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塘沟高级中学等四校高二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15+4)【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35

一、单选题

1.

春秋时,各诸侯国担任治国重任的 ,皆属卿大夫等世袭贵族。战国时期的 往往只有职官的意义,不是传统的贵族身份的标识。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卿大夫势力的衰落B.导致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C.得益于社会结构的大变动D.彰显了原始民主的影响力

2.

岳麓书院秦简记载了一件 赏金案 :公元前222年,陵县抓捕十四名盗贼,其中四人是很久前逃入楚国的秦人,另外十人则是在秦的楚国人。按秦律,捉拿秦国盗贼赏金14两,抓捕他国人在秦盗窃则给赏金2两。因盗贼身份难以界定,赏金无法定夺,陵县长官上文书给南郡太守请求决断。南郡太守回复:当地已归属秦国,四人还是秦人,每人赏14两;另外十人未入秦籍,仍视作楚人,每人赏2两。该案件体现了(  )

A.秦统一进程中逐步加强地方管理B.秦国实行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C.文书制保障了秦朝社会秩序稳定D.全面推行郡县制利于秦法的实施

3.

《颜氏家训》(南北朝时颜之推著,成书于隋)记载当时南北语言的差异: 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 这折射出当时(  )

A.选官制度演变强化士庶之分B.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开发C.社会变革影响民族交融程度D.政治分裂加速了政权更迭

4.

唐初实行州、县二级制,由于州的数量达300多个,唐太宗李世民苦于记各州长官们的名字,只好将他们都写在屏风上。为此,唐太宗(  )

A.实行上计制B.设置监察机构C.设立节度使D.改革中枢机构

5.

明代以来,嘉定水旱灾害频发,不少农民弃稻种棉,但缴纳田租时仍需纳米,故百姓还需 以花成布,以布贸银,以银兑米 ,中间几经周折耗损。为此时任礼部尚书、嘉定人徐学谟谒见首辅张居正,积极促成漕粮折银。漕粮折银后,嘉定形成了一整套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体系,布匹远销全国各地。材料主要说明明朝时(  )

A.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B.六部已经正式成为了内阁下属机构C.人身依附关系明显减弱D.经济结构变动与赋税变革相互推动

6.

以下为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其中 厘金 指的是: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对趋势表解读正确的是(  )

A.内外形势推动晚清税务结构转变B.民族工业发展推动税收增加C.关税主权丧失导致关税收入下降D.国内关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7.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将县自治列为训政时期的重要工作, 各乡镇间治民机关骤添二百余处 。但在时人看来,国民政府的自治措施 重在推行上级机关的政治,注意乡区邻间或保甲的编制 。由此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的自治旨在(  )

A.训练民众的民主意识B.继承传统社会的统治秩序C.维护国民党独裁统治D.压缩边区政府的发展空间

8.

19世纪中期后,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都没有解决好央地关系倒挂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危机之际,在重要省区设立省委;抗日战争结束后,又在解放区建立行政区,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克服了近代央地关系失序的弊端,为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支撑。由此可见(  )

A.省制有效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B.三三制 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C.行政区制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奠基D.制度创新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保障

9.

1958年之后,中国逐渐建立起以 政社合一 为特点的人民公社体制,人民公社既是农村基层政权机关,又是农村经济单位,还是基层军事组织。1982年宪法确立了 乡政村治 模式,改公社为乡镇政府,作为国家农村基层政权,乡以下用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实行村民自治。这一变化(  )

A.推动了包产到户的出现B.体现出基层民主的完善C.践行了依法治国的理念D.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0.

2024年9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再次强调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重要性,尤其是 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这一原则。这一行动的目的是(  )

A.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B.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C.发展与非洲的睦邻友好关系D.维护国际法的权威和公信力

11.

罗马帝国的行省中,只有贵族、官僚能说拉丁语,基层群众基本上不会拉丁文。高卢和西班牙并入罗马300年后,农民们还在说自己的凯尔特语。屋大维苦心建构的 罗马民族认同 ,随着拉丁语仅停留在贵族圈里,从未抵达基层。由此可知(  )

A.帝国建立弱化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B.阶级对立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分裂C.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治理的历史传统D.语言差异不利于基层民众的政权认同

12.

兰开斯特王朝时期,达到了中世纪议会发展史上的巅峰。下院地位进一步提高,议会的基本权力进一步明确和扩大。君主利用议会维持其统治,时常对议会的批评做出回应。议会对君主统治的批评和规范也并未与其维护王国统治的主要功能相悖。据此判断,该王朝实行的是(  )

A.等级君主制B.议会君主制C.君主立宪制D.封君封臣制

13.

