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系统
你好
请登录
|
注册
|
返回主站
我的组卷
在线测评
我的收藏
错题本
百万富翁
纠错 | 建议
2024—2025学年度湖南省长沙市多校高一第一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25+2)【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7
浏览数:120
下载本试卷
全部加入试卷
一、单选题
1.
据考古发现,北京人所使用的石器,大致可分为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分别用于制造木器、分割肉食和砍凿等。据此可知,北京人( )
A.最早使用并制造工具
B.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C.实现了早期社会分工
D.生存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
下图反映了我国史前农业发展情况。由此可知,中国史前农业( )
A.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相当
B.呈现出区域性发展特征
C.南北起源时间大致相同
D.水旱品种种植相对单一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
据传,黄帝在先后打败炎帝和蚩尤部落后,权力大为增加,于是设官
“
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
。这一传说意在说明,黄帝( )
A.初步建立了政治管理秩序
B.已注意到分权制衡的重要性
C.利用武力维护自己的统治
D.政治制度建设具有神化色彩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4.
周代的农田一般都有疆界和沟洫。《尚书·梓材》所说
“
为厥疆畎
”
,即修筑田界,开挖水沟。据此可推知,西周( )
A.农业产量可观
B.实行井田制度
C.青铜农具使用广
D.农业生产规模大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5.
周初,一些诸侯国成为周统治者开疆拓土的重要力量。然而有些学者认为秦穆公
“
兼国十二,开地千里
”
是对周王权威的挑战。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秦穆公的行为( )
A.挤压了周王室领地
B.破坏了宗法分封制
C.背离了统一的潮流
D.造成周王室的衰微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6.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
。这种主张意在( )
A.恢复西周礼乐
B.重建社会秩序
C.传播儒学思想
D.提高个人修养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7.
秦国统一六国以前,主要采用军功入仕制,并辅以客卿入仕和由吏入仕(客卿:外来人才;吏:官府里面的底层办事人员)秦统一后,由吏入仕成为秦人入仕的主要通道。此变化( )
A.体现了统治者治国思想的改变
B.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C.顺应了巩固政权对人才的需求
D.说明了人才选拔制度的成熟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8.
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柳翼谋评价秦始皇:
“
盖秦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
”
。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秦始皇( )
A.修筑长城维护边疆稳定
B.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C.焚书坑儒强化思想控制
D.首创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管理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9.
史书记载,秦的御史大夫
“
位上卿,银印青授,掌副丞相
”
。有学者认为
“
副
”
在古代有剖开、分割之意。该学者认为,秦朝设置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
A.制约丞相权力,维护君主专制
B.强化思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
C.扩大丞相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D.担任侍从顾问,协助批阅奏章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0.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简《博律》中规定,百姓要如实填报户籍,不得隐瞒家内奴隶,不得未老报名,已名不报,不得以壮年报病废,已成丁报幼小等;秦简《编年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一年
“
令黔首自实田
”
,即命令全国百姓向官府申报自己的年龄和实有土地数。这些史料可以佐证秦代( )
A.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
B.形成了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C.郡县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D.注重强化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1.
汉武帝晚年,任外戚为大将军、车骑将军或大司马辅政,领尚书事;原来上佐天子、下率百僚的丞相降为一般政务长官,只总管郡国行政和例行政务。这一现象
“
成为常制
”
的结果是( )
A.中央集权存在隐患
B.中枢体制得到逐步完善
C.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D.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2.
秦汉时期对手工业生产实行严格管理。如果
“
矫制专行,非奉使体
”
,不按国家计划而擅自
“
鼓铸盐铁者
”
及其他生产品者,都
“
法至死
”
。这一制度( )
A.冲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C.增强了商品经济的活力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3.
元朔元年,汉武帝下诏兴廉举孝;元朔五年,下诏劝学兴礼,
“
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吏通一艺以上者,请皆选自择以补右职
”
。这些举措( )
A.促进了儒学体系的革新
B.提升了儒学的政治地位
C.旨在罢黜其他学派思想
D.推动了儒法思想的融合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4.
东汉初年,阴皇后家族擅权。光武帝在去世前一年下令将高皇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的神位从祭祀刘邦的高庙移走,理由是
“
高皇帝与群臣约,非刘氏不王
”
,而高皇后封吕氏为王,危害汉家天下。此举旨在( )
A.节省开支
B.整顿吏治
C.威慑外戚
D.遏制诸侯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5.
东汉史书非常重视符命、灾变和祥瑞的书写,如《汉书》中多次提到刘邦受命称帝的符篆,《东观汉记》中记载刘秀出生时
“
有赤光,室中尽明
”
。这说明东汉( )
A.民众普遍认同天人感应学说
B.史书撰写服务于政治统治需要
C.祥瑞文化植根于久远的传统
D.儒学成为改朝易代的理论依据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6.
