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辽宁省县域重点高中协作体高一第一学期10月质量监测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93

一、单选题

1.

距今约7000多年的湖北秭归东门头遗址出土的太阳神石刻,呈现出一个直立的男性人形神像,其头顶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腹部两侧有两个象征星辰的圆形球体。神像头部有一直线,指向头顶的太阳,把太阳与该神像直接联系起来。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中原文化的传播B.中华先民的文化信仰C.阶级分化的出现D.君权神授观念的萌生

2.

下表为今河北地区(冀)晚商遗址与殷墟遗存的比较情况。这反映出(  )

晚商遗址

与殷墟遗存的比较情况

翼南赵窑

基本一致

冀中周家庄、西木佛

既有典型的殷墟风格器物,也有富含本地特色和北方风格的器物。

翼中北张家洼

仅包括少量商因素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B.南北之间文化交流交融不断增强C.内外服制度扩大了商朝的疆域D.文化影响随空间距离而发生变化

3.

《管子》提出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 ,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 。该思想家强调城市规划应(  )

A.讲究布局的对称和工整B.注重人与环境协调发展C.强调等级性和多层次性D.构建较为稳定的中轴线

4.

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乐舞的交流情况。由此可知,当时如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乐舞的交流情况。由此可知,当时(  )

方式

表现

夷与夏的交流

楚族乐舞中出现华夏族的祭祀乐舞,两者融合,形成浪漫奇巧的楚舞

夏对四夷乐舞的吸收

华夏族吸收四夷乐并用于祭祀

夷与夷的交流

楚族乐舞长袖细腰的审美特征借鉴了东夷族的郑、卫之声

A.民族交融的发展B.各族同源观念的流行C.礼乐文化的完善D.南北文化交流的增强

5.

一些学者认为,秦朝是法家的思想及其行政技术的最高体现。而另有一些学者却认为:秦始皇本人对于非法家的思想和社会道德价值也很感兴趣。这两种观点(  )

A.只有一种观点符合史实B.都强调秦朝治国践行了法家思想C.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D.共同论证了秦朝速亡的直接原因

6.

内史本为周官,掌天子八枋之法。秦仿周制,因设内史,为中央官职,仅次于相邦。完全推行县制之后,内史成为主管经济的中央官员;完全推行郡制之后,内史职掌发生第二次变化, 内史郡二千石官共令 。内史职权的变化(  )

A.体现了中央集权体制的要求B.制约了相邦的行政权力C.完善了封建国家的监察体制D.扩大了郡县的管理范围

7.

在秦朝的法律中,故秦人和新秦人的地位并不对等,所谓的故秦人是关中百姓,新秦人是原六国百姓。秦国的二十等爵在秦灭六国后被推行到天下,东方各国百姓原有的爵位并未得到秦朝的承认。这说明当时(  )

A.新故秦人矛盾加剧B.阶层之间流动趋缓C.司法制度尚未健全D.国家治理存在隐患

8.

秦末、陈胜占领陈后;三老、豪杰建议 复立楚国之社稷 ,陈胜乃建号 张楚 。秦灭亡后,项羽在彭城建 ,号西楚霸王,分封诸侯。由此推知(  )

A.秦政权尚未得到普遍认同B.楚文化逐渐成为正统文化C.秦朝政治制度的弊端显现D.楚汉之争具有历史必然性

9.

在汉代致力于地方教化的官吏中,有一批成为百姓祠祀的对象,如汉武帝时期的于公、汉元帝时期的召信臣等,百姓为之立庙、 配社祠 立碑 等,有的甚至是在受祭者健在的情况下建立的。这反映了(  )

A.百姓素质的提升B.民间信仰的改变C.儒学思想的影响D.社会教育的普及

10.

在柬埔寨东南部波萝勉省的波赫墓地,发现一些铜碗和铜盘。这些铜碗和铜盘不仅形制与越南莱宜墓地以及中国岭南汉墓所出同类器相近,而且铜碗的铅同位素比值与泰国考山考遗址出土的汉朝铜镜非常接近,相关数据具有中国西汉铜器的特征。这体现了汉代(  )

A.南方经济发展较迅速B.铜器制作工艺臻于成熟C.边疆治理体系的完善D.中华文化的辐射与传播

11.

下图为出土于四川成都的《庖厨》画像砖,展现了汉代一户人家在厨房内操作的生动情景。由此可知,该画像砖(  )

A.体现高超绘画技巧B.主要作为建筑材料C.彰显阶层流动状况D.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12.

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颁发 度田令 ,检查耕田与户口实数,即对原有户籍上的户口、年纪进行核实,对显田进行实地丈量。 度田令 的颁发(  )

A.旨在维护封建土地国有制度B.维护了豪强地主的利益C.为政府征发赋役提供了依据D.提高了农民的经济地位

13.

东汉班固所撰《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官修《东观汉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史书;东汉荀悦所撰《汉纪》,开创了编年断代史体例。这表明东汉时期(  )

A.儒学与史学实现初步结合B.史书修撰主体趋向多元化C.史学逐渐形成了不同流派D.历史学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14.

