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湖南省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高一第一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16+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180

一、单选题

1.

下图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局部图。该图反映出当时(  )

A.文化具有一定区域性B.南方文化水平低下C.南稻北粟局面的形成D.私有制度已经产生

2.

西周实行同姓不婚制,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由此可见,西周的政治统治(  )

A.依靠分封构建亲疏等级B.以嫡庶关系确定权力分配C.通过姻亲加强彼此团结D.立足于内外服制度的建立

3.

西周时期周恭王时代的青铜器鼎,记录有一件事:鼎的所有者已经用一匹马和一束丝从效父那里赎(贸)得五夫(五名奴仆),然而效父的家臣名限者却背信弃约,要另立交换条件,于是鼎的所有者到狱讼官井叔那里控告。这可以用来说明西周(  )

A.丝织业处于巅峰B.奴隶主怕家臣C.司法体系很完备D.奴隶买卖合法

4.

西汉学者刘向说: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 这里所批评的现象指的是(  )

A.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5.

战国时期,孟子对他以前的诸家学说多有批判,既批判杨朱的利己,也批判墨子的利他,而盛赞儒家的中庸哲学。墨子也严厉批判其他各派,而抨击最激烈的便是儒学。崇尚无为的道家同样与别家展开旗帜鲜明的争辩。这些批判(  )

A.导致社会思想高度紊乱B.推动了文化学术的发展C.源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D.促使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6.

秦朝丞相李斯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奏上焚书令,其宗旨是 别黑白而定一尊 ,维护秦始皇的 一尊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 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 由此可见,秦朝焚书政策意在(  )

A.坑杀儒家B.专制愚民C.中央集权D.灭绝文化

7.

对于汉代权臣们的历史记载有: 张安世以车骑将军、霍光以大将军、王凤以大司马、师丹以左将军,并领尚书事。后汉章帝以太傅赵憙、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 这些记载说明当时(  )

A.尚书是荣誉称号B.军权与行政权合一C.尚书台掌握实权D.六部尚书把持朝政

8.

东汉宦官湖南人蔡伦兼任尚方令,监督并带领全国最好的工匠为皇室生产器物,105年他将造纸的方法写成奏折,连同纸张呈献给汉和帝。 蔡太仆之弩、龙亭九年之剑、蔡侯纸 (蔡伦曾封为龙亭侯、长乐太仆)皆名震天下。这说明蔡伦(  )

A.重视生产改良B.阿谀奉承皇帝C.善于各种发明D.导致宦官专权

9.

秦末农民起义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起义迅速蔓延。184年的黄巾军起义则是全国七州二十八郡同时起事。造成后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秦朝暴政激化社会矛盾B.旱灾蝗灾严重,民不聊生C.黄巢起义横扫大半中国D.太平道 的秘密发展

10.

下面的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和统治者族属表,可以用来说明(  )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A.十六国皆为少数民族政权B.汉族存在北迁现象C.政权命名与民族关系密切D.前秦曾经统一北方

11.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东晋门阀政治深厚,建国之初,时称 王与马,共天下 。其中的 ,所指的力量属于(  )

A.江南本地的传统士族B.八王之乱中的南方势力C.南迁的北方高门士族D.江南开发中的少数民族

12.

隋朝的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如建设两都、广设仓库、开通运河等。短时期能实施这些措施,主要得益于(  )

A.隋文帝改革奠定基础B.三征高丽的需要C.隋炀帝贪婪穷奢极欲D.三省六部制建立

13.

从唐太宗时期至武则天时期,唐朝先后设立了九个都护府:安西、安北、安东、安南、东夷、单于、北庭、昆陵、蒙池。它们的设立突出反映出唐朝在这一时期(  )

A.民族交融B.丝路畅通C.藩镇割据D.边疆危机

14.

周世宗厉行改革,政治上禁官吏贪污,经济上减免租税、招抚流散、兴修水利,文化上改订历法、雕印古籍,军事上出兵伐后蜀,三次亲征南唐。这场改革(  )

A.开启了五代更迭时代B.促进了唐朝民族交融C.提高了武则天的威望D.为结束分裂奠定基础

15.

唐朝科举初期,明经科考儒家经典,进士科考涉及国家现实问题的 时务策 五条。唐高宗时进士科形成杂文(文学)、帖经(儒家经典)、策问三场考试制。唐玄宗时明经科加试时务策。这说明唐朝的科举(  )

A.推动了中央集权逐步加强B.逐步走向八股取士的局面C.日益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D.将明经科视为得人才关键

16.

唐初三省长官尚书仆射为二品,后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为 同中书门下二品 。唐太宗时,萧瑀、李勣并 同中书门下三品 ;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 同中书门下三品 之衔,否则即使担任中书令也不能称为宰相。这样的做法(  )

A.提高了三省长官的权威B.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C.提升了中朝制度的效率D.加剧了相权皇权间矛盾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根据历史记载,夏朝政权的中心范围是在今天的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或者说河南中部这一带。这个区域也发现了很多考古学上的 文化 ,最有名的就是二里头文化。很多人认为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朝的,但也有些人不太同意,说二里头文化可能是商朝早期一些人或者是史前时代另外一些人留下来的。这里有争议,主要因为没有发现能够辨认的文字,如果有文字就可以说明问题。
夏朝后面就是商朝。商朝没有问题了,它有文字——甲骨文,它的遗址也被发现,它的各种青铜器、墓葬都有发现。可以看一下夏和商的区别:夏中心区的位置比较靠西,而商的中心区比较靠东。历史上记载商朝由东方来的一批人建立,整个位置比较偏东,以后的周朝又比较偏西。中国古代文明中心有一个东西摇摆的过程,中国古代政权的战争也好,争夺也罢,在很长时间里也是东西对打而不是南北对打,和后来不太一样。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与特征》

材料二

六国

秦国

铜陶器物群演变

连续性

战国中期发生断裂

墓葬等级序列

多阶层、小间隔

两极分化,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

都城形态

分内外城,外城有居民区、工商业区

城内多数面积为宫殿、宗庙、官署

城址等级序列

国都以下逐级递减

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

货币

形态和铭文多样化

统一的半两

——摘编自梁云《战国时代的东西差别——考古学的视野》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说明考古学对夏朝、商朝、战国历史认知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战国时期秦国率先实现中央集权制的证据。(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商周秦汉时期 中国古代文明中心有一个东西摇摆的过程 。(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一种行政制度的形成需要量的积累,但质的变动却往往涉及更为广泛的政治文化背景的变动。

——摘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根据材料并结合先秦至隋唐的制度史,确立一个具体的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论题具体,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刘秀注意到调节田赋征收的意义,重视采用这一方式缓和政府与民众的矛盾。公元30年,在全国战事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刘秀下诏宣布:此前因为战争状态尚未解除,军费用度不足,因而实行什一之税。现今军士屯田,粮储有所积蓄, 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 ,这曾是汉文帝时代实行的田赋制度。
材料二
由于土地兼并的不断发展,在唐代中期,失去土地而流亡的农民已经有很大数量。农民逃亡,政府一般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于是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780年,宰相杨炎建议实行的 两税法 正式公布,主要原则是不再区分土户(本贯户)和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在当地上籍征税。这样可以防止一些官僚富豪破除籍贯,逃避租庸调,到其他州县去购置田产,以享受轻税优待。另外,征税不再以人丁为主,而是以财产和土地为主,并且越来越以土地为主。征收原则由按人丁改为按贫富,扩大了征税面,也对无地少产的农民有一定的好处。

——均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前期均推行 三十税一 的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代两税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革背景。(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国古代赋税改革中得到的启示。(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