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高一第一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35+2)【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7 浏览数:25

一、单选题

1.

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至少在距今1.3万年前后,岭南、长江中下游、华北、东北地区都出现了陶器,其中岭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遗存年代更早,部分残片距今超过2万年。这可以用来论证,当时(  )

A.制陶工艺日益精湛B.居民生活逐渐稳定C.南方文明远逊北方D.稻米储存技术成熟

2.

浙江海盐龙潭港遗址是一座普通村落,上面发现了两个小家族的墓地。其中一个家族的墓葬,规格都比较大,除了随葬一些日用陶器之外,还有精制陶器和不少玉器。另外一个家族的墓葬,规模小,没有葬具,随葬品也仅止几件日用陶器而已。这反映出当时(  )

A.开始普遍使用陶器B.处于母系氏族社会C.已经进入阶级社会D.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已经产生

3.

有学者提出:周朝兴盛于 封建 (分封制)因为 封建 ,诸侯保一地民众平安;因为 封建 中国 的概念由 中原腹地 扩展到 四海之内 ;因为 封建 ,狄入中原为中山国,华(服章之美)夏(礼仪之大)文明震慑一方。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分封制(  )

A.传播了华夏文明B.使周朝长治久安C.培植了割据势力D.以宗法制为基础

4.

据史载,周襄王想要讨伐郑国,所以娶了戎狄女子作为王后,与戎狄之兵一起讨伐郑国。这一现象表明(  )

A.华夏认同形成B.分封制度崩坏C.民族交融发展D.华夷观念消失

5.

《韩非子》记载:春秋末期,晋国赵襄子赏了中牟两个博学的贤士为中大夫,并授予田宅,引起了中牟地区 弃其田耘,卖宅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分封制彻底崩溃B.井田制趋于瓦解C.礼乐制已经废除D.宗法制不断强化

6.

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 子男之田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 楚子 。孔子此举目的是(  )

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C.强调文化差异D.维护等级秩序

7.

商周时期,以祭祀先祖的宗庙为中心国(族)人聚集而居,以全族中辈分最高、与直系祖先的血统关系最亲近的子弟构成王族,聚居于宗庙近旁的王宫区。所有同族人均居住在城邑之内,依照亲疏等级由宗庙中心散布到外围区域。这反映出(  )

A.宗法观念影响社会生活B.城邑布局体现皇权至上C.古代城市功能划分明显D.家族经济决定政治地位

8.

先秦时期实行井田制,商鞅变法时曾采取 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的措施。此举直接意图是(  )

A.提升官吏素质B.修造战斗装备C.鼓励积极垦耕D.抑制工商行业

9.

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

A.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B.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C.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

10.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够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  )

A.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B.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C.健全完备的赋税政策D.长期稳定的社会秩序

11.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  )

A.民心是国家兴衰的根本B.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D.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12.

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

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D.控制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13.

汉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 无为而治 的治国方略,汉武帝则罢黜 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家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14.

对如图所示解读正确的是,该制度(  )

A.被汉武帝改造后逐渐稳定化B.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C.巩固了汉代的中央集权统治D.在本质上与分封制相同

15.

王与马,共天下 开创了东晋门阀政治的模式。高门士族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甚至出现了 朝权国命,递归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

A.两晋政体混乱B.君主专制加强C.东晋士族专权D.宗室争夺权力

16.

北魏颁布均田令,推动均田制的前提条件是(  )

A.地主停止土地兼并B.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C.政府减少财政收入D.北方各族掌握了农耕技术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鲜卑族的慕容氏已经建立了政权,并且成功入主中原,但仍旧采用晋臣称呼自己,并没有称帝。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鲜卑族深受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影响B.鲜卑族试图维持原有的生产方式C.鲜卑文化与汉文化碰撞交融的反映D.慕容氏慑于汉族中央集权的威严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族谱系备受重视,从发掘的贵族墓葬墓志看,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的贵族认同炎黄为先祖的远多于汉族。这反映出(  )

A.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B.各民族渴望国家统一愿望强烈C.民族政权宣扬政权合法性D.传统宗法门第观念被普遍接受

19.

南方汉人认为北方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 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材料旨在强调(  )

A.鲜卑族被汉族同化B.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北方战乱社会动荡

20.

《宋书·州邵志)载,自(西晋)永嘉初至(南朝)刘宋末,南渡(迁)人口约90万,约占北方总人数的1/8还要多。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西晋灭亡B.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C.政权分立D.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

21.

