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高二第一学期10月联合检测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83

一、单选题

1.

西周时期,对于祭祀用品有明确的规定。 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 这一现象所依托的制度基础是(  )

A.外服制B.井田制C.分封制D.禅让制

2.

中古时期,英王亨利二世试图改革税收制度,以增加财政收入用于扩充和建设军队。然而,教会认为此举侵犯了他们的经济利益,便联合贵族对国王施压。国王不甘示弱,利用民众对宗教改革的呼声,与教会和贵族展开了长期的斗争。这反映了中古时期英国(  )

A.王权处于绝对弱势地位B.政治权力呈现多元并立的格局C.教权能够有效制约王权D.宗教改革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3.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政府根据 三三制 原则进行施政。村里计划修建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为此,根据地政府组织了会议,参会人员涵盖共产党员、地主、农民和乡绅等。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协商,最终达成了令各方都满意的方案。这说明 三三制 的推行(  )

A.消除了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B.充分发挥了共产党的抗日领导作用C.提高了根据地政府行政效率D.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

4.

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接着,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等,同时规定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最高可获爵赏。清政府的这些举措(  )

A.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B.遏制了西方列强的对华经济扩张C.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5.

秦代规定,地方郡守每年需定期向中央汇报本郡的财政收支、户口增减、治安状况等情况。同时,中央会派遣御史到地方进行巡查,核实郡守所汇报的内容。若发现郡守有虚报或瞒报等行为,将予以严惩。由此可见,秦代(  )

A.地方郡守的权力被逐渐削弱B.御史拥有地方行政事务决策权C.中央对地方的管控较为严密D.形成较为成熟的官员考核制度

6.

元代科举考试中,乡试阶段,蒙古人、色目人仅需考两场,且题目相对简单;而汉人和南人则需考过三场,题目难度较大。会试阶段,蒙古人、色目人依旧要考两场,汉人、南人的考试则为三场。此外,蒙古人、色目人可以参加汉人、南人的考试,然而汉人、南人却不能参加蒙古人、色目人的考试。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元朝(  )

A.统治者推行民族不平等政策B.蒙古、色目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C.政府实施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D.政府注重保持各民族的文化特性

7.

19世纪初,英国政府对东印度公司进行改革,规定所有公职人员必须在英国完成正规的基础教育,并接受专业培训后,方可赴印度就职。此后,英国政府还专门成立威廉堡学院和海来伯里行政管理学校,为东印度公司培养专业人才。英国政府的这些举措(  )

A.推动了印度民主政治改革B.旨在提升东印度公司的经济效能C.强化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D.借鉴了自身文官制度的先进经验

8.

1893年,明治政府颁布《文官任用令》和《文官考试规则》,强调对文官的任用必须以考试合格为前提。如果没有天皇的直接许可,新任命的敕任官(一种高级官员)首先得具备奏任文官的资格,并且他们所担任的官位等级一定要在三等以上。这说明当时日本(  )

A.文官成为政治改革重心B.规范了文官选拔和任用的资格C.文官制度得以最终确立D.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

9.

1898年3月,光绪帝颁布诏令对武科旧制予以改革。其中,规定各省武乡试从庚子(1900年)科开始,武会试从辛丑(1901年)科起始,童试自下一届科试起;内容均改为考枪炮,默写武经这一考试环节被废除。这反映出当时(  )

A.统治阶层积极准备抵御列强侵略B.清朝军事力量得到极大提升C.西方军事教育理念占据主导地位D.民族危机加剧推动科举改革

10.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官员委任状是政府任命官员的重要文书(如图所示),委任状分为四种类型:特任状、简任状、荐任状和委任状。科长、科员等较低级别的官员的任用由各官署发布委任令予以公布,并配发委任状。据此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

A.基层官员选拔程序复杂B.各级官员对政府首脑直接负责C.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建立D.政府重视官员任用制度的建设

11.

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政务官与内阁共进退,其任职是由党派决定的。而依据中国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中国的政务类公务员是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或任命的。据此可知,我国的公务员制度(  )

A.彰显了中国的政治特色B.摒弃了西方国家文官选拔传统C.注重规避政党政治影响D.贯彻了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

12.

如表所示为魏晋时期的相关法律制度。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

时期

法律制度内容

曹魏时期

八议制度正式列入法典,对八种特殊身份的人,即议亲皇亲国戚、议故皇帝故旧、议贤有大德行与影响的人、议能有大才能的人、议功有大功勋的人、议贵高级官员和贵族、议勤为国家勤劳服务的人、议宾前朝皇室宗亲的犯罪处罚予以减免

西晋时期

颁布《泰始律》,强调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即亲属之间的犯罪行为,依据五服所表示的亲属关系远近及尊卑来定罪量刑

A.法律制度逐渐走向完善B.法律儒家化特征明显C.法律忽视了平民的权益D.法律制定随意性较大

13.