“
王与马,共天下
”
开创了东晋门阀政治的模式。高门士族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甚至出现了
“
朝权国命,递归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
“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
A.两晋政体混乱
B.君主专制加强
C.东晋士族专权
D.宗室争夺权力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7.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佛教快速发展、魏晋玄学兴盛、儒学在危机中前行。这一现象反映了该时期( )
A.中外思想文化交流较频繁
B.儒学危机催生其重获复兴
C.外来佛教出现本土化趋向
D.思想发展呈现出多元特征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8.
49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代人定姓族诏》,将功勋突出,地位显赫的八个鲜卑贵族家族定为一流高门,与汉族高门
“
四姓
”
同等对待,建立了鲜卑贵族的门阀制度。孝文帝的这一做法( )
A.加剧了民族矛盾
B.加快了北魏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军事力量
D.有利于官员素养的提高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9.
南方汉人认为北方
“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
,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
“
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
。材料旨在强调( )
A.鲜卑族被汉族同化
B.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C.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D.北方战乱社会动荡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0.
隋炀帝在都城长安之外,营建东都洛阳,以此居
“
天下正中
”
,
“
水运发达,足以号令中原
”
,随即开凿大运河,南通江都,形成长安、洛阳、江都三都制。这些举措客观上( )
A.加速了建立统一政权的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经济文化互补
C.取代了长安政治重心的地位
D.违背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形势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1.
821年,唐朝和吐蕃各派使节,先在唐京师长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逻些(拉萨)重盟。823年,双方将盟文刻石立碑(下图),用汉藏两种文字书写,立于拉萨大昭寺门前。唐蕃会盟碑是( )
A.汉和藏两大民族团结友好的见证
B.唐朝与吐蕃完全停止纷争的标志
C.吐蕃地区归顺唐中央王朝的象征
D.唐玄宗时期唐与吐蕃会盟的遗物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2.
安史之乱后,宦官立君、弑君、废君可谓肆无忌惮,如唐宪宗、唐敬宗为宦官所弑,唐昭宗为宦官所囚,险些被杀。这反映出当时( )
A.中枢行政机制遭到严重的破坏
B.专制皇权运行出现异化
C.宦官掌握了朝廷的行政决策权
D.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3.
五代时期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记载:
“
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
”
与材料所述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察举制
B.均田制
C.租庸调制
D.科举制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4.
盛唐书法家张旭的草书
“
气势磅礴、千变万化,看似无序无法,线条与结构的空间伸缩力好像自由多变,不受约束,实际上一招一式无不法度谨严、规矩方正
”
。这反映了当时书法( )
A.草书成为书写主流
B.反映了政治清明的特征
C.深受理学思想影响
D.彰显了盛唐法度与气势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5.
2022年,我国科学家发现的含千金藤素的新冠治疗新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面地不容(中药名)的块根中就含较多的千金藤素。《唐本草》中记载,地不容
“
主止烦热,辟瘴疠,利喉闭及痰毒
”
。《唐本草》在中医学上的重要地位是( )
A.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B.全面总结历代医药学成果
C.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D.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二、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引起学术文化发生巨大变动,官学衰败,民间私学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代司马谈评价各学派时提道:
“
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在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
各家学说各有侧重,有侧重于道德政治学说的,如儒家、墨家;有侧重于政治、军事之实事的,如法家、纵横家;有侧重于明辩逻辑的,如名家;道家主张
“
无为
”
,但其中心要义也还是
“
为治
”
。即使是哲学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也都是固绕着
“
治国平天下
”
这一中心。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汉初盛行的黄老之学来自民间,以道家思想为主,整合了阴阳、儒、法等各家,但它只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思潮,没有被官方确立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学术形态。到汉武帝继位后,在董仲舒等儒家信徒的辅助下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初步确立了儒家官学的地位,同时也奠定了其后几千年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当然被独尊的儒学,并不仅仅是先秦儒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融合先秦诸子学说的基础上,顺应现实而做出的思想重大发展。
——摘编自张立文《中国学术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学术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晋时期是门阀势力高度发展和极度膨胀的时期,也是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日益被高门世族控制和垄断的时期。当九品中正制最终蜕变为世家大族的政治工具之后,它不可避免地抛弃了先前注重德行、才能的好传统,沾染上选举注重家世、阀阅的门阀色彩。……随着中正权力日益膨胀,中央集权统治势必遭到严重削弱。
——摘编自张旭华《试论西晋九品中正制的弊病及其作用》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
“
至公
”
,……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
“
平民政治
”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九品中正制。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的进步性。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古代官员选拔制度对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