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沧州市四县联考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1—2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14

一、单选题

1.

双槐树遗址,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距今约5300年前后。作为仰韶文化中晚期考古的重大发现,被专家学者称为 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河洛古国 。该文化遗址典型器物是(  )

A.打制的石器B.精美的青铜器C.彩绘的陶器D.大型宫殿遗址

2.

有学者说: 西周农业总体而言较夏商有很大发展,但其农具仍多以石、骨、蚌制为主,这导致当时农业劳动中仍实行着简单的集体劳作关系。 西周农业发展的这一状况(  )

A.推动土地租佃制的产生B.与井田制相适应C.促使小农经济大量破产D.加速西周的灭亡

3.

下表是关于秦人族源传说的相关内容。这些传说反映出秦人(  )

传说类型

简要内容

颛顼后裔说

秦人将自己的原初祖先追认为颛顼帝,从根本上否认己族是他族或

驯鸟兽、牧马技能说

秦人先祖受命驯化鸟兽及为周王牧马于陇西,此传说既解释了秦人祖先为何居于边缘地带,又合理化了其掌握戎人擅长的技能

西迁商民说

周成王灭商后,将商纣之臣蜚廉一族西迁至邾地以防御戎人,这部分西迁的商民被认为是秦人的先人

A.具有强烈的华夏认同感B.利用神话传说加强统治C.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文化D.重视强化族群的凝聚力

4.

战国简《治政之道》中不仅推崇儒家的教化,先教后刑,还倡导墨家的 非命 非攻 薄葬 节用 以及各守其职、选贤任能、不夺农时等公共性的主张。由此可知,该简(  )

A.有利于周天子控制力不断增强B.着眼于国家治理的实际需要C.成为各诸侯国统治的理论基础D.迎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5.

巴、蜀不仅位于秦故徼(边境),且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在巴地,秦在设置郡守等职官的同时,任命巴地部族首领担任君长,并赋予其一定特权。而在蜀地,则废除了蜀侯,最终确立了郡县制。这反映出秦朝(  )

A.地方治理比较灵活B.制度设计凸显秦国故地优先的原则C.基层治理的规范性D.郡县制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

6.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具有以家庭结构为模式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特征。这在秦朝政权构建中的具体表现是(  )

A.宗族关系成为执政基础B.在中央实行了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完全取代分封制D.外儒内法治国理念的贯彻

7.

康有为认为: 孔学行于天下,自汉武始。 汉武帝 当享配文庙(通常指的是祭祀孔子及其弟子的庙宇),以报其大功 。康有为作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汉武帝(  )

A.尊崇儒术B.改革币制C.打击豪强D.休养生息

8.

东汉时期,许多士大夫奋起弹劾制裁违法的外戚宦官及其党羽,但他们经常遭到打击报复,并最终酿成 党锢之祸 ,百余名士 皆死狱中 ,受牵连而 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 。这说明东汉时期(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C.地方势力不断扩张D.皇帝昏庸导致权力丧失

9.

关于江南地区,《史记》记载: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而《宋书》(南朝沈约著)则是: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这一变化(  )

A.得益于江南地区自然环境的改善B.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发展趋势C.源于人口南迁推动江南地区开发D.反映了南朝政府更注重农业发展

10.

据《魏书》载: 显祖(献文帝)平青齐(山东一带),徙其族望于代。时诸士人流移远至,率皆饥寒。 孝文帝即位后,则 选尽物望,河南人士,才学之徒,成见申擢 。自此, 平齐民 摆脱了卑贱的地位,取得了入仕求宦的权利。孝文帝的这一举措最根本的目的是(  )

A.巩固北魏政治统治B.缓和鲜卑与汉的民族矛盾C.扩大政权统治基础D.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转型

11.

《隋书·食货》记载,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十一年讨平江南叛乱,仓库里的布帛等物经过两次大赏赐,至十二年,有司上言: 库藏皆满 。自开皇中期以后, 隋氏资储遍于天下,人俗康阜 。由此可知,隋朝开皇年间(  )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储粮技术先进C.备战备荒蔚然成风D.国家财政充裕

12.

唐代初期,道以采访处置使或观察处置使兼黜陟使常驻,主管监察。755年后,军事成为节度使的主要政务,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逐渐形成 唐制 唐制 的形成主要缘于(  )

A.七国之乱B.黄巾起义C.安史之乱D.黄巢起义

13.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有:“(唐)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送至门下省加以复核。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则送尚书省执行;反之则送还中书省重拟。 这一制度反映出唐朝(  )

A.注重中枢决策的科学性B.皇帝专制权力遭到削弱C.践行了原始民主的传统D.中枢权力运转高效合理

14.