中世纪初期欧洲政治分裂割据,社会几无安全和秩序可言,罗马帝国崩溃和蛮族入侵使欧洲的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在这样的环境下,欧洲人生活贫困,精神不免走向悲观和虚无,这正好为宗教的盛行铺平了道路。不久,社会结构、绘画、音乐、建筑、民族性格以及生活方式的各个细节都带上了基督教色彩。这段材料意在说明(  )

A.教会神学兴盛有其特殊社会环境B.宗教伦理具有一定社会教化功能C.教会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层单位D.西欧封建社会是社会动荡的产物

14.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规定贫穷儿童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 贫民习艺所 ,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这反映了(  )

A.工业革命催生社会保障制度B.福利国家助长社会懒惰风气C.英国近代救济带有惩戒性质D.城市化进程导致犯罪率攀升

15.

通过谷歌图书扫描并数字化的部分图书(占人类出版书籍的4%)的Ngram数据,可以查询从1800年到现在,所有出版物中一个词汇出现的频率变化曲线。以下是谷歌Ngram中 妇女投票权 一词出现的频率。下图中20世纪上半叶该词波峰出现的原因是(  )

A.政治变革B.经济发展C.科技革命D.战争破坏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清初的社会治理重视根据理学宗旨整饬基层教化,强调敦厉风俗对社会治理的重要性。然而,进入雍乾时期,地方政治因人地矛盾升级而亟须革新,皇帝在用人铨选方面也有所变化。雍正、乾隆不再推崇康熙时期颇受重视的理学官僚治理模式,诸如水利、农桑等较为专门性、技术性的知识,亦被视作为官之必需。为实现个人政治价值,部分理学官僚开始在处理地方政务的过程中主动将目光延伸到河工、漕运等技术领域,实现了从理学官僚到技术官僚的转变。自洋务运动开始,大量的新式技术官僚涌现。他们作为18世纪技术官僚的后辈,既是传统封建官僚体系中的新元素,也是近代西方科技向中国渗透的过程在制度上的反映。

——摘编自张少娜《从理学官僚到技术官僚:清雍乾时期地方治理模式的转型》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实行以 通才 为标准择优录取的原则。由于牛津、剑桥等贵族学校以培养通才著称,因此高级文官出现了贵族化的趋向。科技人员、经济管理人员长期处于文官队伍的中下层,使许多部门出现了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20世纪60年代,福尔顿委员会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调整文官分级制度,专家科技人员自成一类称 科学类 。另外还设立专业技术、训练、法律、警察等十大类。此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能彻底打破通才体制,而且政府机构臃肿也严重束缚着行政效率。

——摘编自阎玲玲铃《英国文官制度中的通才原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理学官僚和技术官僚的共同特点,并分析清朝部分理学官僚转变为技术官僚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并简评其实施效果。(8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图1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封面        图2 《宋代科举社会》封面

材料二
根据宋朝的相关文献记载,宋朝应试时,考生需依次对号端坐,在考场内,考生不许交头接耳,互通消息;考场实行门禁制度,严禁考生夹带书本进入考场, 专门设监门、巡铺等官吏,进行搜索、巡查,一旦查获,即严加处罚 ,考生入场凭礼部发的号入门,一失其号,则不得入;考生在进入天子宫殿时,都身着新做的麻布衣服,衣服如白雪般随风飘舞(也能防止夹带);科举考毕,对考卷进行糊名、弥封、誊录。

——依据赵剑峰《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封面图像考释》整理

(1)据材料一图1、图2被认为是什么场景?有老师依据材料二的史实,对如图的解读提出了质疑,请结合如图中的细节,加以说明。(9分)
(2)通过学者查证,该图名为 召试县令 图,出自明代张居正为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编写的教学课本《帝鉴图说》。 召试县令 出自《旧唐书·韦思谦传》,记述唐玄宗重视地方官任命,亲自考试县令的故事。据此分析选必1选用该图作为封面的合理性。(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碑名变迁

时间

建立或更名原因

克林德碑

1903

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因德国公使克林德被击毙,清政府在克林德被害处建立牌坊以谢罪。

公理战胜碑

1918

一战结束后,国人认为克林德碑是国耻,将其拆除;协约国责令德国将其移至社稷坛并予以更名,以纪念一战的胜利,石碑坊也改名为公理战胜坊

保卫和平碑

1952

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了表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卫世界和平所作的功绩,大会决定将公理战胜坊改为保卫和平坊

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 克林德碑的建立与更名 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条理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在某种意义上,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可称为 白银世纪 。17世纪末以后,葡萄牙在其属地巴西开始大量开采黄金;英国抓住了机遇,与葡萄牙政府签订了《梅修因条约》,葡萄牙向英国出口葡萄酒,英则向葡及其殖民地出口制造业商品。但是,葡对英的贸易总是呈现逆差,为了平衡贸易赤字,葡动用从巴西运回的黄金,于是黄金大量地流入英国国库,为英国货币稳定、金融信贷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保证。18世纪,英国成为西欧黄金中心区。西欧商人资本,特别是荷兰商人资本,在荷兰丧失经济优势后,以购买英国国债的形式大量流入英国。

——摘编自罗翠芳《16—18世纪商人资本在西欧国际流动的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商人资本在西欧国际流动的原因及影响。(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期英国货币稳定的有利条件。(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