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滕州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5+4)【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171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认为, 内服 就是王畿对商王的服侍,外服就是王畿外对商王的服侍。内外服制度应该这样来下定义: 商王对内服王畿实行直接统治与对外服(畿外附属国)实行间接统治相结合的行政制度 。据此可知,商朝 内外服 制度的实施(  )

A.加强了商王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推动了商朝国家机构发展完善C.实现了商王权力从分散到集权D.促进了商朝文化的交流和认同

2.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

史料记载

出处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汉书·元帝纪》

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

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

《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

《颜钧集》第5

A.治国遵循法律至上的理念B.统治者重视教化的作用C.伦理纲常为立法基本原则D.统治者礼法结合的特点

3.

下表为我国古代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据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朝代

分等标准

万户以上为伞减万户为长

户口多少资地美恶

纳钱粮的数额

交通要冲、繁政务繁杂、遗赋税拖欠、难命盗案多四项兼者为最要,派能力强的官员管理

A.历代都城及边疆地区的县等级最高B.县的等级高低由缴纳赋税多少决定C.县级官员选拔和考核标准日益严密D.中央政府对县的行政管理逐渐细化

4.

1910年,清政府颁布的《学部奏遵拟女学服色章程折(并单)》规定:女学堂制服,用长衫,长必过膝,其底襟约去地二寸以上,四周均不开衩;女学堂制服,用棉布及夏布,均以本国土产为宜。这说明(  )

A.国货运动深入到女性教育行业B.近代女子教育序幕正式开启C.民族国家意识的构建愈加明显D.新生活表象下殖民色彩浓厚

5.

1910年,曾坚定支持科举制改革的梁启超发出言论: 所恶乎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 此种言论与当时士人多有契合。以上材料可用于探讨(  )

A.清政府立宪运动的局限性B.维新变法运动的后续影响C.科举制对时代潮流的迎合D.清末教育体制改革的局限

6.

如表反映了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 国定税率 后部分进口商品的税率情况。据此可知,这次关税改革(  )

酒、卷烟

丝绸、人造丝织物

火柴、陶瓷器

毛织品、砂糖

机械、动力机、车辆

50%

45%

40%

35%

5%7.5%

A.旨在抵制西方商品倾销B.扭转了中国的外贸逆差C.有利于中国工业化发展D.提高了中国商品竞争力

7.

1941年陕甘宁边区进行了第二次普选,此次普选参选率是80%,某些县则达到了95%。参与选举的不仅有贫农、中农,还有工人、地主、富农、商人等。这说明(  )

A.中国革命借鉴了俄国革命经验B.边区政权建设服务于现实战争需要C.边区政权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D.根据地农民土改后在政治上翻了身

8.

该表所示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下列由此得出的结论中,最为合理的是(  )

时期

政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支持各民族开展反抗三座大山的斗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改革开放新时期

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改变民族地区封闭落后面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

A.民族问题是革命与建设的重要内容B.中国式道路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富裕C.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D.各民族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当家作主

9.

运用时间轴,可以更好地学习历史。对下面时间轴对应各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04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B.1905年,学堂选官制度形成C.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取消考试制度D.2005年,公务员考试制度确立

10.

1992年以来,中国商品流通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颁布和实施了《经济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与商业、市场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这些措施旨在(  )

A.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B.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C.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D.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

11.

9—11世纪,西欧的权力中心不在国王或国家手中,而在地方封建领主之手。以城堡为中心的最基层行政单位已经出现,地方主义和普世主义情结泛滥。人们以地方名称称呼自己的出身,同时教会也借机宣扬 民族与国家没有区别,人只有基督徒和异教徒的区分 。这种状况反映了当时的西欧(  )

A.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B.民族国家形成面临重重障碍C.教权和王权势不两立D.封建君主的权力由实转为虚

12.

下面所列为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

○面对当时方兴未艾的城市自治运动,支持城市公社。

○改组御前会议,吸收若干忠于国王的市民,教士和中小封建主参加。

○当阿基坦公爵去世时,让儿子娶公爵的女继承人为妻,借此控制阿基坦的领土。

A.推动城市崛起B.加强国王权力C.建立民族国家D.发展庄园经济

13.

1791年的美国宪法修正案,具体列举了1787年宪法正文中没有明确的权利,其主要原则是 政府对个体来说并不是一条只能在人们家门口看家的狗,而是人们追求自身自由与幸福生活的好管家。政府不能事先告诉媒体应该说什么,也不能在媒体和公众发表言论后把其打入牢房,更不能强迫某人发表他不相信的言论 。由此可见,该修正案(  )

A.注重维护少数精英阶层的利益B.凸显分权与制衡原则的可行性C.体现出保护个体权利的合理性D.主张建立绝对强大的联邦政府

14.

如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英国政府文官数量,据表可知,英国政府文官数量的变化(  )

年份

1891

1901

1911

1914

1922

1939

1943

文官数量

79241

116413

172352

280900

317721

387400

710600

A.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主导B.适应了政府职能的扩大C.扩大了执政党的阶级基础D.缓和了社会的阶级矛盾

15.