据岳苑书院藏秦简《金布律》文书规定,民间借贷需 券书吏 ;在云梦睡虎地秦简文书《法律答问》中,契约分为左券与右券,右券作为重要凭据,不可丢失;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文书则强调,若契约双方存在争议,可凭契约文书作为法律依据。据此可知,材料所述文书意在(  )

A.推动立法完善B.稳定社会秩序C.践行重农抑商D.提高民众觉悟

15.

《南史》记刘宋郭世通 尝与人共于山阴市货物,误得一千钱,当时不觉,分背方悟,追还本主。钱主惊叹,以半直与之,世通委之而去。 其子郭原平 每出卖物,裁求半价,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由此可见,当时(  )

A.区域市场基本统一B.南方经济地位上升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儒学仍具较大影响

16.

唐中后期,宦官势力迅速膨胀,逐渐形成内挟朝臣、外制藩镇的新的制衡机制,即宦官枢密使、神策军中尉制约外朝宰相,宦官监军使制约藩镇节帅的 二元 制衡机制。材料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

A.国家版图的扩展B.皇权专制的需要C.边疆形势的紧张D.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防)上疏曰:“……伏见太学试博士弟子,皆以意说,不修家法,私相容隐……每有策试,辄兴诤讼讼,论议纷错,互相是非。今不依章句,妄生穿凿,以遵师为非义,意说为得理,侮道术,寝以成俗,诚非诏书实选本意。改薄从忠,三代常道,专精务本,儒学所先。臣以为博士及甲乙策试,宜从其家章句,开五十难以试之。解释多者为上第,引文明者为高说;若不依先师;义有相伐,皆正以为非。

——摘编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材料二
(汉代太学)学生满二岁试,通二经者补文学掌故。其不能通二经者,须后试,复随辈试之,通二经者亦得为文学掌故。其已为文学掌故者满二岁试,能通三经者,报其高第,为太子舍人,其不得第者后试,复随辈试,第复高者亦得为太子舍人。已为太子舍人满二岁试,能通四经者,推其高第为郎中。其不得第者后试,复随辈试,第复高者亦得为郎中。满二岁试,能通五经者,推其高第补吏,随才而用。其不得第者后试,复随辈试之,第复高者亦得补吏。

——摘编自(元)马培治《文献通考》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太学的主要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太学的历史影响。(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古代的中华文明以农业为主,先民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非常重视水利的兴修,芍段(quèběi)、都江堰、郑国渠就是其中的代表。由于中国疆域辽阔,为解决运输问题,先民借助水利发展交通,大运河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些水利工程的概况如下表所示。

名称

兴建时期

概况

芍陂

春秋

迄今已有2500多年,一直发挥着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2015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

都江堰

战国

是中国古代以水治水最成功的范州,采用无坝饮水方式,实现了排泄两便。两千多年,灌区面积有增无减。

郑国渠

战国

干渠地势较高,使整个灌区在它的控制之下,保证了支渠的自然饮水,还实现了与凡条天然河流的立交

大运河

隋唐

大运河由隋炀帝开通,是隋唐及之后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对外往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运河还特别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造就了一大批工商业者。

——摘编自朱学西《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任选材料中一处或几处水利工程,围绕该水利工程的兴建与影响,自选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通过文物,我们可以更真实地了解过去的历史和文化,如下表所示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灶的祭坛、积石冢

何尊

里耶秦简

户籍簿

汉委奴国王金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①—④文物所处历史阶段的社会性质。(6分)
(2)从①—④中任选三处文物,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其历史意义。(6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民族政策,除承袭传统的具有怀柔性、恩威并用等民族政策外,还呈现出多元化。三国时期,魏国施行以征伐迁徙、怀柔安抚、分而治之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政策。西晋施行了怀柔、内迁等民族政策,东晋和南朝则设置左郡左县,让少数民族以自己的方式治理本民族事务。十六国和北朝方面,入主中原的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为处理好各民族关系,施行胡汉分治等政策。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快速推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孝文帝认识到中原汉族文化的先进性,意识到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有利于稳固政权统治,实施以改革旧俗和崇尚儒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材料二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 大一统 时期,一扫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荡局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再一次得到大力发展,隋唐王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和统治进一步加强。隋文帝时期对突厥采取 远交近攻,离强合弱 的分而治之政策,对其他民族则采取怀柔政策;隋炀帝时期采取恩成并用政策。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高峰,唐朝以其辽阔的疆域、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而被誉为 世界帝国 。唐朝初期,对内附诸侯和周边各族施行不同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认为: 朕承隋之弊,而四夷归服,无为而治,得非上策。 唐朝逐渐形成了包括怀柔政策、开拓政策等在内的系统化的民族政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国祥《中华民族政治大一统的历史发展及其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隋唐时期民族政策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隋唐时期民族政策不同的主要因素。(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