《资治通鉴》中记载:在唐代,朝廷于各地广泛设立学馆,积极鼓励民众入学攻读、研习儒家经典以及礼仪规范。此外,皇帝还屡次亲身参与儒家经典的阐释与研讨。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增进文化交流,充实精神世界B.推进教育普及,提升民众素养C.传承儒家文化,发扬传统美德D.强化思想管控,夯实统治根基

14.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说: 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 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在《法学总论》中指出: 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 二者的观点都(  )

A.促进了大陆法系的发展B.侧重于法律的教化功能C.强调了法律的道德属性D.忽视了法律的程序正义

15.

19世纪的美国,一些资本家在创业过程中秉持勤奋、节俭和诚信的原则。他们认为财富的积累是一种恩赐,同时也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回馈社会。据此可推知,当时这些资本家(  )

A.忽视了市场竞争的规则B.受到了新教伦理的影响C.重视社会贫富差距问题D.利用宗教掩盖剥削本质

16.

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指出: 物质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的发展方向。 这一论述(  )

A.强调了物质文明建设的紧迫性B.阐明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C.突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地位D.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宋代各个阶层的人皆可参与科举考试,不受出身、籍贯、年龄等因素的限制。宋代政府大力兴办各级学校,为考生创造了学习的机会与条件,甚至为贫寒学子提供各类补助。据统计,宋代共举行科举考试116次,录取进士约2.1万人,平均每次录取约180人,而唐代总计举行科举考试270余次,录取进士约1万人,平均每次录取约37人。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

材料二
宋代的科举制在承继唐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成为定制。依考试类别划分,主要包含贡举、制举、武举、童子举等。制举又称大科、特科,系皇帝下诏设立的考试科目,其主要目的在于选拔具备特殊用途的人才。宋代还设立了恩科,授予功臣子弟或者圣贤后裔科举出身;对于一些多年参加科举考试却未中第、年资深厚的老迈举人,使其无需参加解试、省试而直接参与殿试,并授予其科名或者部分官职。

——摘编自张希娟、景利国《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特点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原因及影响。(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极大地削弱了王权、贵族及上院势力,促使责任内阁制迅速确立。内阁首相须来自议会多数派领袖,凭借所在党派于议会下院的政治优势行使权力。内阁权力依靠议会下院支持,以保障执政党政策和法令推行。在重大问题上,内阁大臣与首相向议会下院集体负责,大臣不认同内阁政策应辞职,首相因执政失败等辞职时,阁员需一同辞职。
材料二
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为防止袁世凯独裁,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上台后,与内阁矛盾加剧致唐绍仪内阁倒台,之后他以武力胁迫参议院通过赵秉钧内阁并加以操纵。宋教仁欲组政党内阁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却在1913年3月惨遭刺杀。半年后,袁世凯任命熊希龄组阁,后袁世凯又正式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该约法取消了责任内阁制对总统行使权力的一切牵制,实际上终结了责任内阁制。袁世凯离世后,北洋军阀各派夺权,段祺瑞、钱能训、靳云鹏、梁士诒、张绍曾、孙宝琦等内阁皆听命于掌权军阀。1924年11月,冯玉祥发动 北京政变 ,总统曹锟下台,内阁制彻底分崩离析,内阁制形式上亦不复存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杜文星《中华民国时期的内阁制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异同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国责任内阁制与中华民国责任内阁制的不同之处。(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罗马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如《十二铜表法》的颁布。罗马法体系庞大,涵盖了人法、物法、诉讼法等诸多方面。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万民法逐渐形成,以解决不同民族之间的法律冲突问题。罗马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

材料二
《法国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于1804年颁布实施,它是一部典型的近代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等原则。这部法典是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制定的,它对欧洲大陆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法律时都借鉴了其内容和体系。

——摘编自【法】让·路易·安贝翰《法国民法典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意义。(4分)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西方法律发展的认识。(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内容与每个阶段的使命任务紧密相连,始终坚守法治的 人民性 ,坚定贯彻 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相结合 的理念,高度注重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以及对人民权益的维护,始终坚持法治理论与法治实践相互促进。在法治建设的数十载岁月中,我国积累了一系列弥足珍贵的法治经验,为人类法治文明奉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摘编自江必新《法治建设的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叙述完整,条理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