隋炀帝大业年间,江南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北方的人口和北方土地可以产出的财富,却不足以供养一个庞大的朝廷。于是隋炀帝决定(  )

A.完成南北方的统一B.开凿大运河C.兴建东都洛阳D.远征高丽

22.

贞观至开元年间,一时以胡服、胡妆为美。男子的胡服除裤褶外多是与汉民族服饰相结合,女子胡服则多是直接取其原来样式。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当时(  )

A.少数民族的强大吸引力B.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C.大众审美标准的多样化D.多元开放的社会氛围

23.

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24.

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 颇为寒素开路 ,以致被贬谪时, 八百孤寒齐下泪 。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

A.加强了君主集权B.促进了阶级流动C.消除了门第观念D.激化了政治矛盾

25.

《旧唐书》载,贞观年修五代史,移史馆于禁中。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贞观已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也。天宝已后,他官兼领史职者,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这些措施旨在(  )

A.无为而治,道法自然B.鉴往知来,文以化成C.礼法并施,三教合一D.体恤百姓,休养生息

26.

下图为唐朝三省位置图,该图文说明唐朝三省(  )

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若发现差错,可以不奉诏,甚至封还诏书,但一般都是奉诏执行

①都位于宫城之内是为了便于皇帝决策 ②空间布局体现决策权与行政权的统一
③尚书省对门下省诏令具有一定否决权 ④职权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7.

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

时期

民族/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

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西域

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护府

唐玄宗

回纥

册封

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粟末靺鞨

册封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由上表可知唐朝 (  )

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B.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C.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D.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

28.

唐初,政府限制土地兼并,并强制富户帮助村里的贫困人群;唐中后期,由于均田制瓦解,政府开始以资产和田亩为标准征税,富户成了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并逐渐把持乡村权力,成为政府在乡村中的代理人。据此可知唐代(  )

A.统治者重视抑制贫富差距B.政府丧失了对乡村的管控C.税收制度限制了土地兼并D.社会变化影响了地方治理

29.

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下辖的兵马、财物、徭役等,故称节度使。节度使在其地域,可以指挥军队,管理财政,甚至该地区用人大权亦在节度使之掌握,于是便形成为 藩镇 。这一制度设置(  )

A.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消除了地方割据隐患C.加强了对相权的监督D.完善了国家监察制度

30.

下表为中国古代寺院的相关记载。表格所述现象(  )

文献记载

出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武则天时期京畿良田美利多归僧寺

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

普天信向,家家斋戒,人人忏礼,不务农桑,空谈彼岸

李延寿《南史》

A.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治理B.缓和了人地之间的矛盾C.妨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体现了儒释道三者合流

31.

据下表可得出(  )

朝鲜

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创造出朝鲜的谚文

日本

模仿唐代之政制,确定其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

采用汉字楷书和草书,创造出日本的假名

越南

在国都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画七十二贤像,四时享祀

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等,仿佛一个缩小版的中华帝国

A.中华文化的影响辐射力B.人口迁徙民族交融C.中外文化碰撞交流D.文化交流具有单一性

32.

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33.

史料分类和史料价值是史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下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据图可知,先秦时期(  )

A.大禹治水一手史料不断丰富B.大禹治水传说和史料矛盾C.史料真伪需要考古文物印证D.研究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

34.

以下科技发明成果,属于唐朝时期的是(  )
①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②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③雕版印刷的佛经和日历 ④孙思邈的医学名著《千金方》

A.①②B.①④C.②③④D.③④

35.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出现了 诗圣 书圣 画圣 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有(  )
①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官僚政治逐渐成熟提供了人才基础
③百家争鸣提供了思想源泉 ④民族交融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材料阅读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不过,他坚持统治者拥有统治权力的同时,还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并成为国家的正统信条。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 外部条件 和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孔子的政治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 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及实践的成败。

37.

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伴随(13分)
着多种形式,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 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 百官流亡者十八九 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 一遇变乱, 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

材料二
从官军干部检之,高仙芝、王思礼均为高丽人,哥舒翰,突骑施人,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契丹人。

——岑仲勉《隋唐史》

材料三
为了正确地引导和管理互市活动,保障正常、公正的贸易秩序,唐政府专门设置了 互市监 掌诸蕃交易之事 。唐朝的最高学府 国子学 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地方上,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提供 禀给

——摘编自杨华双《唐朝开明民族政策述略》

(1)据材料一,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并概括其主要原因。 (3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影响。 ( 4 分 )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意义。 (6 分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