在工业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大多处于相互脱离的状态,在生产活动中,工厂或其他生产组织通过近代的企业制度对员工进行管理。在不同企业或生产部门工作的人生活在同一片区域,他们形成了一个小型社会,有共同需要处理的问题。这些区域就是社区。下列关于西方国家的 社区 说法正确的是(  )

A.社区是社会救济新方法的探索B.社区不承担任何的政府功能C.社区建立了自上而下的问题解决机制D.社区改变了西方基层自治的传统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使职差遣,就是临时把某官或某人派往某地去办理事务,职掌一地的权力,事情办完后立刻返列复命。在初唐,每遇地方上有事务需要特别办理,朝中就派大臣前往,总揽地方一切相关事务和权议。办完事情马上回来复命交差,但渐渐地由于国家事务日渐浩繁,有些差遣使臣就久办不归,座地为使,固定下来,统管一事或一地。这种现象越来越多,出现了 为使则重,为官则轻 的局面。

——马春晖《唐代官职中的使职差遣制度探析》

材料二
唐玄宗时,使职差遣制大为发展。在军事方面,节度使在开元时期已经逐渐固定,形成十节度使。在地方制度方面,于开元二十一年设十五采访使,也成为固定使职了。在宰相制度方面,原来真宰相的左右仆射,这时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便不是宰相,不能过问机密要政了。起草诏敕本是中书舍人的专职,学士是文学侍从之臣,自玄宗时翰林学士设置后,重要的诏敕归于学士,中书舍人反而只能起草一些例行诏敕。翰林学士虽然没有使的名称,却是使职差遣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玄宗时更为大量发展的使职是在财政部门,如盐池使、转运使、劝农使、诸色安辑户口使、户口色役使、租庸地税使、铸钱使、木炭使、出纳使等,名目繁多。这些使职有些是因事立名,事罢即废,如劝农使等;有些逐渐成为长期设置的固定职务了,如转运使等。

——摘编自陈仲安《唐代的使职差遣制》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唐代政治制度变革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这种制度变革能否解决唐朝政府所面临的问题?依据史实说明理由。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410281527538167
材料二

明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示意图

202410281527538167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材料三

明清时期城镇数量和人口比例变化表(单位:万人)

城镇类型

明代前期

明代后期

清代中期

数量

人口

数量

人口

数量

人口

城市

37

87.9

38

180

41

294.5

集镇

204

43.8

330

122

547

283.8

合计

241

131.7

368

301

589

578.3

城镇人口比重

10.1%

15.1%

23.1%

请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山东收回矿权运动西人觊觎山东矿产约始于1860年代,初以烟台为中心,探测范围主要集中在胶东半岛,参与的国家有英、美、法等国。山东矿权近代大规模丧失,始自1898年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之后,通过此条约,德国不仅攫取了在山东修筑铁路的权利,而且还获得了在铁路两旁30里内开采各种矿产的权利。此后以德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不断加紧对山东矿产资源的蚕食鲸吞。民间保矿20世纪初,在全国各地收回利权运动已进入高潮之际,以士绅为代表的山东地方民众也不失时机的提出了收回已失矿权的主张,掀起了山东收回矿权的保矿运动。作为这场运动中坚力量的士绅阶层,主要由本地士绅中的革命派、立宪派(主要是山东咨议局、商会成员)以及山东籍京官组成。他们强烈反对交纳赎款的方式收回矿权,要求废除合同,无偿收回已失矿权。其间,山东同盟会成员组织成立了山东矿产保存会,并与国内资产阶级和各种群众团体建立初步联系,产生了强大社会影响力。政府赎矿对于民间的保矿行动,山东地方政府执行了一条较为强硬的政策。山东巡抚袁树勤在给外务部的电文中指出: 中国办事,向由官家主持,民人本无议政之责,凡学堂教习学生集会结社,均干例禁,……偏再抗不解散,惟有执法以绳,惩一锻百,以息后患。 在地方政府的压制下,山东保矿会被任行解散。后孙宝琦接替袁树勋继任山东巡抚,他尽力安抚地方士绅,坚持采用按田亩加默的方式筹款收获矿权。从1909年—1912年陆续收回大部分矿权,结束了旷日持久的中德山东矿务交涉。

——摘编自仝瑞中《清末山东收回矿权运动研究》

(1)清末山东收回矿权运动中蕴含着哪些矛盾?
(2)山东士绅为什么能够成为山东收回矿权运动的中坚力量?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56年,为应对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出现的海上战争行为新问题,巴黎国际会议通过了《巴黎宣言》。这是关于海上封锁问题的第一个国际法宣言,被称为 第一个得到世界承认、并依然调节海上交战权利和中立权利的极其重要的国际性文件 。但其对封锁效力和违禁品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面对20世纪初日益紧张的国际关系,1909年英国政府召集国际海军会议,来规范战时海上的国际法规则,通过了《伦敦宣言》。关于封锁的规定包括:封锁的内容、通知封锁的方式以及确定商船是否知悉封锁的判定依据等问题的规定具体而完备,强调了交战国封锁舰队对中立国的责任。《伦敦宣言》关于战时封锁的规定,是对不同国家惯例的总结和调和,把它们法律系统化,创立了一套完备的战时封锁规则。关于禁运品的具体规定:物品分为绝对禁运品、有条件禁运品、自由货物三类。它强化了交战国捕获绝对禁运品的权利,首次承认了中立国与敌国进行自由货物贸易的权利。英国参议院以这些条款将会弱化其海军优势为由而拒绝批准,美国等签字国也因此拒绝批准。一战爆发后,英国积极拓展交战国权利,尽可能地拓展禁运品种类;它频繁地在海上捕获中立国商船和货物。美国要求英国接受《伦敦宣言》作为海战法的建议遭到拒绝。

——摘编自王光伟《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化:1909年伦敦宣言探析》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以来 战时海上规则的创制 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Baidu
map