《资治通鉴》记载: 玄宗之末,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至是,(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由此可知,唐朝的赋税改革(  )

A.有效缓解了贫民的赋税负担B.冲击了宗法氏族的特权C.推动了社会关系平等化发展D.利于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15.

传统佛典认为,子女对待双亲只需做应做的事情即可,不必奉献一切。在中国,佛典则强调: 如汝于父母,恭敬修供养 。此外,佛教还宣扬: 世俗帝王为出世的菩萨或者转轮王再世 。这反映出(  )

A.三教合一趋势逐渐加强B.佛教传播深受中国本土文化影响C.宗教思想的时代性特点D.佛教注重对传统礼乐制度的传播

16.

白居易的作品 禁省、寺观、邮侯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夫之口无不道 。于是他的作品被印刷,在市上售卖。由于读书人增多,于是又有了字书、韵书等资料工具书的刻印。这些可用于说明(  )

A.社会需求推动印刷术的发展B.唐朝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C.世俗文学成为当时主流文化D.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商品经济达到了历史上较高水平,主要表现在商品交换的地域范围广阔,出现了一批繁荣的商业城市和拥有雄厚商业资本的富商大贾。城市如 北却戎翟,东通三晋 的栎邑(秦), 北通燕、涿,南有郑、卫 的邯郸(赵);商人如: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他们甚至走到了历史前台。

——摘编自吴继轩《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原因探析》

材料二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颁布法令,宣布私自盗铸金钱者死罪,并废除一切旧币,发行 五铢钱 ,汉朝的币制自此稳定。在桑弘羊的建议下,汉武帝增设大农部丞对郡国盐铁官进行整顿,并设置36处盐官,分布在27个郡;至少设置48处铁官,分布在40个郡国;对于小邑和乡村,则特准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把盐分销给消费者。面对郡国因纳贡带来的高额运输费用问题,汉武帝派遣大农部丞分赴各地充当特使,并指派各地均输官 输其土地之所饶 ,最后由京师平准官实现 贱买贵卖 。此外,汉武帝还向工商业征收 算缗 (每值2000钱则纳税一算,即120钱),并鼓励知情者检举揭发, 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

——摘编自魏艾《国有专营制度: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经济保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规范商品经济发展的举措及其影响。(8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史记·淮南列传》云:秦以 五十万人守五岭 地之后,南海尉任嚣、龙川(今广东龙川县)县令赵佗使人上书, 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可其万五千人。 《全唐文》卷八百一十六《越井记》云: 秦徙中县之民于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而龙川有中县之民四家,昌明祖以陕中人来此,已三十五代矣。 有学者认为:秦代的这些移民,成为岭南越族跨越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制社会的发展力量。

——摘编自杨东晨《论先秦至秦汉时期岭南的民族及其经济》

材料二
建安十五年(210年)交州治所移治番禺。黄武五年(226年),初置广州,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治所番禺。六朝定都于建康(业),广州治所番禺距建康较近,北上逾大庾岭沿赣江入长江即达建康。并且随着大庾岭道逐渐成为3~6世纪越过南岭的主要通道,岭南主要通道的东移,加上时江左人南下和军事上的需要, 百姓乃从海道入广州 ,粤东沿海道也逐渐兴盛。魏晋南朝时,广州成为南海丝路的重要始发港。广州居三江之汇,北江、西江、东江交通方便,粤东海路也可达江左,故沿江和沿海多南迁之民。而居于三江交汇的三角洲地带,地势低平,土壤肥美,无疑成为南迁人口的聚居中心。随着岭南政治中心和交广两州的分置,加上广州政治清明,因此,广州治所番禺成为岭南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都会。

——摘编自《三国两晋南北朝丝路的发展——广州:岭南陆上丝路的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治理岭南地区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晋南朝时期广州番禺成为岭南政治中心和经济都会的原因。(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日本、朝鲜以及越南在汉字传入之前都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唐朝时汉字传入三个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三个国家完全使用汉字,至5世纪时,这些国家的贵族阶级已经能够完全熟练地使用汉字进行书面交流。儒家的道德纲常进入日本之后,深受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在日本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化的佛教对外输出至东亚各国,影响了他们的佛教宗派以及佛经典译,对各国与佛教相关的产物包括佛教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李禄峰《唐朝文化对外传播方式及现实启示》

材料二
自唐代起,中西方交流愈加频繁,中国的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发明,通过丝绸之路输送到了欧洲。与此同时,欧洲与阿拉伯地区的纺织、冶铁、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通过商人、教士、工匠以及使节传入中原,有力地促进了中原及中华文明的发展。在汉语、汉字、汉典书籍、中原乐舞传入西域的同时,西域的音乐、舞蹈、雕塑、魔术等文化也受到了中原的欢迎与接受。

——摘编自杨海中《丝绸之路与西域文明在中原的传播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利条件。(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