

7.

1902年张謇在南通设立农学堂,学校规模从初等农校发展为大学农科,农校还开辟了一处实习农场作为改良棉花品种的试验区;1912年,张謇在纱厂附近开设纺织传习所,聘请数名日本技师和留美学生传授有关的纺织机械知识。这些举措(  )

A.助力实业发展B.旨在教育救国C.贯彻政府旨意D.有效抵抗侵略

8.

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谈到孙中山遗嘱的某些名词被农民颇为生硬地应用到其生活时写到:一个绅士模样的人在路上碰到了一个农民,那绅士模样的人摆格不肯让路,那农民便愤然说: 土豪劣绅!晓得三民主义吗? 毛泽东意在说明当时(  )

A.阶级矛盾异常尖锐B.发扬三民主义必要性C.农民运动迅速发展D.普及政治宣传重要性

9.

广西从1938年起,由省、区农场先后育成和引进优良稻种数十种,分给各地农民试种和推广,同时大力提倡和指导农民用肥。广西土地严重缺磷,1941年省政府与农林部合作,在柳州建立了骨粉厂以增加磷肥的产量。这反映了广西(  )

A.土地资源严重不足,B.积极支持全国抗战C.先引进优良稻种D.创新农业生产方式

10.

中共南京地下文委艺术分委指示木刻家陆地创作了4幅木刻宣传画,《欢迎人民解放军》《工农联合起来,建设新中国》《平稳物价,买卖公平》《劳资两利》,待南京解放后在全市张贴。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提前谋划经济的发展B.完成工作重心的转移C.进行新中国建设宣传D.积极争取人民的支持

11.

1956年5月29日,周恩来在接见法国文化代表团时谈到: 中法两国人民的接近,有利于东方和西方的接近……在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国歌是最好的,中国的《义勇军进行曲》和法国的《马赛曲》,这两个国歌都是在国家成立之前,在革命斗争中产生的。 这段话体现了(  )

A.革命斗争引起两国共鸣B.文化意识影响外交关系C.文化交流促进中法建交D.和平外交打破西方封锁

12.

康福拉提出: 马其顿军队使得希腊人成为整个已知世界的主人,这些征服者并没有学习当地的语言,但是他们认识到,假如他们想有效地统治他们,他们就必须理解他们,收集他们的书籍并进行整理翻译。 该学者强调的是(  )

A.先进的文化具有征服力B.希腊是世界文明的核心C.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D.战争导致区域文明消亡

13.

英格兰西北部和苏格兰属于英国落后的边缘地区。工业革命后,英国西北部一派生机勃勃,工业化、城市化大发展。紧随其后,贫穷、落后的苏格兰也开始了工业化。由此,英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偏移。这说明工业革命(  )

A.推动英国产业结构升级B.助推英国经济布局变化C.带动英国经济全面发展D.巩固英国世界工厂地位

14.

据以下德国1871—1910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百分比)表可知(  )

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数量等级

1871

1910

10万人以上

4.8

21.3

1万人—10万人

7.7

13.4

2千人—1万人

23.6

25.4

2千人以下

63.9

39.6

A.城市布局趋于合理B.人口优势促进工业进程C.城乡差距逐渐缩小D.技术进步引起人口流动

15.

列宁提出: 让小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起来吧,让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吧,这对于苏维埃政权并不可怕;苏维埃政权应该正视现实,直言不讳,但它必须对此加以控制,规定这样做的限度。 由此可知,列宁强调(  )

A.依靠市场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B.明确所有制性质实现跨越发展C.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维护政权D.探索过渡政策推动体制转型

16.

20世纪60年代初,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基本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80年代时拉美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数量不断增加,至冷战结束时大多数拉美国家已加入不结盟运动,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进一步深化。这种转变根源于(  )

A.西方阵营的分化B.国际关系的多极化C.新兴国家的发展D.国际旧秩序的瓦解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宋代《禹迹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图上方框内题有 禹迹图,每方折地百里,禹贡山川名,古今州郡名,古今山水地名,阜昌七年四月刻石。 (注:1136年)

《禹迹图》墨线图

——摘编自曹婉如等主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一元)》

材料二
中国传统地图主要以天圆地方学说为基础,使用计里画方的坐标体系,对河流和内陆水系详细标注。绝大多数中国古地图都是政府绘制,主要用于分配土地、征收税捐、城市防御等,并在13世纪传到西方。由于古代地图符号的发展尚不成熟,地图符号的种类不多,只能以文字注释补符号之:不足,多数时候注释较多。方志中的许多地图除了有地名,就跟山水画一样。

——摘编自姜道章《论传统中国地图学的特征》

材料三
19世纪中后期,朱正元基于西方测绘方法、结合本国需求进行大量实测和考证编制而成《御览图》。但由于各种原因,只完成了江浙闽等地测绘,奕劻在奏折中评价 江浙闽三省沿海图说并海岛表译绘精详、考证确实,其论防守形势均尚扼要,于筹海事宜不无裨益。 即使有的图稿被毁于火,民国时期的沿海地区如象山县等地方志编纂仍将其作为确定相关地理信息的重要依据加以引用。

——摘编自伍伶飞《朱正元与<御览图>:晚清地图史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分析《禹迹图》的史料价值。(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早期中国制图学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析《御览图》的影响。(6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所谓 天文 是指 天上的纹络 ,也就是天象,借此对人世间事物的吉凶进行判断,而天文历法象征 天命 ,帝王一般进行占卜、祭祀以通天,涉及观测、算法、理论和推算,由此产生了《四分历》、二十八星宿体系,衍生出 天惟德是辅 等理念。改变历法就意味着改变天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摘编自孙小淳《天文学在古代社会文化中的作用》

材料二
前哥白尼时代的宇宙被描绘为一系列球体的组合,并为天界的神圣们所佑护,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于他逝世的那一年,但起初并未产生革命性影响,只有少数几个数学家接受了这个学说,1616年这本书被罗马教廷封禁。开普勒定律提出后,强调空间上不存在森严的等级,关于运动的讨论在欧洲重趋火爆。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欧洲关于 运动的讨论 引起的系列反应。(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影响天文学发展因素的理解。(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新民主主义本来就是一个变通的理论,一种阶段性的制度安排。在毛泽东那里,相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一切都是过程,都具有策略性。

——摘编自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对材料的观点进行整体评析。(要求:观点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 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基本政策。1949年9月,这一经济政策被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合理调整工商业,调整税收,使工厂开工以解决失业问题,同时改善同资产阶级的关系。1950年6月至9月,中财委的工作重心从财政方面转到经济方面,首先抓现有工商业的调整,主要措施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国家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材料二
1978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到1983年底,全国有98%以上的农户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的成功推动了城市改革进行,1981年起,在总结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的基础上,在企业推广建立经济责任制。进入90年代,为顺应世界形势的变动,中共十四大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各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玉茹《中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政策对国家建设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取得突破的原因。(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